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潔 劉世淑
天水師范學院
在《潮汕功夫茶》這一課例中,在課前老師首先用了音樂進行了背景氣氛的渲染,給人一種“沉浸式”體驗,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本堂課的學習。在《義務教育美術教育課程標準》中對“設計·應用”模塊的教育教學目標做出了陳述:認識設計和工藝的造型、色彩、媒材、對稱和均衡、節奏與韻律等形式原理及各種材料、制作方法、設計和裝飾各種圖形與物品[1],逐步提高視覺感受、理解與評述能力,初步掌握設計的方法,嘗試運用自己的設計對于物品加以改進,能夠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這里的多角度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其中就包含了音樂在其中所包含的作用與意義。
通過音樂直接渲染氣氛,比起直接用老師單獨的講授,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輕松快樂氛圍,情緒愉悅高漲的同時,要有問題意識,在這種情境與氛圍里積極展開想象,積極進行思考與探索,主動地去尋找答案。輕松愉悅的體驗性原則,讓學生把探索與思考作為一種快樂有趣的體驗,全身心投入在其中,不斷獲得幸福感;而不是作為一種包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促進思維的拓展,讓學生全面發展。
在課例中,老師在播放完背景音樂以后,引入了本堂課的學習主題《潮汕功夫茶》,但是在導入部分,老師沒有像傳統的美術課堂對于基本內容進行講授,而是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沖泡功夫茶,來進行體驗,這樣做既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促進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本堂課還十分重視當地的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當地的潮汕功夫茶作為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課程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學生對于這個主題并不陌生,在這個教學環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十分順利,配合極高,每個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有所參與。這符合《義務教育美術教育課程標準》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美術課程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聯系,能過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的價值觀。
美術讓語文更直觀的展現,語文又讓美術更有厚度。美術課標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組合作沖泡茶的過程中,老師讓其中一個學生對于潮汕功夫茶的文化背景,以及功夫茶的沖泡過程進行講解,潮汕功夫茶的沖泡一共有八個步驟:潮汕工夫茶講究“八步法”,即治器、納茶、候茶、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篩茶。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朱砂泥制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
這個過程既讓學生親自動手,又讓學生增加了對潮汕功夫茶的沖泡和步驟的認識,對潮汕功夫茶的背景知識進行學習,范老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識潮汕地區的本土特色,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游戲教學”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小學生會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而游戲教學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至美術課堂中,游戲本身就具有探究性質、活動性質和趣味性質,利用游戲在美術教學中開展教學活動,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有助于將學生的興趣吸引到課堂當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游戲過程中不斷的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美術知識與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課堂目標的完成。“游戲作業”一般都是群體活動來完成的,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來說,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的思維雖然具有完整性、邏輯性,運算能力的掌握,但是還是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兒童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但是“游戲教學”的教學方式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發展,能夠幫助兒童在這個階段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識。
在這一教學設計中,范老師設置了“游戲環節”,“你畫,我猜”,她讓學生首先用卡紙剪出自己喜歡的茶具的形狀,并且讓學生貼在黑板上進行展示,老師對于其他的同學進行提問,讓同學來猜每個卡紙都是什么茶具和具體的用途。在這個過程總,每個同學發言都非常的積極,課堂氣氛極其活躍,能夠清楚表達出每個茶具的名稱,老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也毫不吝嗇自己的夸獎,及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鼓勵,例如“一組的同學回答非常積極”“非常好”等口頭表揚,激發了同學對于回答的積極性,鼓勵了學生,也讓學生對于接下來的學習更加有興趣。教師通過將游戲教學法運用到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的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合理的設計游戲內容和環節,可以促使美術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在進行課堂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是較為困難的,將這些重難點內容的學習融入的游戲過程中,學生則很容易的接受,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時,學生經過了長時間的學習,往往會感到疲勞,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此時,開展與課堂內容有關的游戲活動,不但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刺激學生發散思維,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最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通過開展游戲活動,可以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不斷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直觀性教學原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形象語言描繪學習對象,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反映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發展規律,運用這一原則能促使具體形象與抽象概念相結合,減少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難;能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以特定情境中的實物為情境實物模擬對象,利用模擬道具營造教學情境,對與情境相關的事物以背景相襯,起到輔助主體演示的作用,最終激發學生聯想。例如創設情境時常用到的圖畫、剪貼畫等實物模擬教具,營造出特定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程中首先用多媒體講解了茶具上的花紋的“對稱”“不對稱”的原理,結合潮汕的茶文化背景講解這些花紋的含義,茶具上的花紋有“桃子”“荷花”“樹葉”,這些花紋都代表了“幸福、美好”,接下來老師用實物進行教學,演示茶具上的花紋是如何用小刀電刻出來的,并讓學生跟著學習,用自己雕刻出來的花紋、紋樣來裝飾自己的茶具。老師利用“雙十二”的主題設計了“茶具博覽會”的環節,讓學生設計作品,對茶具作品進行設計與擺放,小組合作進行設計,這一過程12分鐘。這樣的主題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勝負欲和表現欲,每組的同學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完成作業,手腦并用。
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展示評價具有重要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與家長的鼓勵,同時也需要同輩之間的認可,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教師設置展示評價的環節,幫助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我。在本節課的展示評價環節,同學們分別拿著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評價,這個環節中體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采用了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評價方式,同學們的作品的完成度很高,而且每個小組在展示的時候,都能夠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設計意圖,知道單獨紋樣的設計方法和應用,能夠運用設計知識評述自己和其他同學的作品。
綜上所述,在美術課堂的評價中,我們應該立足于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評價,美術不同于其他學科,不能以成績作為定論,對于學生的各種奇特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情境教學是一項既有實踐意義又有理論價值的實驗研究,核心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考慮情境教育實驗研究是從語文學科開始的,從 1978 年到 1990 年李吉林老師不斷研究總結,創設了豐富生動的情境,逐步把情境教學的方法、模式推廣到各個教學中,情境教學通過李吉林老師歷經30年的探索、實驗與研究創立的、具有我國的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通過把圖畫、音樂、表演、實物等手段創設情境,將兒童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產生一種主動向上的動力,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效果,親環境教育已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教育流派之一。她創立的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及操作體系亦為本文美術情境教育探索提供一條科學、有效的途徑。在教學中改變以往教師主動教與學生被動學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需要,培養學生的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獲得對藝術的感知力與鑒賞力、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藝術的反思與評價能力,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設置情境學習,促進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激發學生在情境中自發的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動力,在團隊合作中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團結協作友好關系,能夠相互激勵與促進中共同提升形象思維能力。情境教學法能夠豐富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自主探索與求知的欲望,在未來,希望能夠看到時代性前沿性的理念與技術合理的運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符合新時代青年成長的教育環境,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挖掘學生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