李彥
夏天到了,很多朋友可能出現了手足發癢的情況,常常還伴隨著脫皮、起皰的癥狀,讓人飽受折磨。盡管已經到處求醫問藥,用了各種偏方,好不容易治好了,卻還是會在不經意間再次復發,讓人心神憔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手足真菌感染具有傳染性,常常還會被人以異樣的目光注視,心理壓力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手足真菌究竟是何方“妖魔”,為何這么難治?又該怎樣預防?
1真菌的種類和特性
真菌與植物特性十分相近,曾被植物學家誤認為是一類植物,但其本質是單鞭毛生物,與雙鞭毛的植物完全不同,因而被劃分為一個獨立生物類群—真菌界。有時,人們很容易會將真菌與細菌病毒搞混,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生物,實際上真菌是真核生物,細菌是無核生物,病毒則無典型的細胞結構,三者差別巨大。真菌界分為4個門:子囊菌門、擔子菌門、接合菌門及壺菌門。其中擔子菌門包括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食用及藥用菌類,如銀耳、靈芝、牛肝菌等。
真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大家從食用菌的采摘地就可以大致了解它們是有多喜歡這種環境了。真菌不像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來滿足自己生長發育的需要,而是喜歡腐化吸收周圍物質來作為自己的食物,這也就導致了許多人出現真菌感染的情況。加上真菌細胞壁含有甲殼質和纖維素,對外界環境變化具有較強抵抗力,使得真菌感染難以根除,常反復發作。
2手足真菌感染有哪些
致病性真菌根據引起感染的部位,可分為淺部真菌及深部真菌。淺部真菌就是導致人體出現手足感染的根源,而深部真菌除了感染人體皮膚外,還能侵犯內部組織、臟器等,嚴重時可引起全身散播性的感染。引起手足真菌感染的淺部真菌可分為皮膚癬菌和角層癬菌兩類。依據致病真菌及患者、體質表現的不同,可將足癬分為5類(手癬與其相同),見擦型、水皰型、鱗屑型、角化型和體癬型。
見擦型常發生在第3、4趾間,也可出現在其它趾間,表現為趾間皮膚浸軟、脫皮、皸裂等,有時還會出現紅色糜爛面,散發臭味,夏季加重,冬季則有所緩解。
水皰型發生在足跖及足緣,表現為聚集成群或分散的水皰,皮膚發紅,若又發生細菌感染,則會由水皰轉為膿皰。
鱗屑型發生在足跖部,表現為鱗屑,伴隨小水皰,以及局部會出現紅斑、丘疹等,四季均可發生,夏季發病率最高,且往往病情會加重。
角化型發生在足跟、足跖及足旁部,表現為皮膚干燥粗厚、角化過度,容易皸裂,多發生在冬季。
體癬型發生在足背部,表現為典型的弧狀或環狀體癬改變,常并發體癬,多發于夏季。
3如何治療手足真菌感染
治療手足真菌感染時,以清除病原菌,消除癥狀,防止復發為治療重點,可采用口服藥、外用藥及中藥進行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口服藥主要包括灰黃霉素、制霉菌素及兩性霉素B等抗真菌,常用藥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副作用是可能引起頭痛、光敏、水腫等。
外用藥主要包括水楊酸、雷鎖辛、碘劑、硫磺、阿莫羅芬及環吡酮胺等,副作用是長期使用易形成依賴性皮炎。
中藥常用的有苦參、黃柏、蒼術、白及、白芍及白鮮皮等,副作用較小,且消除癥狀時還有可能清除根源,效果也好,但治療周期較長。
在進行手足癬治療時,應謹遵醫囑,詳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按規定用藥,且手足感染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癥狀消除后還要繼續用藥1~2周,避免復發。使用激素藥膏搽涂患處時,不能長期使用,容易引起皮膚萎縮等不良反應,還會抑制免疫,加重真菌感染。
4如何預防手足真菌感染
容易發生手足真菌感染的人群有多汗者、妊娠期婦女、肥胖者、足部損傷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者。多汗者及肥胖者足部常常會有較多汗液,十分潮濕,再加上腳常被包裹在鞋襪中,環境溫暖,非常適合真菌繁殖;妊娠期婦女因其內分泌失調,使皮膚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則是由于糖代謝紊亂,使抵抗力下降,都會引起手足感染;足部損傷者因其體表皮膚損壞,皮膚屏障無法抵御真菌侵入,而患上手足癬。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其體表正常菌群會失去平衡,細菌數量減少而真菌大量繁殖,導致手足感染。
手足感染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與手足癬患者直接接觸以及使用了手足癬患者用過的日常用品及鞋襪等。其中,公共浴池是手足癬傳播的主要場所。因此,預防真菌感染就需要盡量少到公共浴池等場所,不與他人共用毛巾、鞋襪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在接觸后做好殺菌消毒,平時出行選擇透氣的鞋子,保持足部干燥,不給真菌創造適宜的繁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