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眾多學科之中,語文學科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聯系最為緊密。為有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精讀教材經典文章,挖掘傳統文化;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捕捉傳統文化;創設實際教學情境,豐富文化情感;對比學習東西方文化,增強文化意識;精心選擇古詩文,傳播傳統文化。如此,學生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能切身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進而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語文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古詩文學習;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3-0037-03
【作者簡介】宋春麗,江蘇省沭陽縣實驗小學(江蘇沭陽,223600)教師,高級教師,宿遷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統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就體現了國家對于培養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以及能力的重視。統編語文教材是教育理念的載體,語文教師應活用教材內容,將傳統文化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并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和素養,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使者。
一、精讀教材經典文章,挖掘傳統文化
統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所寫的文章,其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文化內蘊豐富而深刻。這些經典文章可以說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挖掘這些文章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在深刻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將傳統文化知識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更好地發揮優秀經典文章的作用。
以四上《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女媧補天》三篇文章為例,這三篇文章均是經典勵志的神話故事,而神話故事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強化學生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作用。這三篇文質兼美的神話故事語言簡短、意蘊豐厚,包含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課文,并對其中的一些重點段落進行分析和點評,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體會其中所包含的堅持不懈、勇敢進取等偉大的民族精神,并以此強化自己努力奮斗的學習動機,增強自身的學習欲望。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捕捉傳統文化
要想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所學知識相結合,教師就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捕捉經典文化,并向學生傳遞這些優秀的精神和文化。教師只有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同時做出創新和改革,才能真正使學生領悟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以六下《北京的春節》為例,在閱讀文章時,學生會了解到春節的悠久歷史,也會體會到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不僅要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點撥基礎知識,講解文章中所出現的生字詞,還要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中國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讓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具體地體會春節文化的魅力。經典的文章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北京的春節》一文有利于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崇敬感,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與學習的欲望。
三、創設實際教學情境,豐富文化情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硬件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信息技術的逐漸普及,各級各類學校都擁有比較完善的多媒體設備。這就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改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不僅有助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有助于教學手段更加多元、更加豐富。在語文課堂上,為了更好地傳授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來進行教學。
例如,教學五上《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剪輯一些影視作品中的相關片段為學生展示這一故事情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這有利于強化教學材料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增添語文課堂的樂趣,讓學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故事所蘊含的主題思想,更加明確地領悟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經典理念。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有利于把課本中的書面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情節,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從而降低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習效率。此外,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實際情境的結合也能更充分地刺激學生的視聽神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課堂專注度。
在課堂上創設充滿活力的教學情境,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一些電視節目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也使教師看到了創設情境的重要性。沉浸在整體性的情境中,學生可以更充分地調動多種感官,產生更大的心靈震撼,從而更高效地學習文化知識。
四、對比東西方文化,增強文化意識
對比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引入西方的優秀文化,帶領學生進行比較學習,從而使學生更加明確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包容意識,真正培養面向世界的國際化人才。
比如,在學習二上《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時,教師可以將文本中對潑水節的描述與國外的狂歡節、復活節等節日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發現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全新的視角,通過對比思維來學習和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打開新的視野,對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同時,對比學習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中所蘊含的思維邏輯,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精心選擇古詩文,傳播傳統文化
體材多樣、內容豐富的古詩文,可以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古詩文,語文教師應當抓住契機,利用這些經典內容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從而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
例如,教學二上《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教師可以挑出詩中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進行重點講解,并引導學生對這個句子進行鑒賞。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腦海里想象巨大的瀑布從山巔墜落到腳下巖石上的畫面,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瀑布的照片以及視頻等資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國著名的瀑布及名山大川。由此,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此外,在教授一些著名的古詩時,教師可以挖掘詩中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講授李紳的《憫農》一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學習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及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詩時,教師可以把友誼這一主題作為課堂討論的話題,讓學生將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象與自己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從而加深對友誼的理解和體會。
古詩文言簡意賅,往往使用簡明的字詞句來展現豐富的生活場景。教學古詩文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誦讀,還要講解相關的格律知識,使學生逐漸掌握學習古詩文的方法,以期提高其對古詩文的鑒賞水平。學習古詩文,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也有利于其體會古代文學之美,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