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化題材文本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高度的藝術性。革命文化主題單元的教學,要站在“學”的立場,順應兒童的認知性需求、體驗性需求、審美性需求和發(fā)展性需求,結合單元編排特點和文本個性整體建構,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革命文化主題單元;認知性需求;體驗性需求;審美性需求;發(fā)展性需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3-0015-03
【作者簡介】錢棟彬,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興東小學(江蘇南通,226376)教科室主任,一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第二十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暨優(yōu)課評選活動特等獎獲得者。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文本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編排上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數(shù)量逐漸增多,由分散趨向集中,五下、六上、六下均安排了革命傳統(tǒng)文化主題單元。筆者以為,革命文化主題單元的教學,要站在“學”的立場,結合單元編排特點和文本個性,從兒童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從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真實需求出發(fā),整體建構,讓語文要素在學程中落地,讓革命信念在心靈里生根。本文試以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來說明。
一、順應兒童的認知性需求,讓革命歲月貼近“生”長
本單元的課文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對文本的疏離與隔膜無疑阻礙學生的閱讀進程,教學中要從兒童的認知需求出發(fā),架設好階梯,讓學生“貼地飛行”。
1.靠船下篙用資料。
本單元的學習,資料的補充必不可少。如《古詩三首》提供了注釋,但還要帶學生去了解唐王朝對西域的征戰(zhàn)、金國滅亡北宋、安史之亂,這些背景知識是讀懂詩歌必要的保障。用好資料,要注意三點:
一是要進行篩選。教師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要慎重挑選,確保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必要性。
二是要注意使用資料的時機。比如《軍神》一文是小說,有大量的細節(jié),豐富的語言、動作、神情的描寫可供學生感受、品悟、發(fā)現(xiàn),一開始就將劉伯承的資料和盤托出,會限制學生的自主體察,多維探究窄化為單一結論的證明。
三是要發(fā)揮資料的多種作用。如南通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陸冬妍執(zhí)教《清貧》一課時,多次使用資料:揭題后出示烈士生平,消除學生的部分閱讀障礙;體會“清貧”的含義時,補充方志敏16歲時寫的對聯(lián)“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加深對英雄志向的理解;體會方志敏的堅定執(zhí)著時,鏈接其獄中表明心志的自作詩《死——共產(chǎn)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資料種類豐富,用得恰到好處。
2.量體裁衣設支架。
把握全文內(nèi)容,深入理解情境,依賴于學生舊有的語文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根據(jù)學情選擇恰切的支架,有助于擴大學生主動建構的文本意義世界,幫助學生推進對作品內(nèi)涵的開掘。
一是舊有知識的聯(lián)系和原有技能的運用。以《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為例,教師在明確了毛岸英與毛澤東的關系后要求“邊讀邊思考課文的兩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可以嘗試用小標題概括”。在學生開展獨立的學習活動前,教師提醒學生調(diào)用四年級上學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中“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以及四年級下學期《小英雄雨來》一課提煉小標題的經(jīng)驗。有了經(jīng)驗的支撐,匯報交流時,學生的表達清晰、簡明、準確。
二是提出具有統(tǒng)整功能的問題。教學《軍神》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整個故事就像電影一樣緊張刺激,如果讓你來做導演,會用鏡頭凸顯劉伯承的哪些細節(jié)?開放而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有助于點燃學生的思維,讓學習走向深入。
二、順應兒童的體驗性需求,讓革命風云充滿“生”趣
革命文化題材文本不是與趣味絕緣的文本,其中許多不乏文字、文學的趣味,革命文化題材文本的教學也不必回避輕松或幽默,學習活動可以是生機勃發(fā)的。
1.喚起閱讀期待。
美學家堯斯認為,閱讀期待是一種接受者在對文學作品體驗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心理期待結構。本單元的課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能夠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一是文體期待。讀“從軍行”這樣的詩題就會熱血沸騰,浮想聯(lián)翩,情感奔涌;《軍神》是一篇小說,主人公的遭遇一定牽動人心;《青山處處埋忠骨》是基于史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需過多渲染,就自然“心事浩茫連廣宇”;《清貧》是我黨高級將領的自述,一定具有傳奇色彩……引發(fā)文體期待,學習欲望就會高漲起來。
二是形象期待。如教學《軍神》,教師讓學生先談“心中的神”,再聊“軍中的神”,引導學生從作戰(zhàn)、謀略、素質(zhì)等方面暢談對“軍神”的猜想,吊足了學生的胃口,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三是意蘊期待。教學《古詩三首》,可以這樣問學生:疲倦而執(zhí)著的將領、飽受蹂躪的遺民、顛沛流離的詩人,他們心中各有一個怎樣的國?這樣的教學引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2.活化探究方式。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從文本個性和兒童的天性出發(fā),可以設計以下學習活動:
一是視角轉(zhuǎn)換。《軍神》一文,課后習題要求“從課文中找出對沃克醫(yī)生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他的內(nèi)心變化,再以他的口吻講講這個故事”,明確提示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換一個視角來看劉伯承。要講好這個故事,就要“看好”劉伯承的舉動,關注他的言語。教學中可以使用圖表支架,幫助學生關注兩個人的細節(jié)對比,同時將沃克醫(yī)生的言行舉止轉(zhuǎn)換為內(nèi)心活動。趣味的活動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雙方人物的內(nèi)心。
二是轉(zhuǎn)述。《清貧》一課頻頻出現(xiàn)“國共”兩黨的區(qū)別,可以設置轉(zhuǎn)述的練習。先共同整理思維導圖,將兩名士兵行為的目的與方志敏的表現(xiàn)相對照,可視化呈現(xiàn),然后再讓學生扮演士兵講述一無所獲的經(jīng)歷。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深化認識。
三是表演與配畫外音。《青山處處埋忠骨》有大量留白,可以設計讓學生表演,同時配畫外音。探討如何演繹毛澤東內(nèi)心的變化、拿捏表演的分寸,這是情感的內(nèi)化;配上同步的內(nèi)心獨白,是心理的外化。從文本品讀到角色扮演,再到追問、思辨,將學習推上高峰。
三、順應兒童的審美性需求,用革命文化滋潤“生”命
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有著鮮明的美學風格,表現(xiàn)出崇高、莊嚴、質(zhì)樸、昂揚、深沉等藝術特質(zhì),教師應引領學生以文本為對象,進行觀照、鑒賞、共鳴、移情等審美活動,讓革命英雄立在學生心中,把革命精神融入學生靈魂里。
1.賞文字之美。
一是賞語言特色。《青山處處埋忠骨》是原人教版課文,統(tǒng)編教材中作了改動,文章遣詞造句更考究,節(jié)奏時張時弛,尤善留白,值得細品。《軍神》一文的對話極具特色:沃克醫(yī)生情感外顯,多用長句及提示語,語氣強烈;劉伯承答語從容不迫,簡潔有力,多用短句。可以抓住對話,品人物特質(zhì)。
二是賞敘述方式。《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敘事節(jié)奏改得極為高明:文章斷成兩部分,看信部分凝成了畫面,斷作追憶,斷作追悔、斷作幻想癡念……作為父親的哀痛彌散在文本斷裂處;第二部分敘事感稍強,苦痛掙扎,百轉(zhuǎn)千回;結尾一改原作的“氣弱”之弊,沉郁頓挫,回音不絕。
2.尋意蘊之美。
一是引發(fā)認知沖突,探尋人格之美。學《從軍行》,可以問問學生:百戰(zhàn)黃沙,磨透金甲,就沒有“倦”嗎?學《清貧》,可以問問學生:方志敏參加革命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值嗎?學習就是把先有的概念破壞掉,建構起新的意義的過程。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包括與先有知識的沖突和與他人的沖突,才能躍遷到更高的認知層次,將革命英雄的形象建構得更為豐滿,更為立體。
二是感懷先賢風骨,探尋時代精神。教學《軍神》,在感受到劉伯承的驚人毅力、強大內(nèi)心和愿為革命忍受一切痛苦的堅韌后,教師帶領學生體會沃克醫(yī)生的高度評價,并繼續(xù)鏈接鄧小平對劉伯承的評語和網(wǎng)友讀了《軍神》之后的感言。最后再讓學生整合全篇,提煉觀點,給出“我的評價”。這樣的教學,不止是高階思維的訓練,也讓革命先輩“活”在了當下。
四、順應兒童的發(fā)展性需求,用延伸活動聯(lián)結“生”活
編者對革命題材單元作了精心的編排,教學時除了要從編者意圖出發(fā),單元整體聯(lián)動之外,還要從學生讀寫能力的發(fā)展以及精神世界的生長等方面考慮,設計一系列自主活動,將革命題材文本與學生的生活進行聯(lián)結。
1.讀寫生活的延伸。
本單元重在學習“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的閱讀方法,同時也是寫作方法。意識的培養(yǎng)、習慣的形成、技能的鞏固需要一定量的、層遞式的實踐,不妨稍作設計。
一是讀,從一到多。讀了《青山處處埋忠骨》,可以引導學生再去閱讀其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如《一個蘋果》《羅盛教》等,多角度感知那段歷史。讀了《軍神》和《豐碑》,還可以去找當代作家王愿堅的紅色短篇小說,如《七根火柴》《黨費》《珍貴的紀念品》等,或者茹志鵑的《百合花》。文章一篇篇讀下去,方法一次次用起來。
二是寫,由改到創(chuàng)。本單元要完成習作《他? 了》,學課文的階段就可以熱身,可以把三篇課文進行改寫,寫成表演腳本。改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標注各種細節(jié),反復推敲其合理性,這樣逐漸將感性認知化作理性思考,最后形成智性表達。有這樣的改寫作鋪墊,自主創(chuàng)作的難度就降低了。
2.精神生活的延展。
本單元可以安排豐富的主題拓展活動,將思想性、藝術性、實踐性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革命題材文本的育人功能。比如詩歌朗誦會,英雄故事宣講會,小小少年講黨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