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寧 劉志琴


摘要:目的:探討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信封法分成參照組34例和觀察組34例。參照組實施腸外營養支持,觀察組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臨床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體質量、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可顯著改善體質量、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標,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頭頸部惡性腫瘤;放化療;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
頭頸部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的一種,包括鼻咽癌、舌癌、甲狀腺癌等,臨床治療以放化療為主。進行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通常會產生食欲不佳的不良狀況,并伴隨口咽黏膜炎癥反應,所以會造成患者進食量下降,久之會引發營養不良,若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則會導致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對放化療的耐受性降低,產生其他不良狀況[1]。本研究旨在探究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信封法分成參照組34例和觀察組34例。參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53~77歲,平均(66.32±5.00)歲。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54~78歲,平均(66.28±5.1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實施腸外營養支持,為患者靜脈輸注腸外營養液(脂肪乳級、脂溶性維生素、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水樂維他、水溶性維生素、微量元素按一定比例配置),按照患者進食情況適當調整輸注劑量。觀察組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若患者能夠經口進食,則服用腸內營養混懸液,每天500~1 000 ml,按照患者進食情況對劑量進行調整;若患者不能經口進食,則留置鼻腸管,由鼻腸管輸注腸內營養混懸液,初始速度為20 ml/h,之后增至40 ml/h。兩組均持續進行2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體質量、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不良反應(營養不良和便秘)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體質量、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頭頸惡性腫瘤患者接受放化療后出現營養不良情況,會導致放化療的耐受性和敏感性降低,導致中性粒細胞水平異常,引起不良反應,影響患者對放化療的依從性,因此,對頭頸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放化療應給予營養支持,從而提高療效。臨床對接受放化療治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通常采取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兩種方式,腸外營養支持盡管可以為患者提供身體所需營養,但腸道長期不吸收食物,會造成消化功能下降,進而降低腸黏膜屏障功能,導致腸道菌群出現移位,進而造成免疫力低下,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結果可見,患者接受腸內營養支持后,營養不良情況和臨床指標均得到改善,足見腸內營養支持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綜上所述,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在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后,營養不良發生率、便秘發生率均得到明顯降低,營養支持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潘冬梅.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同期放化療期間的營養支持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