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涯
唐天涯美術館
獨釣圖是中國漁隱題材山水畫中的一種既傳統又特殊的圖像模式,此主題的敘事意圖不在以“漁父”為中心的闡釋上,而重在舟與山水的關系,在視覺結構與心理空間上達成平衡。以移動的視點與開放的敘事模式,涉及了自由與家園的二元對立問題,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在社會文化中的生活處境與個人態度。

圖1
漁父形象因其蘊含的隱逸意味, 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反復吟詠和描繪的母題,體現出文人畫家內心深處的漁父情結,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歷代漁父獨釣圖以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最為著名,影響最大。

圖2 南宋馬遠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塑造出一個充滿抵抗姿態、孤傲峭拔、冷峻沉默的漁父形象,體現了南宋山河破碎、國土淪喪后的畫家的悲觀心緒。
而唐天涯的這幅獨釣圖與之不同。此圖的漁父處于畫面左下角也就是觀畫視覺最開始的位置,描畫出的是一個睿智通達、自由閑適、聽任自然的高士,寄托了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懷襟抱, 表達了曠達自適、瀟灑淡泊之志。
藝術必須表現當下的生活,現代都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唐天涯的筆端畫意體現出了在快節奏生活下追慕傳統古典社會休憩歸舟的美好景象,即漁舟之樂,抒發了對漁父悠然自得、散淡自由的向往之情。
師法古人,造化自然。唐天涯此畫畫中布局分出近景、中景和遠景三段式,近景為亂石淺灘、古裝垂釣士人,右側留出開闊的水面。中景有自山頂而下的飛瀑流泉,山右側更有野水蜿蜒而來,與流泉交匯,靜中有動,仿佛能聽到泉流叮咚之清音,山間岸芷汀蘭,草木華滋。中、近景山、樹畫法采用勾勒皴擦點染,一木一石,厚重沉穩而不枯澀,秀潤明澈而不艷媚。
遠景則為低矮綿延的群山,山巒用淡墨渲染而成。整體意境表現出一種山川寂寥、萬物蕭瑟的沉靜,草木安寧,野水無聲。整體意境清幽散淡,充滿傳統文人畫的意蘊。
在筆墨語言方面,唐天涯此畫近處樹木或工或寫,線條或虛或實,輕重得宜,工則精細,寫則放逸;山間灌木樹叢則以濃淡水墨點染,近觀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山石肌理多以披麻、解鎖皴成,皴法綿密嚴謹又不失靈動,顯示出深厚的傳統功力,在行筆嚴謹處,有縱橫奇峭之趣,在皴法上有雄渾蒼茫之感。
在山水空間和精神內涵方面,觀者通過視線的移動從江水到漁舟,從漁舟到飛瀑,由飛瀑至山林,由山林至遠山,如同觀看一個電影長鏡頭,極富敘事性。
漁人處于家與山野之間,日出垂釣于江湖,日落歸于屋舍。此過程雖不漫長但象征了人生的“出走”與“回歸”兩大終極母體。江水意向自由,江岸山林意向家園,舟和水的關系引導了情節的發展,山泉和飛瀑又把水和山相關系勾連,三者往來游蕩,可堪回味。眼光的不斷游離,能在視覺上體會此精心布局的結構,從而在心理空間上達成平衡。

圖3
這幅獨釣圖是唐天涯創作于2020年,正值其繪畫藝術成熟,精力旺盛之期。唐天涯的畫在宗法古人的基礎上又獨具創造性、時代感,這和他幼承家學,大量臨摹歷代經典畫作,游歷名山大川寫生創作密不可分。
藝術是“師古師造化”之后的心造,達到無為而自然境地。藝術家負有表現社會現狀,引領時代風潮的職責。考察其他國畫大師也基本如此,張大千、吳湖帆、溥心畬、黃賓虹、潘天壽莫不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唐天涯的畫作無論在心造的境界上,還是在和社會時代的契合度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