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菲
摘 要: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接九年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和紐帶,它在學生全面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對于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實現,學校應重新認識普通高中培養目標與國家培養目標的關系,合理優化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導部門改變以升學率來評價學校優劣的單一評價方式,開創多元化評價方式。
關鍵詞: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現策略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地開展,普通高中培養目標也逐漸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在不斷地調整和變化,以更好的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為了能夠讓每一名學生全面發展,為以后的生活做準備,因而,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一、強化落實力度,明確普通高中培養目標
(一)學校應嚴格按照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施教育
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不應該只以提高升學率作為唯一的要求,不應該僅僅是讓學生們能夠上大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進行培養,要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首先要了解,普通高中是要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擁有一個成功的大學生活,同時要教育學生為終身學習而做準備。為此,需要學校能夠幫助學生習得豐富的知識,為日后的大學生活做準備,還要幫助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愿望。
其次,我國普通高中還應為每名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這就要求學校在傳授學生學術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課余時間,發展培養學生在日后職業生涯所必備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興趣,為就業做準備。
第三,在升學和就業這兩大培養目標下,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在日后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而做準備。為此,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精神,將學生日常的學科知識與社會相結合,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實現我國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使人們重新認識教育培養目標,認識到培養目標不單單只有升學這唯一的要求,而是要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人。
(二)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踐行培養目標
教師是實現培養目標的直接執行者,應該是國家培養目標實現過程中最強有力的執行者。在人與人所形成的交往關系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存在著互相影響的現象,教師的思想、情感、行為習慣、處事風格與原則等都將直接作用于學生,而學生作為直接的教育活動對象,深受教師影響是必然的。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明確“培養什么人”這一首要任務,對于國家制定的普通高中培養目標,更應該認真貫徹和落實。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應該把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為高考、升學,應該為了學生的“全人”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要真正做到“教學生一天,育學生一生”。因此,教師在不斷完善自我成長的同時,更應該把從事教育的初心,任教理念融入到培養目標中,以更好地促使普通高中培養目標與國家培養目標相契合。
二、加強教育督導,改進教育評價機制
教育督導部門在普通高中的監察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質量、課程設置等實際情況,并對是否認真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政策等進行深入調研,監察并督促其培養目標與國家普通高中培養目標保持一致。在升學壓力、家長期望壓力、社會等評價壓力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落實情況是否良好則需要教育督導部門認真履行督導職能,尤其是在課程設置上,教育督導部門要監督學校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開齊、開足各類課程,以確保學校能夠正常有效地落實國家普通高中培養目標。
教育督導部門要充分發揮指導職能。普通高中在具體辦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影響因素,使其不能很好地貫徹和落實國家的培養目標,因此,教育督導部門要充分發揮其指導職能,幫助普通高中修正在辦學過程中偏離國家培養目標的行為和舉措,使其遵循國家培養目標的軌跡前行,并指導普通高中如何在實踐過程中落實好國家的培養目標、教育方針等。而且,教育督導部門對普通高中未來的發展走向、辦學特色等方面也要給予適當的指導,促使普通高中向多元化、特色化發展,使其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為社會的發展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三、優化課程設置,實現普通高中高質量辦學
按照國家的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需要學校及教師都能夠嚴格的遵從培養目標的要求,在課程的設置中,將原本培養目標中要求的課程都落到實處,為學生們開設第二課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讓學生過度地去學習傳統考試當中所需要考的內容,而是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培養學生的藝術性和實踐能力。學校可以將培養目標中要求的課程分為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以學科類課程為主,活動類課程為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使學生不光掌握學科知識,還具有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單純的課程只會讓學生更加死板,過分注重考試的科目和成績,而讓學生走出去,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例如:讓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普及法律知識,進而培養學生學法、懂法、用法的責任意識。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的責任感逐漸增強,是符合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精神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總之,我國的普通高中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每一名學生能夠成功地進入大學生活做準備,還為了能夠讓每一名學生全面發展,為以后的生活做準備,因而,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朱新卓.基于過程的教育質量及其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15(5).
[2]楊建超.我國高中教育定位問題研究述評與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