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
閱讀是英語聽、說、讀、寫四大基本技能之一,很多教師經常遵循聽(聽力)、說(口語)領先,讀(閱讀)、寫(寫作)跟上的語言學習規律,這里所說的讀主要側重于閱讀。而下面要談的主要是關于我對讀的認識和實際教學中對于讀這一環節所采取的一些作法。
一、帶讀與跟讀
現行的英語教材,不像漢語,一開始就接觸拼音,而是讓學生先接觸一些簡單的詞匯和日常用語,先接觸26個字母,等到對英語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才開始接觸音標。我們的英語課時數安排要完成現有的教學內容是很緊的,因此音標的學習只能穿插在其它教學中,很多老師無法抽出足夠的時間對音標進行系統的學習。從我校學生的情況來看,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到了初中仍不能熟練、獨立、準確地辨認和發音,所以帶讀變得必不可少。相對來說帶讀比較簡單,有時我讓一些語音較好的同學在學生詞時先讀一遍,然后自己帶讀或讓學生跟著磁帶讀,有時則利用早讀時間請一些語音好的同學到講臺前帶讀生詞或課文。通過帶讀和跟讀,規范了學生的音準、重讀、弱讀、升降調、速度、意群與停頓、節奏、爆破聲等。讓每位同學能自己拼詞,先過語音關,奠定自學、朗讀和聽力的基礎,減少了單詞記憶的困難。
二、朗讀與誦讀
我們現行的教材,英語教學雖然已經由傳統的傳授知識型方法迅速地向語言交際運用型方法過渡。但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師生的英語教學活動往往圍繞考試體系和評價體系來開展,根據各地中高考的指揮棒,高中以后,教師很自然地不再把朗讀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我們由此可以看見,高年級的學生不愿大聲朗讀了,早讀課時出現了冷場的現象(尤其是在農村中學)。而中考不僅要求我們的考生要俱備扎實的基本功和閱讀能力,還要考聽力,甚至口語。因此,朗讀的不足逐步影響高中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從我自己這學校來看,每天課程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自習課,學生作業很多,每天晚上都睡得很遲,早上起不來,一醒來就忙著吃飯上學,學校的早讀課一、三、五讀語文,二、四給英語,但基本上都用于做聽力訓練了。因此早讀這一優良傳統已不復存在。
朗讀能熟習教材,增強語感,能促進閱讀速度,能提高聽力反應速度,能幫助熟練記憶各種知識點。本著這些好處,我在自己任課的兩個班級進行了朗讀專項實驗。我們學校下午通常5:40放學,晚上7:30才開始晚自習,這期間時間較長。又由于我校地處鬧市區,很多同學傍晚無事就上街玩,要么男生就一直在操場打籃球。因此我要求我的學生每天7:00~7:30這段時間全部到教室集中,進行晚讀,期間不允許做作業,只能把英語書拿出來大聲地朗讀,并讓班長或科代表進行監督,自己有空時也會去看看。為了配合晚讀效果,每天布置作業時,我有意識地把課文中的好句好段劃出,或劃定一些范圍,加上課后生詞,課內知識點給學生去讀,第二天上課前用幾分鐘時間請個別同學起來朗讀或背誦或全班進行默寫,偶爾也開展一些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斗志。通過個方法,讓學生每天抽出30分鐘真正讀英語,把學生從題海中拉了出來,保證了讀書時間,尤其是理科班的學生。
三、閱讀
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從書面語言材料中吸取知識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閱讀作為高考的重頭戲,在規定時間內要完成數量眾多的文章,要速度要質量,詞匯關很重要,在上一環節所談論的讀書活動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每天的朗讀和背誦積累的大量詞匯此時就可以大展身手了。閱讀不僅是詞匯的積累,它本身也有很多技巧。
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英語閱讀方式。閱讀一篇文章,有的只要了解它的表層意思,對這篇文章作細節理解;有的則要了解它的深層意思(寓意),并對這篇文章做歸納性(評價性)理解,甚至要求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看懂文章所采用的手法等。閱讀時難免遇到生詞,猜測生詞也有技巧。如果是專有名詞,一般可以根據上下文來判斷它是人名還是地名,或是其它組織的名稱。對于這些詞只要知道它代表什么就行了。有的生詞可通過構詞法來分析判斷,如有些詞的詞干是學過了的,只不過是加了前綴或后綴轉換了一下詞性或詞義而已,有的是兩個單詞合在一起的合成詞等。對于這些詞依據構詞法的知識就能夠猜測判斷出它們的詞性或詞義了。另有一些單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內容、語氣來判斷它們的含義。如果遇到個別難以猜測其義而又不會影響到對文章理解的單詞,則要以大膽跳過。此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差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交禮儀、生活習俗、道德規范、傳統節日、幽默禁忌等生活文化背景及與中國的差異也能幫助閱讀的理解。
除了向學生教授這些技巧外,要有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不是一套死的規則。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過分注重語法規則的講解而忽視它的交際功能,不注意培養學生正確。得體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課堂教學大體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為了避免傳統教法弊端,尋找利于英語學習的科學教學方法,教師應該做到:
1.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有互動交往
教育活動,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交際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的教學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是學生之間為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去達成教學目的而進行的互動。在教學中存在著師生之間的交往及學生之間的交往。在教學中要圍繞教學內容,教師要千方百計的創造各種交往情景,設法使死板的文字變成生動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真實與互動的情景中,師生雙方共同參與,頻繁交流,形成主動參與,探究合作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同時,活化了教學內容也 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樂意學習,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越學越愛學。
2.要有可行的教學任務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給予學生明確的任務,同時強調完成任務是對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從任務的真實性、實用性、功能性三個方面保證任務的可行性,并且確保學生明確領會并全面執行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應以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為基點,設計難度適中,切實可行的活動或任務,使學生敢于去嘗試不同難度的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堂課中都能被關注到,并都能解決問題。
3.教學活動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把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講授和傳遞上,在一種單調乏味中,簡單重復機械操作,于是我們成了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而實際上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與結論。我們教者要探索和構建創新學習的模式,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善于思考的基礎上更好的學好英語。
另外,每周我專門安排一節課做閱讀專項訓練,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5篇閱讀。閱讀要求:1.先瀏覽問題及答案,了解閱讀的目的,該文章是要做細節理解還是要歸納性理解等情況。2.帶著問題閱讀文章,并用筆把文章中與問題有關的信息點用筆劃出,在邊上標上問題的序號,以便下一步講評時方便,通讀全文,了解大意。3、準確、祥細地比對問題答案和上一步所劃出的信息點,找出正確答案。講評閱讀時,一般的文章通常不做逐字逐句的分析和翻譯,而是和學生共同查找問題所在的信息點,要求學生此時踴躍發言,各抒己見。讓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信息點所在位置,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文章中與問題有關的一些確實難理解的句子做適當的解析,這樣做也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通過對讀這一環節的加強與實驗,學生的口語好了,不再學啞巴英語;語感增強了,聽力也跟著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也明顯改善;甚至寫作也更好了,因為平時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好詞好句,到寫作時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所任教的一文一理兩個班的成績較之試驗前同本年級其它班級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兩個班成績均躍居文理科之首。以后將不斷探索和嘗試新方法,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同年級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