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傳洪 陶蓓 鐘艷 楊曉波 彭湯明 彭里磊


摘要:目的:比較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效果;方法:選擇72名神經外科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按學號后兩位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PBL組和傳統教學組,各36名。通過考試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比較。結果:PBL組基礎理論成績與傳統教學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BL組病例分析成績高于傳統教學組;PBL組教學滿意度、激發學習興趣、團隊合作、提高文獻查閱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高于傳統教學組。結論:采用PBL教學相較傳統教學更能提高神經外科臨床實習效果,提高課堂滿意度。
關鍵詞:PBL教學法;傳統教學法;神經外科;臨床實習
神經外科臨床實習要求醫學生了解神經外科基本知識,特別是對顱內壓要有基本認識,而顱內高壓常見于神經外科急重癥,需要臨床醫師能及時發現,規范處理,對臨床實習教學效果提出了較大挑戰。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主要手段,教師先通過講授理論知識,再結合臨床病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1]。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是一種圍繞某一臨床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以培養有臨床能力的醫學生為目的[2]。本研究以神經外科臨床實習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PBL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分組
選取西南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實習的大學本科四年級醫學生72名,按學號后兩位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PBL組和傳統教學組,各36名。
1.2 教學方法
實習均由同一組教師進行指導,集中講授及病例討論由同一教師進行。
傳統教學組,以顱內高壓為學習內容,入科時進行2課時的基本知識講授,內容包括顱內高壓的定義、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腦疝等,分組(每組4人)進行病史采集、討論診治方案,實習第二周由帶教老師選取典型病例進行分析講解,第三周帶教老師對實習重點進行回顧和總結,第四周進行考試。PBL教學組,以顱內高壓為學習內容,入科時教師展示病例,并提出問題:1.為什么會有顱內壓?2.什么是顱內高壓?原因?3.顱內高壓的臨床表現?為什么會有這些表現?4.什么是腦疝?臨床癥狀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癥狀?5.如何治療?原理?將學生分為9組,每組4人,對特定病種進行實習,分組查詢資料,回答問題,下次課回答。實習第二周回答上次的問題,并對病例進行分析,教師在旁引導,鼓勵各小組之間進行辯論和交流,最后給出結論。帶教教師選取特定病例,由各小組給出診療意見,小組間可以進行討論。第三周由各個小組匯報上周各自病例的檢查結果和治療方案,并進行分析,教師從旁引導,鼓勵互相提問和辯論,并總結實習內容。第四周考試。
1.3 觀察指標
實習第四周進行考試,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和病例分析,各占50分,兩組考試內容相同。采取無記名問卷調查對實習效果進行評價,包括是否增加學習興趣、是否增加文獻查閱能力、是否增加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是否增加團隊協作能力、對實習病例記憶是否深刻、是否提高自學能力、溝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對教學是否滿意等。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上學期平均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出科考試成績比較
PBL組基礎知識總分(40.89±4.67)分,傳統教學組(41.11±4.10)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BL組病例分析得分(42.72±2.91)分,傳統教學組為(35.94±4.1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PBL組學生在提高學習興趣、文獻查閱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學能力方面,有較明顯的提高,PBL組學生對實習病例印象更加深刻,對課堂滿意度更高(P<0.05)。兩組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本研究以神經外科臨床實習教學為研究內容,初步評價了PBL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傳統的實習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可以較系統全面對基礎知識及臨床思維進行講解,但對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有所欠缺[3]。PBL將學生放在教學中心,通過結合具體病例的具體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查閱文獻、翻閱教材,通過小組協作,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在旁起到引導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PBL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增加團隊協作能力[4]。
本研究結果顯示,PBL組病例分析能力得分高于傳統教學組(P<0.05),表明PBL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病例分析能力,兩組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BL教學能提高學生對課堂滿意度,增加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查閱文獻和團隊協作能力,而兩組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孫濤等學者研究結果基本相符[5]。
有研究指出,PBL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深度方面有優勢,但在知識的廣度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而傳統教學方法在知識廣度上有一定優勢[6]。本研究結果顯示,傳統教學組的學生平均成績高于PBL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帶教教師也發現PBL組學生在討論分析病例,回答教師預設的問題時,自己也會提出不少與病例有關的問題,部分問題具有相當的深度,說明學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臨床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所掌握相關知識也達到了一定深度,通過發現問題、查閱資料、回答問題,也體現出了一定的科研素養。
PBL教學方法對教師和學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備課,精心選擇病例,設計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更加注意課堂方向,面臨更多的挑戰。有研究發現,PBL教學法效果還與學生自身技能和思維能力有關,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PBL備課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差異[7]。本研究中,教師明顯感受到平時查閱文獻能力較強,溝通能較強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能起到主導作用,甚至能決定問題分析的方向,而文獻檢索能力較差或溝通能力較低的學生,則較少參與到討論中來,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與引導。因此,有關學生本身素質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如何使各種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從PBL教學模式中獲得最大收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PBL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臨床實習生分析病例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團隊協作能力與自學能力,增加對教學的滿意度,提高臨床思維,并對所學病例印象更為深刻。而如何根據不同性格特質和能力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與培訓,對每一名學生發揮PBL教學模式最好的教學效果,則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鐘傳洪、陶蓓提出研究設計,鐘傳洪、楊曉波、彭湯明、彭里磊完成課題,陶蓓、鐘艷撰寫論文,鐘傳洪、鐘艷審訂論文
參考文獻
[1]黃斌,杜虎,邱曉玲.PBL與CBL相結合的教學法在重癥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2):336-339.
[2]黃山.PBL教學法在國內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16):2413-2415.
[3]楊聚豪,余松濤.PBL聯合LBL在腫瘤診斷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11):1138-1141.
[4]Kim YJ.Observational APPlication 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Clinical AcuPuncture Education[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9(9):1-6..
[5]孫濤,李健,徐德才,等.PBL教學法在神經外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淮海醫藥,2019,37(2):217-218.
[6]龍飛,秦坤明,廖聲潮,等.PBL與LBL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臨床見習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微創醫學,2018,13(4):519-520.
[7]Pu D,Ni J,Song D,et..Influ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on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BMC Med Educ.2019,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