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安琪
原定于6月在深圳南山博物館開幕的敘利亞文物展,由于疫情期間除防疫物資外的其他貨物無法運輸,展期只能一變再變。如今文物終于運到中國,在通過海關和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廣東管理處審核后,即將與中國觀眾見面。
早在1971年7月,故宮慈寧宮舉行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的部分出土文物展覽”,展覽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前夕開幕,這是周恩來打出的一張文物牌。當時,尚處于封閉狀態的中國開始籌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在此過程中成立了“出國文物展覽工作室”,即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
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大潮涌來,“舉國體制”的文物外交模式難以為繼。1979年,國家文物局向國務院打了一個請示報告。報告說,出國文物展觀眾不完全統計達八百萬人次以上,在對外宣傳和發展友好關系上起了積極作用,但花費也很大,籌備一次展覽一般需要人民幣四五萬元,如要承擔國際運費,則要三四十萬元。報告建議,今后應以組織收費的出國文物展為主,以適應國家現代化的需要,為國家賺取外匯。
交流中心曾經是唯一對外辦展的機構,但逐漸的,各大型博物館、地方博物館也可以獨自辦展,其中的代表有故宮,以及陜西、上海等地,三星堆博物館在創始之初更是抓住了辦展的機遇得以發展。
不同于生硬刻板的宣傳,文物穿越時空而來,春風化雨,向大眾展示著一個文明的畫面與氣象。不同于舞臺表演等活動,展覽這樣的文化交流形式受眾更多。
辦文物展覽就好像在導演一場戲,首先要明確主題,再確定用哪些“文物演員”來說明主題。展覽要像一首交響樂,有序曲,有高潮,更要有讓人回味無窮的結尾。“文物外交”仍在路上。如今,在全球疫情和國際政局變幻莫測的形勢下,如何繼續用好文物這張溫柔“牌”做好外宣、如何滿足國內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都是文化傳播工作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26/2021 總第1004期
@秦蒙:文明文化,交流互鑒。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必須嚴查。(@~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