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冰
上海藝逸工藝品有限公司
人物形象在時空中演變并發展,每個造型藝術,都是所處時代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審美體現。藝術源于生活,更多來自于人類創造,因而也離不開“人”這一根本所在。

在中國玉雕藝術悠久發展中,以人物為雕刻對象的雕塑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追究溯源,人物玉雕出現在新石器晚期,發展到商周雕琢的工藝技法已達到一定的高峰,戰國時期開始趨于寫實,更多的注重衣著的華麗,紋飾的清晰;漢代則善陰刻,常見玉舞人、玉翁仲;唐代以飛天為代表;到了宋代則出現世俗化傾向,富有吉祥寓意,在傳世品中玉雕童子數量極大。元代玉人做工精巧,主要特征是開臉像猴臉并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明清兩代則更貼近生活,盛行吉祥構圖,倡導“有圖必有意,有意必有祥”雕琢工藝也更為精湛。清代人物形象呈多樣化,生動且逼真,為歷代所不及。人物玉雕歷經各個時代的演變提升,到當代玉雕人物,造型越來越新穎獨特,制作工藝則趨于極致,追求的是形象與意蘊的完美統一。
“工”的優劣,決定了“藝”的成敗,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個“琢”字道出了工藝的主導性,沒有“工”,就無從談“藝”。就雕琢而言,“工”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然而,“琢”要琢多少,沒有定論,這一點可以肯定,但是一定要琢。至于工藝的繁簡,多寡,不是絕對的,沒有什么很精確的數據分別、比例區分,而是因材而異,因人而異。“藝”因“工”而現,“工”賦予“藝”靈感,工藝相互結合推動藝術創作。
人物玉雕的制作工藝從選材處理,到設計雕刻,再到拋光裝飾存在著多個環節與步驟。在玉雕藝術中我比較著重研究的是玉雕設計,但是一件優秀的玉雕作品的形成,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設計,對玉石材料進行可行性的工藝構思。是從設計圖紙到實際雕刻前期準備。這個階段不僅要對形象的空間關系了如執掌,對制作者來說經過勾樣,畫出形象的具體位置和結構。第二步是坯玉,即粗坯。簡單說切塊定位和推落派活。對人物玉雕來說由表及里剝除余料是先從頭部著手,定出動態、位置和大小的體積塊后為基準,然后在相應的塊面上較細致的做出形象的結構,在縱深方位上找出形象在結構上的楔結關系,就是確定出人物的身高以及胸、腰、四肢等部位的位置,進而找出人物的基本動態的過程。接著是細工。細工是對人物形象進行準確而細致的雕刻加工,細坯的原則是先整體后局部,由粗而細、易碎易斷的部位最后制作。具體說是由頭部開始,從上至下,頭發、五官、四肢、衣紋逐一雕琢。精細修飾尤其講究對人物臉部神情的細化,出彩不出彩取決于這一環節。高品質的雕刻作品,對臉部的要求非常細致,要求雕刻者們有熟練的技術,更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學設計功底。一件人物作品精髓,臉是重點,要注意臉部的神態和比例,是否寫實且傳神,是否符合人物繪畫的技法和審美情趣。
歷代的繪畫家與民間的工藝師在人物造型觀察、比較與實踐中,推敲總結出一些簡單的比例關系。首先是量身法。人身分四部,頭面、軀干、腿和手臂。人物體態造型主要應抓住這四部的相互關系,以頭為單位,設立七坐五盤三半的比例。在玉雕人物創作中應依據料形和人物形象的需要,通過視覺原理,突出主體形象,在人體比例上適當有所夸張或變形,以形成所需的藝術形象。因為人物形體造型的準確把握程度是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所要注意的是造型有層次,構圖有章法,形象要生動,繁簡有疏密;當然這些都建立在制作者有一定繪畫和雕塑設計造型的藝術基礎上。第二種要強調的比例是臉部的布局,要按“一面三面五分面,鼻梁定位正中線”的原則去定位。臉要保證對稱和勻稱,五官則細致傳神。
那些大自然造就的一些形態優美、造型奇特的石木等可謂鬼斧神工,它們也有“工”,是自然賦予的“工”,它們經過漫長且精雕細琢的歲月,由時光將其一點點雕琢而成,這里面依然是“工”不可抹。而“藝”是需要人“工”后天不斷的加強充實,才得以完成實現,它不是簡單的再現。試想故宮博物院歷代藏品沒有了那種精致精巧的工藝,還值得流芳百世嗎? 玉雕是功夫活,擷拾古老技藝的過程,并不僅是在“技”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境界玉石的建立了某種關聯……。鉈在轉點在連,“點”隨意動,“技”跟心走;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將傳統和當代水乳交融,使自己的創作妙筆生輝。作為玉雕師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的是靜思、靜心、靜音亦靜光,連呼吸都要均勻再均勻……
玉石晶瑩潤澤,不加修飾堪為石,但琢玉人通過智慧賦予其深意,用技藝創作藝術,只因玉石可以完美承載。古今中外,藝術作品的發展均表現出同一個規律,一件藝術的成功,離不了文化底蘊、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玉雕也不例外。
書畫中有“畫龍畫虎難畫骨”,而玉雕中最難的,大概也就是人物雕了。可是想要把人物雕出風骨和意境,我總結了以下這幾點:
說到玉雕里的人物,那實在是數不勝數,有歷史上客觀存在的,也有傳說中人為虛構的,有神仙鬼怪,三世諸佛,也有圣賢豪杰、能人志士……而且,雖然有這么多的玉雕人物題材,但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鮮明的造型和樣貌,記住這些特點,就能讓人一眼分辨出所雕人物是誰!現實中,人有千面,在玉雕藝術中,如何將不同人物的特征表達出來,也是種學問。佛教作為最常見得人物玉雕題材,作品數量是相當多的。這中間又以佛、道教的人物為主。在塑造人物特點上,其中又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在雕刻佛造像時,注重形象的“嚴”、“正”,體現出佛的威嚴與莊重。觀音則注重“慈”、“嚴”一體,但更多的偏向于“慈”的隨和安詳之感。彌勒的特點是笑口常開,大肚能容。而道教人物有四大天王、福祿壽三星、八仙等,四大天王突出威武雄壯,三星福祿面相富貴,壽星的大額頭是標志,“童顏”則是面部最大的特點。八仙中的人物亮點顯著,呂洞賓面容俊美,既像翩翩公子,又有神仙威嚴;鐵拐李撐拐跛足,衣衫襤褸卻又干練精神;何仙姑貌美清麗,仙子造型;韓湘子穩重博雅,書生之相;漢鐘離逍遙豁達,手持大扇,敞胸露懷;曹國舅朝服官帽,氣度高貴;倒騎毛驢的張果老,悠然自得,藍采和似狂非狂,左挽竹籃,右持拍板,玩世不恭。
人物形象的塑造:面容、手足、衣飾都是很重要的部分。
臉部表情是人物造型的關鍵部位,是作品的主題靈魂,也是最難以表現的部位。首先,要符合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的時代氣息;其次,人物的頭型各有不同,尤其是臉形的定位要準確,同時頭型和五官的比例也要和諧;說起人物面部五官不但要重特點,還要根據人物的情緒進行刻畫。
俗話說:“畫人難畫手,雕刻難雕手”。手在人物造型中屬于第二表情,其創作表現也是很復雜。手形、手勢的細節處理體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變化,同樣也是意向輔助手段,所以在人物制作中手的動態、面部表情,以至于體態要協調統一,相互吻合。
人物衣紋的創作表現是以“線”為主,將衣紋簡練的概括以達到準確精煉的表達出衣褶的形態,從而襯托人物的動作神態。即所謂的衣紋的動靜有序、剛柔曲直、層次疏密、松緊厚薄、高低寬窄、大小長短、深淺強弱、虛實繁簡,面與線的相互結合達到最終的“線”盡而意味無窮。在服飾衣紋上的處理要做到飄逸自然,既符合人物的肢體形態、性格特征,又能展現人體之美感。
人物創作要形神兼備,以突顯人物的內涵情感。 神,即人物的神態、神韻;形,則是人物的形象和形式。從人物玉雕作品的整體性來看,神形合一是關鍵,是靈魂。如果不能融為一體,在藝術上只留于形式化、概念化、程式化的東西,作品是缺乏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一件優秀的人物作品誕生,在把控形體的動態變化,人物的內在情感表達,作品傳達的意圖,以及表情的細畫,這些方面都是關鍵。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力,通過捕捉人物的故事情節發展中瞬間的動態和形象,以獨特的構思、精準的造型,彰顯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創作出“神形兼備”的藝術效果,從中達到隨心而至,手揮藝成境界。
當代玉雕更多的在于寫實,重視點、線、面、體的空間呈現,在繼承傳統元素的同時,添加了新的設計理念,形成獨特的表現形式。之前在我的《關于玉雕設計理念關鍵元素的研究》一文也有提到過玉雕設計中的簡約與繁瑣。繁簡風格在玉雕作品中的是并存關系,
繁以簡相襯,才會愈增其茂;簡由繁相托,愈覺甚精。而今對人的審美早已不只有“大家閨秀,儀態萬千”這一款,“活潑可愛,天真無邪”也是真善美,“愣頭愣腦,嫣然假小子”亦大受歡迎。我提倡“大道至簡,美玉心琢”的藝術效果。玉雕“滿”容易,不斷堆砌技法即可;而玉雕“簡”卻難,它要求玉雕師敢于摒棄華麗的修飾,用極簡的手法,道出意境和關鍵。“大道至簡”就是刪繁就簡,舉重若輕。減去不必要的元素,突出雕刻表達主體。少即是多,一切都適時適量,不求過多,亦無需過多。古道崇簡,莊子淡泊,陶淵明閑適都源于此。在我看來應“大”、“小”互動,“簡”為象,“精”為神;“繁”、“簡”對比,“真”為情,“意”為境。敢不敢刪繁就簡,能不能以簡化精,一切答案只有在作品中才能見分曉。
每每談起玉雕藝術的時候,我都會說一下風格和創新,因為在我看來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風格是作品達到較高藝術水準的標志,也是一個藝術家創造個性“成熟”的標志。一個玉雕人要從“匠”到“家”,經歷的是一個飛躍與升華的過程,當中少不了各種歷練。而一件玉雕作品的成功必定要經得起歲月的淘洗,才能歷久彌新;其中蘊涵了創作者獨特的審美取向與藝術旨趣,亦打上了鮮明的個人印記。而這種歷經實踐與時間的驗證的改變與突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傳承中發展,在變革中創新。如果繼承是積淀是創新的前提,那么創新便是發展是繼承的目的,兩者互相依存,互為條件,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每每出現一個有趣的ideal, 提煉、升華、整合、修改后會成就出一個新物,其中帶著創作者的個性色彩和藝術才華這就是風格。風格從稚嫩變得成熟,游走在傳承與創新間,隨著時代的變遷,印證著每一步的成長與變化。

玉雕的創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時代性、時代感,用玉雕的語言來表現時代的特性。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單純的工藝的變化,而是需要有思想、悟性、功底和探索精神。思想指的是要有想法,不拘泥于原有的歷史積淀;悟性,指的是在有思想之后,琢玉人對玉石及其表現力要有悟性,感悟出一些創新的東西,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功底做支撐,這種功底不僅限于技藝的功力,更廣闊地包含了審美、對傳統元素的理解以及現代設計理念融會貫通。這便是新時代的人物玉雕的發展之路。
多年來,筆者都在潛心研究人物玉雕,尤其著重于傳統人物玉雕的設計與雕刻技藝,探索如何把傳統人物與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從而將作品推陳出新。事實上,每一塊天然形成玉料形狀、皮色各有不同,每次創作都需在深思熟慮后,盡可能將材料、工藝完美結合起來。創作時作品不僅要主題突出,表現生動,又要將人物動態、神韻到意境,每個細節處理都做到極致。比如作品《麻姑獻壽》中,手執壽桃的仕女古樸柔美與梅花鹿的溫婉可人相得益彰,創作中在我中力求的是人物形神結合,麻姑靜穆安寧,而小鹿則靈動活躍,形成對比。這件作品我不以玉質取勝,而在于立體雕刻之工藝,優美的人物造型以及典型的時代特征。同時,我加強了細節的處理,人物比例勻稱,姿態婀娜,衣紋線條刻畫流暢。玉雕中“手”最難表現,麻姑的這雙玉手值得觀者細細品味。當然我也利用巧用皮色來體現出作品主題,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在這件作品中我也做了情節的渲染,為藝術感染力提供了遐想的空間,讓作品更具美感,回味無窮。
在我看來玉雕作品應該是耐人尋味、寓人于想象、富有深不可測的哲學性和思想性的藝術品。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高度,作為一名合格的玉雕從業者就應該經常檢視自己走過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澄心神暢,做到專心致志,努力發掘和吸收國內外的優秀藝術,中得心源,盡可能的為后來人留下融傳統玉雕根基和當代審美創新于一體的玉雕作品和理念。古為今用,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