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王凱
摘要:目的:分析高強度聚焦超聲與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比較。方法: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采用高強度聚焦超聲,對照組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臨床療效確切,可獲得和子宮肌瘤剔除術相似療效,但創傷小,出血少,操作簡單,術后恢復更快。
關鍵詞:子宮肌瘤;高強度聚焦超聲;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臨床發病率高,多見于育齡婦女,雖然對患者生命不造成嚴重威脅,但對女性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臨床主要表現為繼發性貧血、月經不調、月經過多、不孕等。因為早期癥狀和體征不明顯,不易發現,大多數是通過超聲檢查診斷。子宮肌瘤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創傷大,且會影響患者內分泌功能,術后復發率高,有一定局限性。高能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超聲引導下能準確定位,減少創傷[1]。本研究分析高強度聚焦超聲與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33.45±4.56)歲。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3.63±4.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JC-1型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儀,治療頭的發射頻率為0.8 MHz,焦距為132 mm。術前肝功能、血常規、大小便檢查,還應清淡飲食,避免渣類食物。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留置導尿管,患者取俯臥位,同時將患者下腹部放在脫氣水囊中的支撐架上,然后保持子宮靠近腹壁。治療前5 min,靜脈注射芬太尼等鎮靜止痛藥,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適。該儀器采用連續平行掃描,采集病變超聲圖像,通過治療頭的焦點定位兩側腫瘤。掃描是直線進行的,要同時控制焦點移動的速度和位置,整個病變區按照點對面、線對面的方式由淺到深覆蓋。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需要根據聲道和腫瘤部位的變化進行持續調整。比較治療前后的超聲圖像,回聲增強明顯的部位是治療的有效部位。治療結束后,使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感染。對照組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硬膜外麻醉下,在下腹部中部橫作6 cm長切口顯露子宮,在肌瘤部位做梭形切口,摘除肌瘤,縫合瘤腔,層層閉合腹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肌瘤體積較治療前縮小>60%,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肌瘤體積較治療前縮小20%~60%,癥狀改善;無效:肌瘤體積比治療前縮小<20%,甚至增大。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子宮不僅是生殖器官,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復雜的內分泌器,能產生多種活性物質。子宮肌瘤的傳統治療方法,以子宮切除術為主,對患者心理、生理及生活均有較大影響。子宮肌瘤剔除術創傷大,出血量多,且受生育率和人工流產率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女性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高強度聚焦超聲利用超聲波的內聚性和能量滲透性,將體外發射的高能超聲聚焦于體內病灶,利用病灶產生的高溫效應和空化效應,使病灶區域空泡變性,凝固壞死,然后逐漸溶解、吸收或纖維化,其療程短,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
綜上所述,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確切,可獲得和子宮肌瘤剔除術相似療效,但創傷輕,出血少,操作簡單,術后恢復更快。
參考文獻
[1]邢瑞軍.對比高強度聚焦超聲子宮肌瘤消融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種方法影響術后患者妊娠的具體情況[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4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