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河北美術學院

圖1 《廢墟》系列之一14cm×15cm×27cm 2018年 4月
纖維陶瓷復合泥料在陶瓷領域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但其作為當代陶藝的創作媒介還只是近幾十年的事。隨著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展,綜合材料在藝術中的運用正日益得到關注,在當代陶藝創作領域的情況同樣如此。纖維材料與陶瓷材料的作品各自擁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在結合使用兩種材料創作的過程中又生發出新穎的部分,顯現出了作品獨特的藝術氣息,且對創作觀念的表達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幾乎與人類邁向文明社會同時出現的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布,是紡織業與纖維藝術的主要材料。在從傳統的掛毯藝術發展到現如今在當代藝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纖維藝術的道路上,布纖維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與此同時,在多元文化藝術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藝術家開始試圖用綜合材料進行藝術創作,表達個人情感與文化認同。
纖維材料的種類千差萬別,藝術家要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在創作之前要進行一定的實驗。從纖維陶瓷復合泥料作品的材料上來說,主要涉及兩種物料,一是纖維材料,二是黏土。纖維材料從來源上分為兩種:天然物與人工合成物。黏土作為陶瓷的主要材料,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元素。在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中,對泥性的把握至關重要,這不但關系到能否創作出優秀的陶藝作品,而且是制陶首先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高白泥屬于瓷泥的一種,具有質地緊實、白度高、韌性好、硬度高、強度高、成型效果好等特點,可以在坯體較薄時依然保持較高的完整度,且其白色與無釉質地等特征符合創作需要的柔軟感與脆弱感的表達,故將其作為本次實驗的首選材料。
由于在纖維陶瓷復合泥料的工藝實驗中,陶瓷泥料可與多種材料進行搭配與融合,例如布纖維、植物纖維和紙纖維,在此以陶瓷泥料與布纖維、紙纖維相融合的材料試驗作為案例來說明。在本次實驗中,須根據創作需要,綜合考慮成型難度、燒制難度、坯體質地、表面裝飾、藝術特征等方面來進行設置。在初步的試做中,施高白泥漿于中薄厚度的棉布坯上,施漿厚度較薄,懸掛晾干,等待燒成。燒成后坍塌嚴重,原因可能為作品施漿厚度不夠,且作品內部結構較空,燒成時無支撐。為了增加坯體試片的強度,可以在泥料里引入其他成分作為添加劑。在高白泥中分別加入沙子、滑石粉、碳酸鈉等成分后,強度增加效果不明顯,其中碳酸鈉可使坯體正燒溫度燒制后顏色偏紫,且有結晶現象。本次實驗前后共使用了18種易得的布料,其組成成分、加工工藝、表面紋理、軟硬度、厚薄程度、易變形程度等性質各有不同,可適合多種創作需要。布料在與泥漿結合過程中的表現差異較少,主要體現在布料的吸水性、厚度、變形程度等方面。
布纖維與高白泥的試片實驗共進行了五次燒制,其中在第五次燒制的試片中添加了紙漿。前四次試驗得到的結果是:試片厚度與肌理細節效果的清晰呈現成反比,與變形程度成反比,與坯體的硬度、強度成正比。而由第五次添加紙漿的實驗結果得出:肌理呈現效果無明顯變化,干燥過程中產生的裂縫數量有所減少,燒制的成功率得到提升,缺陷是燒制后試片的致密度、硬度、強度均有所下降。
從材料與創作角度而言,紙纖維的粗細、長短、質地,并沒有優劣之分,作為藝術家考慮的是材料性質與創作觀念的有機結合。紙纖維的粗細、長短都會對作品產生影響,此外,紙纖維的加工程度也會對作品產生影響。從紙纖維的加工工藝角度分析,一般來說,在相同比例條件下,在與泥料
完全混合后,成為漿體的紙纖維會比塊狀的紙纖維質地更堅實,燒制后的質感更光滑、緊致。而紙張添加量越多,燒制前越容易操作,創作時間與制作周期越自由,但燒制后的致密程度越低,敲擊發出的聲音越沉悶。單面浸漿與雙面浸漿的不同之處在于,單面浸漿可以保留作品一面的布纖維表面紋理,富有形式美感,紋理效果與制造方式密切相關,而雙面浸漿使得這一紋理隱藏起來,藏于坯體的內部空間。

圖2 《未知生物》系列之一18cm×20cm×18cm 2018年 8月
纖維陶瓷復合泥料作品的成型手法包含纖維工藝技法與陶藝技法,以及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根據需要而臨時發揮并不斷總結出的其他綜合成型手法。纖維材料與陶瓷材料各自擁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在結合過程中生發出融合或半融合的部分,顯現出了作品獨特的細節,這些細節是內部結構的力量,對成型也有幫助。
整體造型主要通過綜合技法,比如支撐、拉伸、吊掛、墊頂等方式,甚至可以利用水的浮力,還要依靠線繩、木棍、鐵絲、塑料、廢舊紙箱等多種材料。布料本身具有柔軟的特性,如想要布坯能夠承受泥漿的重量,須為其提供支撐結構,以及使用必要的吊、墊等方法輔助其成型,且需注意作品局部與細節的維護。布料的柔軟特性既是創作需要的,又是在大部分過程中需要極力改變的,以使其保持牢固、堅硬的狀態。這種軟與硬的對比,是筆者在創作中極力追求的審美感受。局部與細節的造型主要依靠捆扎技法,此法源自扎染技法,即染色前的捆扎步驟。捆扎布料與泥料的成型實驗初期,首先要進行捆扎技法的實驗,不能完全照搬扎染中的技法,而要根據創作需要自行改變局部結構與細節。
絕大多數的陶瓷制作都采用施漿工藝,即裹漿工藝,泥漿濃稠度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它影響坯體的氣質以及成型時間。泥漿越濃稠,作品氣質越敦厚、淳樸、粗狂、放達,制作時間大大縮短;反之,泥漿越稀薄,水分越多,作品氣質越優雅、纖柔、光滑、流暢,制作時間越長。
石膏模具成型工藝能夠很好地幫助陶藝家提高成型速度,最簡單的模具是利用石膏板來制作的。平直造型的作品部分,可以利用石膏板來輔助成型;直角造型的作品部分,可以利用兩塊石膏板拼接,形成有角度的模具。石膏板的吸水性良好,能夠幫助作品快速干燥,達到短時間內為作品定型的目的。石膏板雖然有吸水性,但不能在短期內重復使用,需待其干燥后再繼續使用,尤其是在施漿階段,應盡量保持石膏板的干燥。另外,在捆扎技法實驗之前,應先行制作試片,根據創作需要制作不同的試片,制定系統的實驗方案,驗證捆扎布與泥料結合后,濕潤與干燥狀態下,試片(布泥坯)的厚度與強度、透明度、白度的關系,以及其尺寸變化、變形程度、變形方式等。經過實驗可知,濕潤時布料的吸水性影響吸附泥漿的效果,需嚴格控制布料吸附泥漿的時間,時間過短將導致布料無法吸附足夠的泥漿,時間過長將導致之前吸附的泥漿被水泡軟并脫落。泥漿厚度與強度成正比,與透明度成反比,與白度無明顯關系。布坯的收縮性對坯體較薄狀態時的尺寸、造型變化程度、變化方式的影響較大,當泥漿吸附越多,影響隨之減少。但由于創作是一種綜合且復雜的過程,仍需進行大量的實驗,來驗證何種材料最適合創作需求,其中需要觀察的性狀還將包含收縮率、彈性等。
試片燒制后的情況與干燥過程的變化類似,不同的是,布坯所在的空間由于布料燃燒殆盡而變成中空的狀態,即負空間,由此出現正空間與負空間的對比。材料使人的觀念發生著變化,也使人的思想更加富有邏輯性,同時也會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創作者需要突破這一局限,前往更加開放的天地。創作者在突破的同時,思想會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自由。
紙漿的引入加重了坯體的脆弱程度,坯體經敲擊發出沉悶的聲音,表明坯體質地疏松,較高溫燒制可改良這一情況。一般來說,大部分纖維陶瓷作品具有一些共同特質,比如脆弱性,筆者希望改良這一狀況,故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硬度與牢固性方面,以便滿足展覽、運輸的要求。另外一個共同點是坯體采用還原氣氛燒制,燒成的實際溫度偏高,硬度更高,致密性更好,且燒成后作品發色偏冷,極具審美特質。在還原氣氛的燒成前期300攝氏度—600攝氏度階段,可以通過加大煤氣進入量的方式快速升溫,利用煤氣的壓力將略帶毒氣的氣體經由煙囪快速排出。由于加入了適當比例的紙漿,不必過于擔心坯體在此階段碎裂。
坯體質量隨泥漿厚度增加而增加,燒成時的坯體所受地心引力的壓力也增加,故無法通過簡單的增加坯體厚度的方法來提高燒成的成功率。而當坯體厚度較小,質量也較小,作品的重力所導致的對作品本身的壓力也較小。更關鍵的在于,如何將作品結構與審美拿捏得恰到好處,這非常考驗藝術家的技術與藝術造詣。

圖3 《那邊》 55cm×52cm×53cm纖維瓷 2018年9月
影響燒制的因素有支燒方式、燒制氣氛、溫度、燒成曲線等很多方面。已知的支燒方法有利用碎棚板、熟料塊、石棉、沙子、煅燒高領土、石英等來支撐,或采用多種材料綜合使用。支燒的輔助結構可以極大地緩解燒制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但也使變形與收縮對作品結構產生了新的考驗:到底需要多精細的支撐結構才能夠保證作品經過燒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由此,也引出了更值得思考的問題,燒制為坯體帶來了什么?燒制的魅力是什么?變形真的是需要極力避免的嗎?
迄今為止,纖維陶瓷的發展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但其傳播的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其所擁有的魅力使人在感受到視覺與心靈上的沖擊之余,留下無限的感動。過往種種的對纖維陶瓷復合泥料的創作研究,涉及了材料、成型、燒制等方面,驗證了纖維材料介入陶瓷材料具有縮短創作周期、解放創作時間、降低成型難度與燒成難度等優點,將陶藝家從創作時間與技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所具有的獨特審美特質亦顯現出其無限的可能性,展現了該材料的優越性。在當代陶藝創作中,運用纖維陶瓷復合泥料的陶藝家也越來越多,他們不斷進行著相關的探索,拓展著陶瓷藝術的邊界,在人文與自然相互影響的大背景下,探討著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望本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參與到纖維陶瓷復合泥料的創作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