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莉 郭三杰 付義勛 黃旺
【關鍵詞】 自然資源審計; 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文明建設; 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39.4;X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13-0125-08
一、引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和GDP增長,地方領導干部只看重其“政績”及所轄區域經濟發展,輕視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1]”。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監督手段,其抓住了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矛盾即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有效緩解環境外部性和資源公共性帶來的諸多問題[2]。
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有助于認識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對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為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與管理提供依據[3]。李曉秀[4]與葉亞平等[5]分別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界定,前者認為生態環境質量是指與人類相關的自然資源及生存環境優劣程度,后者提出生態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態系統的總體或部分生態環境因子的組合體對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關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選取,朱梅芳[6]、王南[7]從生物豐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等方面開展生態環境相關評價。郭鑫等[8]從社會經濟、環境要素、生態系統等方面選取指標開展衡水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項志勇等[9]從道路交通、城市擴張、生態景觀格局等方面選取指標開展寧波市生態環境評價。周正柱等[10]選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9個指標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王曉君等[11]選取人口自然增長率、森林覆蓋率等22個指標開展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評價。
以往關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涉及自然資源審計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生態環境質量如何評價,指標如何與自然資源審計工作結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自然資源審計視角出發構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運用PSR模型及熵權法,將生態環境質量的量化評價結果提供給自然資源審計,為自然資源審計提供一種新的方法和思路。
二、研究區概況及數據源
(一)PE市區域概況
PE市是2018年YN省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州市級試點,其坐落于YN省西南部,是YN省面積最大的州市。PE市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18%,有YN省“動植物王國的王宮”的美稱,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聯合國環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12]。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PE市全市林地面積、森林面積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積量居全國州市第一,濕地面積占全省的12%。建立了亞洲象預警監測體系,加強新分布的黑冠長臂猿、綠孔雀、景東翅子樹的監測工作,使得90%以上的生態系統類型和80%以上的珍稀瀕危物種得到就地、近地保護。
(二)數據源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2013—2018年PE市土地利用現狀(依據2017年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GBT 21010-2017)分類),2014—2019年PE市統計年鑒,2013—2018年PE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PE市地理國情監測成果數據,PE市審計時段內收集的林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務等部門相關審計數據。
三、生態環境評價
(一)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
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是20世紀90年代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合作開發署(UNEP)提出的用于評估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其能夠較好地反映生態系統中自然、經濟、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且可應用于不同的空間尺度和生態范疇,因此被普遍應用于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如Walz[13]、史永亮等[14]將PSR模型應用于生態方面,而黃溶冰[15]、鄭鵬等[16]、房巧玲等[17]基于PSR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見圖1。

PSR模型主要強調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即人類基于生存需求,在此過程中給生態環境造成諸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壓力;隨著時間推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并逐漸惡化,自然資源供給不足;當人類在獲知生態環境惡化及自然資源匱乏情況下,便根據生態環境現狀采取相應補救措施,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PSR模型較好地解釋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通過此關系了解人類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18-19]。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在相關評價中,評價目標涉及范圍較為廣泛,為充分和完整地了解評價目標,往往采用多種指標來進行評價,故指標選取應遵循科學性、綜合性、主導性(代表性)、實用性與數據可獲取性等原則[20]。
(1)科學性原則:在選取并構建指標體系時,要力求科學,各指標都應具有本學科的特點;客觀反映評價目標的基本特征,指標的概念必須明確。
(2)綜合性原則:要全面衡量各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3)主導性原則:評價目標受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各指標的作用方式與過程是不同的。
(4)實用性與數據可獲取性原則:在選取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應當遵循簡潔、方便、有效、實用的原則,即要通過相關學科理論的概括,選取對評價目標影響較大的,而又易于獲取的指標。
2.評價指標設置
以往關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中,指標體系主要涉及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積、三廢排放強度、旱澇保收面積、荒漠化指數、水土流失率、土地利用率、人均水資源量、森林覆蓋率等[21]。鑒于以往研究中評價指標選取較少涉及自然資源審計內容,故依據PE市審計情況及數據可獲取性,將從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草原資源、水資源及大氣資源等自然資源審計內容中選取24項指標,結合前人選取生態環境評價相關指標11項,共計35項(見表1),從壓力、狀態及響應三個方面構建PE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資源審計主要關注規劃編制科學性與規劃執行情況、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保護、土地審批征收、土地供應、土地開發利用、新建擴建開發區和城市新區情況等。重點審計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等是否超過上一級控制指標,各級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銜接,年度建設用地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是否超過規劃階段性目標,年末實際耕地保有量是否達到規劃階段性目標;是否完成年度上級安排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補充耕地任務,是否存在占多補少、占優補劣,是否將規定不得用于占補平衡的耕地用于占補平衡;是否將25■以上陡坡地劃入基本農田,是否將構筑物、建設用地、林地劃入基本農田,是否存在壩區高質量耕地未劃入基本農田,基本農田占轄區耕地面積比例是否高于80%并達到上級規定指標,是否存在基本農田閑置和荒蕪,是否擅自占用基本農田;是否存在非法批準征收土地、非法占用土地,是否存在違規向別墅類房地產、高爾夫球場等禁止用地項目供地,是否存在違反產業政策向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項目供地;是否存在批而未供和土地閑置問題;新建擴建開發區和城市新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占用基本農田與生態保護紅線等。綜上所述選取人均耕地面積、人口密度、建設用地占用基本農田、壩區高質量耕地未劃入基本農田等作為壓力指標,耕地資源總面積作為狀態指標,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作為響應指標。
礦產資源審計主要關注規劃編制實施情況,勘查采礦許可證、礦山“三率”、礦山生態環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尾礦庫建設運營情況等。重點審計、鼓勵、限制及禁止勘查規劃區與開采規劃區是否符合全國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有無勘查、采礦許可證,是否存在越權審批、分割審批許可證;礦山開采回收率、礦山選礦回收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是否達標;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礦山土地復墾面積是否達標;是否存在無證開采、越界開采,是否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等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內開采礦產資源,是否存在擅自改變開采礦種;是否存在礦山企業尾礦庫選址不當等問題。綜上所述,選取無證和越界開采、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內礦產資源開發作為壓力指標,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礦山土地復墾作為響應指標。
林地資源審計主要關注規劃編制科學性、規劃執行情況、虛劃林地面積、林地征占用、國家級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審計造林建設目標設定是否過高、虛假規劃林地面積;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是否達標;是否將非林地類型劃入林地或森林中;違法征占用林地,違法征占用國家級公益林;年度退耕還林項目是否重疊,退耕還林與基本農田是否重疊。綜上所述,選取違法征占用國家公益林作為壓力指標,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覆蓋率作為狀態指標,當年造林面積、綠化覆蓋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作為響應指標。
草原資源審計主要關注規劃執行情況、基本草原劃定情況、草原資源資產管理、草原征占用等。重點審計草原保護與建設發展規劃或綱要的面積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虛劃草原面積;天然草原資源面積是否減小,天然草原類型空間分布情況,草原“三化”面積;是否存在開采礦藏、工程建筑等非法占用草地。綜上所述,選取草原虛劃面積、草原“三化”面積作為壓力指標,草地資源數量作為狀態指標。
水資源審計主要關注水資源數量與質量、取水許可證、入河排污口、河道采砂、河道占用等。重點審計水資源總量、地表水、地下水資源量、水質等級、分布變化情況;是否存在無證取水,是否存在越權審批、違規審批取水許可證;是否未經審批設置排污口,是否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漁業水體內設置排污口;是否存在違法采砂、取土行為,違規審批河道采砂許可證;是否存在圍湖造地、未經批準圍墾河道;河道管理范圍內是否存在違規建設。綜上所述,選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與城市污水排放總量作為壓力指標;選取水資源總量作為狀態指標;選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作為響應指標。
大氣污染審計主要關注區域內空氣質量變化情況。重點審計空氣質量是否嚴重下降、大氣污染防治任務是否完成等。綜上所述,選取工業廢氣排放總量作為壓力指標,工業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作為響應指標。
耕地、園地、林地和草地4種地表植被覆蓋類型可以直觀地反映區域生態環境。生物豐度指數(BRI)表示生態環境系統中物種多樣性,用于衡量評價區域內生物的豐富程度,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中指標大多包含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度(FVC)是衡量地表植被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描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數據,也是區域生態系統環境變化的重要指示,對水文、生態、區域變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景觀格局體現了區域的生態狀況及其空間變異性等特征,景觀多樣性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景觀優勢度用于測定景觀多樣性對最大多樣性的偏離程度,景觀均勻度反映了景觀中各斑塊在面積上分布的均勻程度。綜上所述,選取對生態環境質量相對有影響的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景觀多樣性、景觀優勢度及景觀均勻度作為狀態指標。
3.數據標準化
由于在多指標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選取來源于多個方面,不同的評價指標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綱和單位,因此指標之間存在著不可比性,不利于數據分析,因而需將不同量綱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使之無量綱化。數據標準化處理方法眾多,常用的有Min-Max標準化、Z-score標準化、按小數定標標準化等。本次采用Min-Max標準化方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設有m項評價指標,n個評價年份,構成評價指標矩陣Y=[Yij]m×n(i=1,2,3,…,m;j=1,2,3,…,n),其具體標準化步驟如下:
Yij=60+40×[(Xij-Xm i n)÷(Xm a x-Xm i n)] 正效應指標(1)
Yij=60+40×[(Xm a x-Xij)÷(Xm a x-Xm i n)] 負效應指標(2)
式中,Xij為第i項指標各年份實際指標值,Xm a x為第i項指標各年份實際最大值,Xm i n為第i項指標各年份實際最小值,Yij為各指標最終標準化后的值。正效應表示某指標對生態環境而言有益,負效應表示某指標對生態環境而言不利。
4.指標權重確定
本次利用熵權法確定相關指標權重,此方法屬于客觀賦權法,不摻雜人為主觀意識,其基本思路是根據指標變異性的大小來客觀確定指標權重,具體步驟如下:
由標準化后評價指標矩陣Y=[Yij]m ×n(i=1,2,3,…,m;j=1,2,3,…,n),若第i項指標Yi,其標準化后值Yij的變化幅度越大,則表明該項指標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所做的貢獻越大;若某項指標的數值全部相等,則表明該指標在評價中不做貢獻,對評價無影響[22]。
(1)計算第i項評價指標第j個評價年份的指標值比重Pij:
(2)計算第i項評價指標的信息熵Ii
式中0≤Ii≤1。當Pij全部相等時,
(3)計算第i項評價指標的差異性系數Ci
對于特定的指標Yi,Yij的數值差異性越小時,Ii越大;直至Yij全部相等,差異性為0時,Ii取極大值1,此時,該指標Yi幾乎不起作用;當各評價指標值差距越大時,Ii越小,該項評價指標在評價年份中所起的作用越大。本文采用差異性系數(Ci)表示指標的重要程度,計算公式為:Ci=1-Ii,Ci越大,指標越重要。
(4)確定第i項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Wi
基于以上權重計算方法,得到各評價指標權重見表2。

四、評價結果及分析
(一)評價結果
經指標標準化處理以及權重計算,獲得各評價指標標準化后數值及權重,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開展PE市2013—2018年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具體公式為:
式5中,Fs c o r e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總體分值,Wi為第i項評價指標權重,Yi為第i項評價指標標準化后得分,m為評價指標個數,i=1,2,3,…,m。
基于式5,得到PE市相關評價年份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見表3。
為衡量PE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水平,依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23],可以將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Fs c o r e)劃分為五個等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具體見表4。
由評級標準可知,PE市生態環境質量近年均處于優,且在不斷上升。將評價結果通過折線圖表示(如圖2所示),可以很明顯地看出2013—2018年PE市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況及生態環境響應變化情況。
(二)結果分析
由表3、表4和圖2可知,2013—2018年PE市生態環境質量各年均處于一個較高水平,得分值基本在80分左右,整體呈上升態勢,上升3.59分。
由圖2可知,評價年份內生態環境壓力整體呈下降趨勢,2013—2018年下降1.59,壓力主要來源于城市污水排放總量、違法征占用國家公益林、建設用地占用基本農田的增加。2013年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為2 290萬m3,2018年為4 119萬m3,增加1 829萬m3;2013年違法征占用國家公益林為949公頃,2018年為1 100公頃,增加151公頃,且逐年增加;2013年建設用地占用基本農田為23 722公頃,2018年為25 462公頃,增加1 739公頃,且逐年增加。
生態環境狀態略微下降,2013—2018年下降3.11,主要是表征地表植被覆蓋的林、草、園地面積略微減少,生物豐度及植被覆蓋略微降低。2013年林地保有量為3 296 316公頃,2018年為3 291 108 公頃,減少5 208 公頃;2013年森林保有量為2 868 096公頃,2018年為2 865 152公頃,減少2 944公頃;2013年草地面積為134 446公頃,2018年為126 767公頃,減少7 471 公頃;2013年園地面積為276 008公頃,2018年為270 573公頃,減少5 434公頃。
生態環境響應變化明顯且穩步上升,2013—2018年增加8.29,表明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主要體現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礦山土地復墾、人工植樹造林,其次是不斷提升工業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以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尤為顯著,故需加大力度恢復治理礦山。PE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成效顯著,2013—2018年恢復治理面積提升171公頃,礦山土地復墾提升264公頃;植樹造林面積近兩年開始增加,2013—2015年造林面積均在1.7萬公頃左右,2016年3.0612萬公頃,2017年2.21萬公頃,2018年1.5991萬公頃。
PE市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有所上升,表明在及時采取治理手段后,有效地緩解了經濟高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證明PE市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切實、有效。PE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中,違法征占用國家公益林、建設用地占用基本農田、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草地面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及礦山土地復墾等指標是常規的自然資源審計內容,可見從自然資源審計角度出發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有一定成效。
五、結語
本文運用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及熵權法,借鑒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結合自然資源審計的特點,從自然資源審計視角出發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探索性的構建。同時本文以PE市為例,側面檢驗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實踐效果。本文為自然資源審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生態環境評價結果對自然資源審計工作具有導向作用,可以縮小問題線索的查找范圍,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部分觀點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在系統的審計實踐中得到充分檢驗,且受到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特點及數據可獲取性等影響,分析可能存在不足之處,因此,關于自然資源審計對生態環境評價的相關研究需要在后續研究中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 蔡春,畢銘悅.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思考[J].審計研究,2014(5):3-9.
[2] 徐志耀,陳駿.以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推動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0,35(1):22-24.
[3] 歐陽志云,王橋,鄭華,等.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評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4):66-70.
[4] 李曉秀.北京山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初探[J].自然資源,1997(5):33-37.
[5] 葉亞平,劉魯君.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0(3):33-36.
[6] 朱梅芳.湖南省生態環境質量研究[J].作物研究,2005(1):38-40.
[7] 王南.基于退耕還林還草背景的通遼市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 郭鑫,趙林,劉年磊,等.基于PSR-AHP的衡水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預測[J].環境科技,2011,24(S2):53-56,59.
[9] 項志勇,鄒小玲,陳江平.結合地理國情監測的寧波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測繪通報,2018(6):98-103.
[10] 周正柱,王俊龍.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與預測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3(4):465-473.
[11] 王曉君,吳敬學,蔣和平.中國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評價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5):864-876.
[12] PE市人民政府網.PE市概況[DB/OL].http://www.puershi.gov.cn/pegk/pegk.htm.
[13] WALZ R.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
[14] 史永亮,楊東峰,王如松,等.基于PSR模型的大豐市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2):120-123.
[15] 黃溶冰.基于PSR模型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J].會計研究,2016(7):89-95,97.
[16] 鄭鵬,趙師嘉.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資源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會計之友,2019(22):133-140.
[17] 房巧玲,李登輝.基于PSR模型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離任審計評價研究——以中國31個省區市的經驗數據為例[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5(2):87-99.
[18] CRABTREE B,BAYFIELD N.Developing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or mountain ecosystems:a study of the Cairngorms,Scotlan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8,52(1):1-14.
[19] BRIASSOULIS,HEL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indicators:through a (planner\"s) glass darkl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1,44(3):409-427.
[20] 賈紅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與遙感技術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21] 徐燕,周華榮.初論我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進展[J].干旱區地理,2003(2):166-172.
[22] 胡洋,武艷萍.基于熵權法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究[J].財務與會計,2016(15):74-76.
[23] 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S].HJ192—201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