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從北京市中心出發,驅車往西南方向行駛,沿途時而是都市樓宇,時而是大片的草地樹林。大約40公里處,就進入全國聞名的村莊——韓村河村。
兩旁種滿銀杏樹的魯班路是韓村河村的主干道,這條道路夏日蔥郁、秋日金黃,樹叢掩映之下,是一排排兩層樓的鄉村別墅——它們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
韓村河村之所以揚名,并不只是這些統一修建的漂亮別墅,還因為這里走出了一個國家建筑特級資質大型企業集團——韓建集團。
從一支30多人的村級建筑隊,到國家建筑特級資質大型企業集團,韓建集團42年的發展歷程,映照的不只是一家企業的創業史,還是韓村河村從“寒心河”到“幸福村”的變遷和躍升。
“臭水溝,爛泥塘,挖野菜的結成幫。幾條鴻溝穿村過,墩臺上面搭土窩,天災人禍年年有,村破人窮常挨餓。”這首民謠描述的是當年貧窮落后的韓村河村的破敗景象。
今年76歲的楊合是土生土長的韓村河村人,他記憶中的韓村河舊時模樣是“晴天塵土揚,雨后爛泥塘”。那時候韓村河被大家稱為“寒心河”。在楊合看來,改變韓村河命運靠的是田雄老書記帶領的村級建筑隊一步一步走出去,他把這個過程稱為“泥瓦匠出村”。
田廣良是韓村河村黨總支書記,北京韓建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他從小目睹鄉村巨變,2011年從田雄手里接過接力棒,今年3月6日換屆選舉,他再次全票當選韓村河村黨總支書記。
作為韓村河村和韓建集團新一代的領頭人,田廣良正帶領韓村河人經歷第三次創業。而在他看來,韓村河村的歷史既是黨建引領的發展史,也是與時俱進的改革史,更是匠心筑夢的奮斗史。尤其老一輩韓村河領導班子提出的“把黨支部建在工地上”,讓他真實地感受到了韓村河村“黨建引領、匠心筑夢”的奮斗理念和不懈的價值追求。
韓村河一不靠山,二不近城,三沒有礦產資源,可謂一窮二白。老書記田雄是“老三屆”高中畢業生。和田雄年齡相仿的楊合還記得,當年田雄在生產隊勞動時和同村人閑聊,稱“要像拔草一樣,把韓村河村的窮根拔掉”。高中畢業回到村里后,田雄學會了泥瓦匠的手藝,帶著村里30多人幫人蓋房子、鋪路,騎著自行車往返于家和附近的工地之間。
1984年,“拔掉窮根”的一個機會來了。那一年北京市政府為了接待日本青年訪華團建設玉淵潭紫玉飯店工程。這項工程總建筑面積7300平方米,還有8400平方米的現代化內裝修,一式仿古建筑,雕梁畫棟,曲徑回廊,工程難度大,工期只有半年,且甲方沒有完整的工程圖紙。面對苛刻的要求,許多大型建筑企業都不敢接手。田雄卻認為這是韓村河建筑隊在北京打響“頭炮”的機會,硬著頭皮接了下來。
彼時才10歲的田廣良放暑假坐火車進城看到工地上的情景是:父親帶著村里的建筑隊,吃住在板房,一邊畫圖紙一邊施工。那一年,紫玉飯店項目提前半個月高質量完工,韓村河建筑隊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在帶領建筑隊創業的過程中,田雄曾多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并經常向黨組織匯報思想和工作,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84年7月1日,紫玉飯店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田雄火線入黨,實現了多年的心愿。
以田雄為首的老一輩韓村河領導班子提出了“把黨支部建在工地上”:只要工地上黨員人數達到3個,就建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1992年,韓村河黨委一班人通過了“九條規矩”,內容包括:企業有了錢除自身發展外,首先要考慮小孩上學,老人養老,勞力就業;不做首富人,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大家共同致富;村里建樓,我們最后一批住進去,給村民一個信心;讓村民通過我們來認識黨、擁護黨、跟黨走……
“九條規矩”貫穿于韓村河領導班子創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并成為田廣良從上一輩手里接過接力棒時,所獲得的一個“傳家寶”。“九條規矩”之外,田雄還對田廣良說了兩句話:“把韓建集團做好、做久”“把百姓照顧好”。不論是“九條規矩”還是老書記的囑托,都樸實而具體,給了年輕一代黨員干部信心和方向。
“與其說我是韓村河村的領頭人,不如說我是傳承人。”田廣良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說道。
田廣良還記得2007年回到村里發展時的景象。當時村里新農村建設已經完成,基礎設施配套也已經建成。
歷經11年不間斷施工,總投資10億元,田雄帶著村民建成了11個高標準住宅小區、581棟別墅、21門公寓式多層住宅樓。而田雄卻和他的領導班子最后一批搬進新樓,比第一批上樓的村民整整晚了6年。其間,村里相繼建成了郵政局、衛生院、影劇院、教育中心、山莊會議中心等多項配套設施。
在村民孫玉蘭的家中,記者看到的是一派都市化的新農村民居景象:上下兩層的別墅、寬闊的院子、廚房里嶄新的整體櫥柜和雙開門冰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對于村里人來說,早已經成為現實。
孫玉蘭回憶道,在一段時間內,韓村河村的別墅成為鄰近村甚至全國人民參觀的一個樣板,她曾經創造了一天接待70多個旅行團的“戰績”。如今65歲的孫玉蘭和老伴住在300多平方米的別墅里,孩子們在村里從幼兒園一直讀到中學,老伴年輕時在建筑隊工作,參與過紫玉飯店的項目。村里定時有“大集”,閑暇時可以去公園遛彎,孫玉蘭說:“我們根本不需要也不習慣出韓村河村。”
以韓村河公園為核心,韓村河已經建成了包含教育區、居住區、廠區在內的功能完善的鄉村社區。昔日的“寒心河”已成為全村的生態河、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