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芳
摘要:目的:評價應用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風偏癱治療的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比組(n=33)和治療組(n=33),對比組給予常規性康復訓練,治療組給予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評估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結果:同對比組相比,治療組臨床各指標評分更高,P<0.05。結論: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可明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活動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針灸;中風偏癱;臨床效果
中風為急性腦血管疾病常見類型之一,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雖然當前診療技術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但是該病治療后遺癥發生率仍然較高。石學敏教授提出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在中風臨床治療中拯救了高達200萬人次,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旨在觀察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風偏癱治療的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n=33)和治療組(n=33)。對比組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53~70歲、平均(61.5±2.77)歲,病程11~45 d、平均(28±5.54) d;治療組中男25例、女8例,年齡55~70歲、平均(62.5±2.57)歲,病程11~40 d、平均(25.5±5.87) d。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有中風偏癱治療指征;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例資料不完整;嚴重語言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病史。
1.2 治療方法
對比組實施常規性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穩定后,針對急性期患者,取健側臥位,每隔3 h協助患者翻身1次,并進行叩背;上肢維持肩部上側,肘關節保持伸直,避免垂腕,保持髖關節為伸直狀態,確保小腿和足部垂直;臥床期間保持關節被動運動,指導患者坐起和翻身;協助并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轉移動作訓練。病情恢復期階段,加強坐位、耐力、步行、站立及平衡等方面的訓練,必要時可借助輔助工具,逐漸訓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后遺癥恢復期強調生活訓練為主,即日常活動訓練、上下樓、平地行走等。
治療組給予常規性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以石學敏教授“醒腦開竅針刺法”為治療中心的中風治療體系為基礎,結合患者個體情況施針:(1)急性期:選取三陰交、人中、內關穴,取上肢合谷、尺澤、外關、曲池等穴,取下肢太沖、復溜、太溪、委中、環跳等穴,每日針刺1次,每次30 min。(2)病情恢復期:選取人中、三陰交、內關等穴,取上肢極泉、手三里、曲池、天府、少海等穴,取下肢足三里、豐隆、血海、涌泉、太沖等穴,每日針刺1次,每次30 min。(3)后遺癥恢復期:選取人中、內關等穴,上肢取極泉、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下肢取豐隆、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血海等穴,1日1次,每次30 min。以上穴位均取毫針快速進針,采用捻轉提插法。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包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軀體運動功能、生存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軀體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比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中醫認為中風是因風夾血、痰、虛等對腦部帶來侵擾影響,引起竅閉神匿。針灸為中醫主要治療方法,經辨證后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可通經活絡。“醒腦開竅針法”適用于病機為肝風、瘀血、痰濁等蒙蔽腦竅引起的中風患者,以督脈穴和陰經為主,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范。頭部施針可改善血液循環,醒腦開竅,促使受壓迫的病灶覺醒,改善運動功能。針灸不同穴位,效果也有所不同。針灸足三里利于改善腦血液循環,增加血管彈性;內關穴可調節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臟功能,有助于腦細胞的修復和代謝強化。整體來看,針灸治療利于神經元修復,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可明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活動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杜佩兵.針灸聯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1,33(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