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農業生產中已經逐漸應用氣象科技為農服務。簡要闡述了氣象為農服務當前發展概況,分析氣象為農服務運營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新時期下健全氣象為農服務的具體應對策略,希望借此為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工作質量提供些許參考意見。
關鍵詞 新時期;為農服務;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S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1–0128–02
1 氣象為農服務的發展概述
1.1 氣象為農服務的基本內涵
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力開展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天氣預報和氣象觀測為農服務。氣象部門在開展為農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制作氣象預測報警信息、氣象監測信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農業氣象業務服務信息、農業氣象科普知識信息等產品服務于“三農”行業,提高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同時,在開展氣象為農服務的過程中,逐漸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地質山洪等災害防御工作的普及。在當今新時期下,我國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農業行業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要內容是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覆蓋面及普及度,使氣象為農服務逐漸社會化,在保障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完善氣象為農服務的均等化工作。
1.2 氣象為農服務可助力“三農”發展
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的建設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為地方農業生產大戶,如糧食、蔬菜、畜牧、水產、油菜等種植戶、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開展全方位農業提供保障,引導農業生產走向精細化、多元化。
根據調查顯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逐漸嚴重,我國農業生產中各類災害性天氣數量增長顯著增加且強度增強,導致農業生產中由于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呈直線上升趨勢。氣象部門通過手機短信、網絡信息、電視報道、廣播等多渠道,將農業生產中可能會遭遇的臺風、暴雨、冷空氣、高溫、干旱等氣象信息及時告知各類農業生產機構,為地方農業增產增效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如當前廣西北流市已初步建成了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已有為農服務短信用戶共3 700余名,為農服務氣象信息服務站共22個,為農服務電子顯示屏共6塊,為農服務氣象預警大喇叭共256個。這兩個為農服務體系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為開展鄉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3 氣象為農服務在廣西北流的若干事例
為了做好廣西北流市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保障工作,當地氣象部門以手機短信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向全市范圍內的各個農業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發送相關氣象預警信息。例如,2016年北方強冷空氣的突然來臨,給該市9號帶來一次明顯的降溫降水及大風天氣,氣象部門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后,通過手機短信的渠道向全市范圍內發送氣象預警信息,并建議各農業種植戶抓緊時間做好冷空氣的防范工作。位于該市的草莓種植大戶錢先生收到氣象預警信息后,在第一時間做好自家草莓大棚保溫取暖準備,并加固了原先的草莓種植大棚,雖然本次冷空氣到來氣溫驟降12℃,但是未給錢先生的草莓種植帶來任何損失。
氣象部門在開展為農服務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做好現代化農業的氣象保障服務工作。例如,廣西北流市充分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建立以火龍果、番石榴、砂糖桔等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服務生產項目,為該市范圍內多個農業種植大戶和農業合作社做好氣象長期跟蹤服務工作,提供“直通車”氣象服務,促進該市現代農業生產鏈的完善。
2 氣象為農服務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
氣象為農服務在運營過程中,雖然大力推進自然災害的預防報道服務,但是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仍然需要進一步增強。目前,農村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傳播等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的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縣級氣象部門人少事多,現有氣象業務服務人員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復合型人才較少,難以適應“三農”氣象服務新需求,業務服務人員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氣象人才的培養、培訓和交流學習有待加強[1]。
3 新時期下氣象在為農服務發展中的應對策略
3.1 認識氣象為農服務的重要性
在新時期下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相關部門需要強化“兩個認知”:(1)深刻認識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在開展過程中的需求,意識到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對區域性農業生產的重要性;(2)明晰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在當前開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問題,尋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在開展中存在的發展機遇。這就需要氣象部門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聯合起來,通過電視、廣播、短信等方式,開展氣象信息宣傳窗、氣象信息文化走廊等活動,使氣象為農服務的宣傳工作深入人心。
3.2 提升氣象為農服務中的服務能力
為了進一步健全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氣象為農服務機制,氣象部門需提升“四個能力”:(1)提升防范農村氣象災害風險的能力;(2)提升保障區域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生產安全的氣象服務能力;(3)提升氣象部門通過人工改變氣象天氣、保障農業生產的科技能力;(4)通過氣象服務適應當前多季節性的氣候變化,提升農業氣候資源的開發保障應用能力。當地氣象局可著重提升對農村地區的氣象預測預警預報水平,做好部分易受山洪、地質災害影響地區的氣象防御工作,加強對農業地區做好氣象災害應對及突發公共事件的應變處置能力。
3.3 建立健全氣象為農服務中的災害防御體系
農業自然災害正在多樣化發展,但是各種科學的農業氣象災害評估方法還沒有真正達到系統化的水平,仍然值得探討。首先,相關部門可建立精細化的農村氣象災害預警監測機制,設置村村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有效推動應急組織體系及預防機制的實施。其次,采取動態風險評估技術,及時發現農業氣象問題對農業領域產生的影響,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跟蹤不同條件下的農業氣象風險,調整農業生產模式。具體來說,在3S技術的應用基礎上,對農業技術動態風險評價建立作物生長模型來評價當地氣象的影響;在對農業氣象風險評估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單一性的風險評估方法無法實現對不同氣象風險的及時監測和預防;采取綜合化風險評估技術,降低農業領域存在的不同氣候對農作物產量、質量造成的負面影響;通過風險評估模型的應用,在整體評估系統中滲透相關數據,采取適當的模擬分析方式評估和判斷農業災害,及時了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客觀風險因素。產生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包括氣候變暖等多種因素,體現出一定的復雜性。采取更合適的綜合風險評估模型利于提出對應的治理措施,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防范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發展[2]。
3.4 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精準化建設
為了進一步推動城鄉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的精準化建設,可將“兩個體系”納入政府農村公共服務工作中:(1)完善城鄉一體化氣象監測系統體系;(2)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管理。提高利用人工科技影響天氣的工作能力,并嘗試規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推進當地應急避險農業場所的建設。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可從市財政預算中每年撥出一定的財政資金建設氣象為農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確保氣象為農服務機制得以健全。
4 結語
在新時期下開展氣象服務工作,需要市各級政府加強氣象服務工作體系的統籌規劃工作,要求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全面推廣并邀請社會公眾參與到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不斷提高相關部門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保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薛萍.河南省沁陽市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J].北京農業,2015 (26):172-173.
[2] 李蓮康,李連榮,婁方群.淺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2,32(10):143.
責任編輯:黃艷飛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t-
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CHEN Xiao-yan (Beiliu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Beiliu, Guangxi 5374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teorological technology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erve agriculture.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eteorology serving agricultur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idden dangers in the operation of meteorology serving agri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ping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meteorology serving agri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New era;Serving agriculture; Problems; Cop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