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燕 姚敏蓉
摘要:目的:探討改良式臀位外倒轉術(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B超監測下單胎臀位外倒轉術)的可行性、臨床效果及影響因素。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經B超確診為單胎臀位孕婦54例,分別行改良式臀位外倒轉術,觀察外倒轉結果,并對失敗病例分析原因,對成功病例術后孕婦生產的狀況進行記錄,結果:行改良式臀位外倒轉術后,54例孕婦中,倒轉成功38例,成功率為70.37%,失敗16例,失敗率為29.63%;成功38例中順產35例,剖宮產3例。外倒轉術中未見胎盤早剝、胎膜早破、陰道出血、早產等并發癥發生。失敗案例中,7例出現胎心減速停止倒轉改剖宮產,5例因子宮易激惹倒轉失敗,3例因先露低、倒轉阻力大倒轉失敗,1例因孕婦肥胖、胎兒偏大倒轉失敗。結論:改良式臀位外倒轉術(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B超監測下單胎臀位外倒轉術),可有效糾正臀位,且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少,是一種安全可行糾正臀位的方法,可有效降低因臀位導致的剖宮產率。
關鍵詞:臀位外倒轉術;B超;臀位
胎位異常是造成難產的主要因素,包括頭先露、臀先露及肩先露等。其中,臀先露占足月分娩總數3%~4%,是最為常見且容易診斷的異常胎位。臀位經陰道分娩風險大,在分娩過程中可能發生新生兒出頭困難,及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新生兒窒息、死亡等嚴重并發癥,故多數臀位以剖宮產作為終止妊娠的方式。隨著2016年國家二胎政策的實施,女性對陰道分娩選擇性更多,加之對剖宮術隨訪研究發現近期及遠期并發癥明顯,故降低剖宮產率、增加陰道分娩率迫在眉睫。臀位外倒轉術(External CePHalic Version,ECV)是指經腹壁用手轉動胎兒,使不利于分娩胎位(如臀位、橫位)轉成有利于分娩的胎位(頭位)。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經B超確診為單胎臀位到孕婦54例,分別行改良式臀位外倒轉術(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B超監測下單胎臀位外倒轉術),觀察外倒轉結果,并對失敗病例分析原因,對成功病例術后孕婦生產狀況進行記錄。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經B超確診為單胎臀位孕婦54例,年齡20~40歲,孕周36+1~40+4周。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孕36周左右臀位孕婦,由門診產檢醫生初步評估胎方位,B超監測確定胎兒情況(包括胎兒發育、胎方位、胎心率、胎盤位置、脊柱位置,羊水量等),評估孕婦骨盆條件,排查絕對剖宮產指征后,對孕婦及家屬進行知情告知,詳細告知臀位外倒轉術的必要性,及可能存在的相關風險,將有倒轉意愿者收住院,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完善術前常規檢查,術前進行胎心監護,無應激試驗有反應型者方可進行手術。
1.2.2 實施倒轉術
術前空腹至少6 h,術前2 h注射用鹽酸利托君(國藥準字H20090317)靜脈滴注,抑制宮縮,取平臥位,麻醉前再次B超確認胎方位為臀位。對孕婦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留置導尿。根據B超提示胎方位,孕婦取仰臥位,兩腿屈曲,頭低臀高,放松腹壁,麻醉起效后行B超監視下臀位外倒轉術,具體方法:術者立于孕婦右側,于恥骨聯合上托起胎臀,逐步將胎臀推出盆腔,輕輕將臀部向宮底方向推動,根據胎兒脊柱軸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將胎頭逐步向前翻滾,往骨盆入口方向推動,若既定方向倒轉失敗后可嘗試往反方向倒轉(后滾翻)。倒轉過程中始終由B超監測胎心,如果胎心出現異常變化則暫停操作,待胎心恢復后方可再試行。外倒轉術可由單人完成,也可雙人完成;也可分多步驟完成,每個步驟之間,助手協助固定胎位。外倒轉術完成后,B超再次確認胎方位、胎心率,胎盤厚度,如無內無任何異常,則用兩塊蜷曲成條狀的毛巾放置于胎頭兩側,腹帶固定保持縱產式,持續胎心監護2 h,密切注意胎心率變化。術后6 h拔除尿管。第二天復查B超復查胎心、胎位、胎盤厚度、羊水量。
2結果
實施改良式臀位外倒轉術后,B超檢測為頭位,胎兒狀況良好,無并發癥則為倒轉成功;不能倒轉則為失敗。術后,追蹤調查患者分娩狀況,并記錄并發癥的發生情況。54例孕婦中,倒轉成功38例,成功率為70.37%,失敗16例,失敗率為29.63%;成功38例中,順產35例,其中2例倒轉后當天自然臨產順利分娩,1例因胎兒生長受限人工破膜點滴縮宮素引產,第二天順利分娩,其余均于術后第二天出院,等待自然臨產。剖宮產3例,原因為活躍期停滯,陰道分娩過程中羊水Ⅲ度污染,胎心異常,胎膜早破后無羊水,胎心反復減速轉為急診剖宮產。失敗的16例案例中,出現7例胎心減速停止倒轉立即改剖宮產;因子宮易激惹倒轉失敗5例,停止手術,待足月后擇期剖宮產;3例因先露低、倒轉阻力大倒轉失敗停止手術,待足月后擇期剖宮產;1例因孕婦肥胖、胎兒偏大倒轉失敗,因足月立即行剖宮產。54例中均未見胎盤早剝、胎膜早破、陰道出血、早產等并發癥,新生兒無重度窒息等不良結局。
3討論
為了降低剖宮產率,減少剖宮產近遠期并發癥,對臀位孕婦進行胎位糾正十分必要。常用糾正臀位的方法包括胸膝臥位法、艾灸至陰穴、及外倒轉術等[1]。越來越多產科醫師認識到臀位外倒轉價值,并開始實施。近年來,國外數據顯示ECV成功率約75%,我國在60%~80%。外倒轉術操作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包括產次、胎盤位置、羊水量、臀位類型、孕婦腹部脂肪厚度、子宮張力、胎兒的俯屈程度等。因此,研究ECV影響因素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本研究54例ECV中失敗的孕婦16例,原因有胎心減速、子宮易激惹、先露低倒轉阻力大以及孕婦肥胖、胎兒偏大。在我院2年以來實施ECV54例的過程中,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解決了孕婦手術過程中腹肌緊張、疼痛問題;術前2 h靜脈滴注鹽酸利托君抑制宮縮,減少子宮敏感性,大大提高了ECV成功率。大多數研究表明,外倒轉對于母兒安全性較高,然而外倒轉術也是有風險的,需權衡利弊方可執行。外倒轉術風險包括胎膜早破、胎盤早剝、臍帶脫垂、胎死宮內,以及胎母輸血等,但總體發生率不高。本研究中54例未發生一例上述并發癥。
為了規范ECV這一技術,美國醫師協會于2020年5月發布新版臀位外倒轉術指南。指南指出,由于ECV發生不良事件風險很小,并且成功的ECV能夠顯著降低剖宮產率。因此,對于臀位孕婦,如果不存在相關禁忌證,均建議在近足月時嘗試ECV。我國學者也提出臀位外倒轉手術工作流程。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指南,臀位外倒轉術流程都是大同小異,最關鍵是充分評估適應證、排查禁忌證,詳細咨詢和加強監護,最突出特點是產科、麻醉科、超聲醫學科、新生兒科醫護團隊的合作和配合,如何提高臀位外倒轉術的成功率,同時又不增加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保證母嬰安全,是外倒轉術的核心。本研究病例有限,對影響EVC成功的因素分析還不夠具體,今后將在完善病例數量的基礎上,對影響因素進一步進行研究,以達到提高成功率、盡量減少并發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冀增娥.臀位的矯正及其適應證[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