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玉
摘要:民族聲樂演唱的基礎是演唱技術,民族聲樂演唱的核心是情感表現。作為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者,既要掌握一定的藝術技巧,還要深刻的表現出歌曲內含的情感。在任一首民族聲樂作品演唱前,演唱者都要深入地了解、分析、處理歌曲,將情感融入演唱技巧中,準確地表現出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與豐富情感。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 藝術技巧? 情感表現? 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1-0093-04
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迅猛發展,在引進并借鑒國外聲樂演唱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本民族聲樂演唱技巧,使民族聲樂的演唱具備了更多的技巧性、時代性、科學性。但從目前對聲樂的教育和學習來看,不少民族聲樂演唱者過于重視藝術技巧的運用,偏重對演唱技術技巧的練習,忽視了演唱中的情感表現,“重技”多于“多情”。不同的人演唱同一首歌,往往會有不同的效果,有些人技巧夠了但感染力不夠,有的人卻技巧與感染力并重,唱的有滋有味。歸納來看,聲色演唱中蘊含的情感才是最能打動人的元素,是歌唱藝術的靈魂,所有的藝術技巧都是為情感表現而服務的,兩者是相互促進、不可或缺的共同體。任何一個學音樂的人,如果只掌握藝術技巧卻缺乏情感的表達,那他就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只能是演唱者。在演唱任何一首作品前,都要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歌詞內含的情感等,用心體會作者想用作品表達的情感,并在演唱中合理運用“抑、揚、頓、挫”等藝術表現技巧表達這些情感,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讓聽眾能夠真正陶醉在歌聲里。
一、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現
演唱者掌握了正確的演唱技巧能夠唱出悅耳歌聲的同時,將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及真摯的情感融入其中,用聲情并茂的演唱打動聽眾并引發共鳴,這就是聲樂演唱的情感表現。這其中的重點在于演唱者不但具有正確的發聲技巧和演唱方式,還能夠深刻地解決聲樂作品的內涵,將無聲的音符轉化為有聲的藝術作品,集中聽眾的思想,激發他們的情緒共鳴,陶冶他們的情操,并實現啟發和教益的作用,這實際上正是聲樂演唱及聲樂美學的重要要求之一。
(一)情感表現能夠塑造民族聲樂演唱的風格
每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創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才能創造出內涵豐富的作品,演唱者準確把握作品的歌詞、旋律的內涵的同時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配合聲音才能演唱出更加形象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共有兩個創作過程,詞曲創作是第一個創作過程,演唱者在演唱時融入自己的體會與感受是第二個創作過程。不同的演唱者第二個創作過程是截然不同的,演唱者具有個人特色的演繹可以使同樣的作品表現出不同的風格、表現不同的情感。
(二)情感表現能夠升華民族聲樂演唱的質量
與其他聲樂表演不同之處在于,民族聲樂表演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與風格,更加注重情感的表現。演唱者要充分運用各種藝術技巧來表達情感,使每位聽眾都能感覺到歌曲本身及演唱的魅力。同樣一首民族聲樂作用,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演繹方法,演唱的效果與情感表現是完全不同的。當然,這需要演唱者堅持不懈的學習及訓練,塑造出具有個人特點的演唱風格,并深入地理解、感悟作品,流暢和諧地運用各種藝術技巧表現作品的情感,用歌聲與聽眾交流,讓聽眾獲得情感與情神上的滿足,實現情感共鳴,并最終提升表演的質量,實現演唱質量的升華。
(三)情感表現能夠引導聽眾對民族聲樂演唱的想像
無論何時何地,藝術創作都是多元的、鮮活的,適應時代需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情感表現等方面隨之變化,而且,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民族聲樂也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變化、如何存在差異,情感表現都是民族聲樂演唱中不變的主旨與旋律,民族聲樂的演唱與流行音樂不同,即使運用肢體語言,也不會有特別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而是以藝術想象為基礎,給予聽眾更多的想象空間。所謂的想象是指人們把自己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得到的經驗成果進行全新的組合,創作出全新的理論、形象、作品的心理過程。在聲樂表演中,演唱者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悟通過想象融入演唱作品中,創造一種聲臨其境的氛圍,將自己的情感與領悟融入演唱作品之中,感悟到作品中描繪的山山水水、深情厚意,真正成為該歌曲的主人。
二、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藝術技巧
聲樂演唱中的藝術技巧是指在聲樂演唱中巧妙的技術與能力。歌唱是聽覺藝術,所有情感表現與共鳴都離不開演唱,歌唱者掌握必要的演唱技巧,表達歌曲中蘊含的情感與內涵,才能實現對民族聲樂作品的二次創作。
(一)呼吸與氣息的運用技巧
對于聲樂演唱而言,呼吸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才能夯實演唱的基礎,民族聲樂演唱也不例外,必須開展必要的呼吸訓練,將吸氣和呼氣這兩個動作在演唱時切換自如,實現“聲”“氣”的協調平衡。比如,在唱高音時必須向下拉“氣”,唱低音就必須平和順暢地向上提氣。與此同時,風格不同的民族聲樂作品,運用氣息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該剛時剛、該柔時柔。
(二)發聲和共鳴的運用技巧
在人的整個音域中,有一段聲音是無需發力就能發出來的,這段聲音就是專業上的“自然聲區”,俗稱發聲。聲樂演唱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做好發聲練習,以有效改善與發展嗓音并提高演唱的技能。大多數民族聲樂作品的高聲區較多,飽含著少數民族人民的質樸情感,演唱這類民族聲樂作品時要軟起音,保證字頭清楚、字腹圓滿、字尾對位。同時,在演唱的時要把努力尋找聲音與情感上的共鳴,使歌聲更具穿透力、更有色彩。常見的共鳴有口腔、頭腔及胸腔三類共鳴,口腔共鳴的歌聲明亮靠前,頭腔共鳴的歌聲更具穿透力,胸腔共鳴的歌聲則更雄厚、穩重,在演唱時應當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三個共鳴區,保證它們之間相互配合、相互聯系。
(三)音律的表現技巧
音律是體現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的主要方法,當聲樂作品內含的情感發生變化時,演唱者就要改變音調來體現。要想真正全面地表現民族聲樂作品的內涵,就必須把握住作品音律的特點,把節奏跟上、把音唱準,并運用演唱技巧來處理節奏的快慢強弱等變化。與此同時,民族聲樂演唱魅力的重要來源就是行腔韻味,這是中華民族聲樂作品特有的形態,能夠將民族聲樂作品的情感與演唱者的主觀感受融合起來,將其升華為滿含韻味的行腔和動人的唱腔,體現民族聲樂的音韻美。民族聲樂演唱者從行腔韻味的角度入手,充分運用音高、音色等變化表現歌唱,再運用顛音、滑音等演唱技巧、呼吸方法潤色音樂旋律,從而獲得完美的演唱效果。
三、民族聲樂演唱中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的關系
(一)情感表現是藝術技巧運用的目的
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產生了音樂,最早的音樂實際就是人們在勞作時的呼號聲、吶喊聲,在辛苦的集體勞動中,人們以呼喊相互呼應并逐步產生了原始音樂。從整個音樂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民族聲樂就是人們為了抒發勞動生活中的情感而產生的,與人們的實際社會生活關系密切。換句話說,民族聲樂演唱實際就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通過不同的速度、音樂、旋律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直接作用于聽眾的內心,呼喚他們的情感共鳴。
(二)情感表現是藝術技巧運用的關鍵
情感是一種應激的心理感受和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對客觀事物能否滿足自己或社會需求的主觀體現就是情感。聲樂演唱中的快樂、悲傷、憤怒等都是演唱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歌曲思想內容的融合。作曲家創造聲樂作品時必定是融入了自己的思緒與感悟。聲樂演唱者能否準確地抓住其中蘊含的情感是聲樂藝術表現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趙梅伯先生曾就藝術技巧運用與情感表現之間的誤區進行過說明,他認為有些聲樂演唱者在掌握較高的藝術技巧后,卻喪失了必要的情感與活力。換言之,要想真正唱好一首歌曲,演唱者沒有充沛的情感,只有完美的技術與優美的聲音是無法達成目的的。聲情并茂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兩者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做到有聲又有情,才能真正打動聽眾的心。
(三)藝術技巧是情感表現的方式
聲樂屬于聽覺的藝術,它的表現形式是演唱者的聲音,演唱者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來展示聲樂作品。聲樂演唱者需要進行大量的藝術技巧訓練,以真正掌握科學的呼吸、發聲等技巧,通過不斷的訓練、提高、鞏固,將呼吸、發聲、共鳴等藝術技巧協調運用、控制自如,更好地使用、修飾自己天生的嗓音,發出美妙的聲音,塑造出良好的聲音形象。實際上,掌握高超的藝術技巧才能使聲樂演唱者控制好、協調好自己的聲音,才能把自己對聲樂作品的感悟及深厚的情感全部融入聲音之中,向聽眾表達聲樂作品及自己的情感。
歸納來看,世界各國優秀的民族聲樂演唱都離不開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的融合與協調,只有真正將這兩點結合在一起,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及情感的共鳴。技巧和情感的融合,實際上就是作品的肉體與靈魂的交融,使作品有聲有色、有血有肉。
四、民族聲樂演唱中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的融合
民族聲樂演唱是演唱者利用藝術技巧展現聲樂作品情感的表演過程。在聲樂作品演唱的全過程中,既需要演唱者有高超的藝術技巧來演繹作品,還需要演唱者準確把握聲樂作品中內含的情感,并融于演唱之中,傳達給聽眾。
(一)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的融合
民族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及演唱者的內心情感都要通過歌聲表現出來,藝術的表現歌曲是演唱的最高要求,演唱藝術技巧則是表現情感的重要手段。咬字是否清楚、發音是否準確等都會影響情感的表現力,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動情,唱心,傳神,達境,才能使聽眾產生相應的情感共鳴。
概而言之,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必須正確處理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之間的關系,就是要以聲樂作品為基礎進行藝術表現,對歌曲本身蘊含的情感進行全面分析,明確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后,才能運用正確的藝術技巧展現作品中的情感,并在樂器的伴奏和幫助下,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將情感表現融于藝術技巧之中,將民族聲樂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完整地呈現出來,讓聽眾感知到作品的完整音樂形象,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升華歌唱的品格,完成演唱者對相關作品的再創作。
(二)融合的范例
以民族聲樂作品《多情的土地》為例,要演唱好《多情的土地》這首典型的抒情歌曲,既要掌握較高的藝術技巧,還要融入深厚的感情,用聲情并茂的演唱打動聽眾,這才是演唱的關鍵之所在。針對這首歌曲的特點,演唱者要用飽含真實的情感唱出圓潤醇厚的音色,使不同的聲音色彩里體現不同的情感表現。從呈式段開始,歌曲是對自己所熱愛的故土進行描繪,傾訴一般的表現形式滿含深情,自然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前四個樂句中努力積累著情感并不斷推高,以“啊”……的長調將歌曲帶入高潮部分,并宣泄積累的豐富情感,演唱到這里時情緒上必須表現得更激昂、更激動人心。與此同時,兩句“啊”要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第一句“啊”要發出直接爆發情感的最強音。當然,最強音的發出并不是指聲嘶力竭的喊叫,而是飽含豐富情感的高聲歌唱,是帶有理智的情況投入與表現,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深情未必激烈”。第二句“啊”則音調相對較弱,用較弱的聲音來呼應第一句“啊”,對比表現歌曲中蘊含的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與情感。
在以襯詞“啊”完成兩個基本樂節的插句后,作品在2/4節拍上構成了兩個樂句,用新材料將4個小節長度的第一樂句進行擴展,以7個小節的第二樂句展現不斷深入的、更激動人心的真情實感。“我擁抱村口的百歲洋槐,仿佛擁抱媽媽的身軀”,在演唱這一句時,應當融入更深厚的感情,用更溫柔親切的歌聲演唱“媽媽的身軀”這幾個字,并且隨著情感的升華,不斷降低聲線,用漸慢漸弱的處理來表現心中澎湃的情感。隨后,在變化再現段中不斷地重復“這片多情的土地”,用滿含深情的重復補充音樂,補充、強化情感,用喃喃自語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依戀之情。最后,演唱者用一個高八度的音調來演唱一句“土地”,并在高音區用弱聲結束整首歌曲的演唱,從而營造一種情感太過豐沛卻無法完全表達的意猶未盡的氛圍,漸行漸遠卻仍然思念著自己的故鄉,永無止盡。
五、結語
沒有情感的民族聲樂表演是沒有靈魂的,只有將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聲情并茂”“以聲傳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演唱。這要求民族聲樂演唱者深入了解作品內涵,在演唱時融入契合音樂作品的想像力,用好肢體語言與情感表達展現出來,才能在演出中更好地詮釋民族聲樂作品的魅力,引起聽眾的共鳴,使演唱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王旭龍.淺談歌曲演唱中情感與技巧關系[J].中國文藝家,2019(03):59.
[2]劉媛媛.聲樂藝術中“歌唱技巧”與“情感表現”[J].北方音樂,2018(21):69-70.
[3]何月.歌唱中技術與情感表現的關系與調控措施[J].音樂生活,2017(09):69-70.
[4]劉東.“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現”在聲樂藝術中的融合[J].戲劇之家,2016(10):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