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瓦列里·加爾布佐夫
共產國際的影響與
中國共產黨執政
1919年成立的共產國際,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指揮部,留下了豐富多樣的遺產。得益于共產國際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積極活動,世界各大洲出現了幾十個共產黨,他們成為對各民族革命具有感召力的中心。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其雖未實現成立時的既定目標和使命,卻留下了幾十個國家的共產黨以及蓬勃開展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曾經加入共產國際并受嚴格集中制束縛的共產黨,在共產國際解散后很快又受到1947年成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控制,直到1956年,這個以協調各國共產黨活動為宗旨的組織才停止了運作。隨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取得過一些成就,但也出現了危機。其原因在于共產黨的領導人未能根據思潮和時代的變化而開拓創新。1947年后,領導中歐和東南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依靠莫斯科的支持在這一地區長期執政,受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影響和控制長達40年。蘇聯后期發生的危機及其解體,雖然導致許多國家共產黨的影響減弱甚至喪失政權,但還是有幾個國家的共產黨避免了類似的命運。
1921年7月,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成立。在此后漫長曲折的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彰顯了無與倫比的政治活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共產黨經歷了4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1922—1927年):為了抵御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第一次國共合作;第二階段(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與國民黨政權對峙;第三階段(1937—1945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第四階段(1946—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的內戰中獲勝,最終奪取了全國政權,并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在其內部建設和長期執政方面,都經歷了獨特的發展歷程,是可以從中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典型。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成就斐然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踏上了漫長艱難的發展復興之路。中國起初的發展十分艱難,而后來卻突飛猛進,變成了實力強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實現了從貧窮落后、被動挨打向快速發展、繁榮復興的巨大轉變,既保留了過去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又滿懷信心地奔向美好未來。
中國共產黨作為推動中國發展復興進程的核心領導力量,經過一個世紀的艱辛探索和反復實踐,從最初奉行傳統的共產主義理論,轉向堅持改革并追求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毫無疑問,擁有9500多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取得的成就令全人類矚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相結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共產黨把滿足人民利益需求作為發展的主要標準,這就需要在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效益的同時,維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世界各國遭受了諸多艱辛與磨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造成了大規模人員感染,甚至病亡,而且引發了全球性混亂,成為近幾十年來人類遭遇的最為嚴峻的威脅與挑戰。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新冠肺炎疫情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首先被發現,那么疫情給世界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會更大。中國以舉國之力,組建先進的醫療團隊,與突如其來的殘酷病毒進行頑強斗爭。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政府和人民經受住了巨大考驗,成功抵擋住了病毒的進攻,同時為其他國家抗擊疫情贏得了寶貴時間。
比如,古巴和越南就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時機,從而減少了疫情對本國的沖擊。但也有個別國家迷戀于本國的所謂道德優勢,疏于對疫情的防控,任由疫情蔓延,導致現在要吞下這種犯罪式的冷漠行為的苦果。一些西方國家政客為了掩蓋自身抗疫政策的失敗,企圖通過編造謊言和污蔑甩鍋等手段將一切歸咎于中國。他們對中國瘋狂荒謬的攻擊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似乎是中國故意制造這種病毒并將其擴散到全世界,很難想出比這種言論更加荒唐的話語。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中國在疫情暴發后,全力以赴、公開透明地抗擊疫情,為整個世界樹立了榜樣。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治國理政體系是有效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在制定和實施抗疫決策過程中,集思廣益、多方論證、精準施策,成為中國全民抗疫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這一點,就無法在篩查疑似病例、治療確診患者的過程中,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舉措。抗擊疫情對中國的治理體制是一種嚴格檢驗,證明了這種體制堅強有力、運轉高效。不僅如此,中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機構各個層級,都經受住了疫情的嚴峻考驗。
作為主管抗擊疫情全面工作的最高機構,2020年1月25日成立的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負起指揮和督戰抗擊疫情的任務,多次主持召開有關抗擊疫情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等系列重要會議,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中國到2020年3月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
中共執政體制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做事情從不沾沾自喜。在宣布“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時,中國各級政府并未放松警惕,而是繼續在全國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一旦檢測到新增病例,政府就會立刻采取一系列果斷措施,全力阻止疫情擴散。
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完善的政府管理體制,中國就不可能在世界大國中率先恢復經濟增長,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研究中國的經驗并將其付諸本國實踐,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有益的。
世界上多數國家沒有做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帝國主義全球化概念存在的弊端有關。人類陷入疫情危機清楚地表明,資本主義無法解決類似疫情蔓延這樣現實緊迫的問題。
與帝國主義全球化概念相反,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沒有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是不可能實現單個國家全面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
綜上所述,對中國為什么能在短期內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這一問題的解讀就是: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就不可能實現這種跨越式發展。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政治的引領性力量,并為新的多極世界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崛起與中美關系的變化
中國用了40年時間努力發展,GDP總量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中國今天的外匯儲備和全球工業生產規模處于領先地位,汽車、電信設備、船舶、鋼鐵、水泥、礦物肥料等產量位列世界第一。中國的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大量出口。中國的社會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口還處于極度貧困狀態。而十八大以來,現行標準下中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
中國在40年內創造的充滿活力的經濟奇跡以及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國的高度警覺。面對新形勢,美國試圖采取一切手段維護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發布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明確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長,中國資本不斷在國外加大投入。美國認為這是其在亞太地區喪失壟斷地位的主因,并認為中國在世界范圍內也對其構成了嚴重威脅。
幾十年來,中美經濟關系相互交織,中國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地緣政治功能的國家。中國既是美國的主要經濟伙伴,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經濟競爭對手。但要看到,如果中國不購買美國債券,美國聯邦政府將無法實施自己的內部和外部計劃;如果中國不向美國出口商品,80%的美國民眾將無法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如果沒有中國的勞動力,許多在中國投資設廠的美國企業都將停工停產。
美國最初曾是助力中國發展的一個因素,隨后又試圖遏制中國的快速發展。美國感到中國對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全球霸主地位構成了現實威脅,并具有超越美國的可能,因此采用經濟和政治手段遏制快速發展并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中國,極力維護自己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目前的中美關系已經建立在對抗性競爭基礎上,美國將中國看作在整個21世紀都將對其經濟和其他領域構成最嚴重威脅的國家。
然而,中美對抗的特殊性在于,對抗是在相互依賴而又相互排斥的獨特框架內進行的,這樣就會導致在多極國際秩序的框架內形成兩極調節的模式。事實上,中美兩國經濟交融獨具特殊性并存在密切的貿易關系,同時伴隨著貿易戰、公開反制和抗議性的外交舉措。所有這些都是數十年形成的調整中美雙邊復雜關系必要機制的特殊手段。這種看似隨時可能破裂的雙邊關系,對抑制中美發生正面沖突發揮了作用,有利于在多極世界中形成一種獨特且局部可控的中美關系。
中國與世界新秩序的形成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過去40年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中國成為世界工業巨頭和金融強國之一,成為一個不僅實現成功發展,而且自信地引領其他地區發展的強大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就擺脫了落后、貧窮和半饑餓狀態,并建設起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發達的現代基礎設施和令人炫目的摩天大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香港和澳門富有超前意識的城市景觀,使中國成為“現代世界的能工巧匠”。轉型中的中國與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有機聯為一體。實際上,中國已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引擎。
然而,正是由于這些,中國成為美國的主要經濟競爭對手,同時也是美國這個當代世界非正式帝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在20世紀的最后25年,中國成為美國債券的最多外國持有者,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投資居于領先地位,而中國則在與美國的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復雜的中美相互依存的雙邊機制,也正因如此,中國成為全球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國崛起以及俄羅斯拒絕20世紀90年代所謂的“世界新秩序”的背景下形成的當今世界秩序,與以往的時代有著本質區別。
當今世界秩序的特點表現為發散式的多極化,這是由新的力量中心(國家、準國家和其他實體)活躍的、通常是自發的、不經過協調的對外活動引起的。當今世界秩序的特點還在于既沒有明顯的兩極化(如冷戰時代),也沒有具有挑釁特征的單極化(如單邊主義和無可替代的美國霸權時代),后者是20世紀最后十年至21世紀初的典型特征。目前形成的美中戰略競爭與蘇美對抗不同,具有不同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是,美中戰略競爭具有自身的特性,其是在與蘇美對抗時代不同的具體條件下形成的。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對外交往以及同世界互動的經驗,明確地印證了這一點。
現代化中國的例子表明,21世紀形成的多極世界的時代特征,不僅在于建立維護自身利益的新的力量中心,而且在于形成新的地緣政治空間。眾所周知,當代世界秩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國的迅速崛起。這些大國都經歷過歷史磨難和嚴峻考驗,但最終都為本國找到了重建和實現現代化的動能,進而改變本國的發展方向、變革現有的世界秩序,并在其中占據自己獨特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大國包括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而走上快速、有活力發展道路的中國。中國是一個經歷過諸多重大事件、擁有古老文明歷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僅有充分的依據樹立自己作為人類古老文明搖籃的形象,而且有權利去塑造當代世界引領者的角色。
作者系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加拿大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