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娣
摘要:目的:分析康復護理干預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于我院進行骨科手術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實驗組下肢深靜脈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康復護理干預應用于骨科術后護理中,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康復護理;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
下肢靜脈血栓為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主要因深靜脈系統中血液狀態固化導致無法回流,可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本研究旨在分析康復護理干預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12月于我院進行骨科手術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女22例、男28例,年齡25~66歲、平均(39.52±3.78)歲,大腿骨折18例、盆骨骨折21例、小腿骨折11例。實驗組女26例、男24例,年齡26~64歲、平均(37.52±4.54)歲,大腿骨折15例、盆骨骨折19例、小腿骨折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實驗組給予康復護理干預:(1)術前健康宣教:向患者說明手術流程、治療方法、手術效果、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對疾病、手術治療方案的認知,提高治療依從性。(2)按摩護理:術前按摩患者雙下肢,實施足底靜脈沖泵,對患者踝、小腿至大腿進行加壓處理,提高血液循環速度,促進靜脈淤血排空,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術后體位:術后指導患者平臥于床上,基于重力原理適當抬高患肢,加速血液回流;定時翻身,給患者穿著具有壓力階梯的彈力襪。(4)功能鍛煉:術后1周內建議患者進行靜脈泵治療,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肱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每日3~4次,每次20~30組,雙下肢交替抬高,以患者耐受程度為參考調整訓練強度,術后7 d患者可以嘗試抬高下肢在空中做屈曲訓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栓發生率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2結果
2.1 兩組下肢深靜脈栓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下肢深靜脈栓形成率為2.00%(1/50)、對照組下肢深靜脈栓形成率為14.00%(7/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骨科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加上缺乏活動,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伴隨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等,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相關研究顯示,骨科術后患者如果積極參與康復護理,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常規護理雖然在臨床上應用時間長、范圍廣,但缺乏全面性和針對性,無法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模式在骨科臨床可以推廣使用,尤其是針對術后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和并發癥預防方面,該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突出。
參考文獻
[1]趙玲花.綜合康復護理對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8):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