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娟
顧名思義,“戲劇補白策略”就是利用教育戲劇進行閱讀補白的教學過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圍繞著人的生活和經歷,由不同的角色和事情穿插組成,留白處往往出現于角色面對困惑、矛盾、掙扎等兩難處境的情感激蕩處,“戲劇補白策略”就是要把價值、道德和情感的交戰透過理解、想象、創造,以戲劇的形式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與文本、角色、作者互動,并糅合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進行閱讀的再創造。“戲劇補白策略”的作用包括文字理解、情感體會、價值思辨與道德判斷、創造與想象和自我覺察及反思,可說是突破了語文側重認知的現況、兼顧人文性與工具性目標的策略。
在語文教材中,無論是真人真事,還是虛構的人物故事,總離不開角色遇事時的感情起伏、抉擇時的矛盾掙扎、臨危時的反應判斷等情境;在文本中往往會詳細交代角色的遭遇,并透過細節交代角色的反應,再寫出其決定和行動。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課文《窮人》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赤貧的桑娜發現鄰家寡婦西蒙死了,遺下兩個孩子。文中細致地描寫了西蒙的死狀和兩個孩子睡在母親身旁的情況,卻沒有寫出桑娜見到這幕的感受,就直接寫出她抱走孩子的行動—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在這個情節中,一般的課堂對話是這樣的:
師:為何桑娜這么窮,還要抱孩子回家呢?
生:因為她同情孩子,啟動了惻隱之心,所以寧愿自己受窮,也要救孩子。
師:那為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呢?
生:因為她害怕被丈夫責備。(這是根據文章內容的回答)
對這個情節的解讀可能就此打住。可是,從“戲劇補白策略”的視角來看,這個處理輕輕放過了一個留白處—從桑娜舉起馬燈、看到西蒙死在床上、身旁睡著兩個孩子的那一刻,到她決定把孩子抱回家中間的一段時間,作者沒有把她當時的感受和思緒寫出來。可能這個時間是很短很短的,甚至可能是主人公一種不假思索的本能反應,但我們試想一下,以桑娜的家境,要做出抱走孩子的決定,她的內心一定經過激烈的斗爭和掙扎。這里面不是單純的文字理解,而是一種情感交戰和價值判斷,當面對兩難的情境時,人會如何抉擇呢?抉擇反映的就是人物的價值觀。筆者設計教學時,把時間凝固在桑娜舉起馬燈目睹悲劇的一刻,帶領學生走進她的內心,運用三種教育戲劇策略把她的感受和掙扎具體呈現出來。
一、心理獨白
【文本內容】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著門的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桑娜把馬燈舉得更近一些,不錯,是西蒙。她頭往后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睡著兩個很小的孩子,都是卷頭發、圓臉蛋,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發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呼吸均勻而平靜,睡得正香甜。”
【戲劇策略運用】
請學生代入桑娜的角色,結合前文內容,說出她舉起馬燈目睹悲劇時的一段心理獨白,演繹時須配合恰當的表情和語氣。學生先做個人準備,教師邀請或學生自薦向全班演繹。演繹后,教師帶領全班評鑒心理獨白的內容和肢體表現是否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心情,從而作出澄清和點撥。比如,學生產生了如下獨白(教師須接納學生所有合理但非標準的答案):
“可憐的西蒙死了,遺下了兩個孩子。她臨終前一定很擔心,擔心孩子是否夠飽夠暖,擔心自己死后,孩子沒人照顧。做母親的又怎會舍得放下孩子呢?”
“孩子們真可憐啊!你看他們睡得多香,他們還不知道母親已離開了,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沒娘的孩子最可憐,如果我的孩子沒了我,真不敢想象他們會怎么過呢!”
【策略說明】
故事的開端主要是突出桑娜一家七口的貧困處境。她在惡劣的天氣中擔心出海未歸的丈夫,當她提燈出外去看看能不能看到丈夫小船的時候,心里想起了更貧苦的鄰家寡婦。這個鋪排凸顯了桑娜的善良—貧困的人關心比自己更貧困的人—為后面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學生要充分理解桑娜的處境和性格,才能體會她目睹悲劇時的心情和感受,然后透過戲劇演繹出來。如果這個環節有偏差的話,就會影響下面兩個部分的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演繹作出澄清和點撥。學生須表現出桑娜的惻隱心和同理心—桑娜明白西蒙的苦,因為自己也貧苦;桑娜明白西蒙對孩子的牽掛,因為自己也是一個母親。西蒙臨終前用僅有的衣物給孩子們多一點溫暖,這是母親能為孩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同樣是母親的桑娜看到這一幕又怎會不心痛呢?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桑娜對西蒙一家的同情更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二、“良心胡同”
【文本內容】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戲劇策略運用】
文中沒有交代桑娜抱走孩子的原因,也沒有記述由見到西蒙死去一幕到抱走孩子的過程中,她的心路歷程。她真的“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嗎?如果她有思考的話,她的心里經歷了怎樣的斗爭呢?要作出“抱走孩子”的決定容易嗎?教師請學生代入桑娜的角色,進行一次良心的爭辯。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提出說服桑娜抱走孩子的理由,另一組提出不能抱走孩子的理由,就像內心的天使與魔鬼的對奕。(“良心胡同”的命名由來:教師請持正反觀點的學生排成兩個相向而站的行列,教師從中間通道穿過;兩邊的學生輪流說出各自的理由,說服教師;由于狀如胡同,故有此名。教師可視教學時間、學生人數及教室空間,決定“胡同”的模式。以筆者的經驗,學生坐在座位上也可達爭辯之效。)
【策略說明】
學生要說出合理的理由,必須對桑娜的處境有充分的理解。桑娜一家七口,家境清貧,五個孩子還小,生活的擔子全落在打魚為生的丈夫身上;此時,丈夫正冒著生命危險出海,就是為了家人的生活。桑娜當然知道抱走孩子的后果,也必然會擔心被丈夫責怪,但她卻在瞬間就做出如本能般的決定—把照顧兩個遺孤的負擔扛在肩頭,這是百上加斤的重擔,她的抉擇正好凸顯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性的光輝,這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桑娜內心的掙扎必須要被勾勒出來,讓學生從思辨中體會人物的價值觀,也是文章的深層信息。
三、角色提問
【文本內容】
“她把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戲劇策略運用】
桑娜把孩子放好,拉上帳子后,獨自坐在床邊思考。請學生們想一想有什么問題要問桑娜,一起來訪問一下她。策略運用的程序如下:
(1)四人一組,設定向桑娜提出的問題,問題須圍繞她抱孩子回家的決定。
(2)在黑板前放一張椅子,名為“角色椅”,每組派一名學生輪流坐在角色椅上,代入桑娜的角色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
(3)每位“桑娜”回答后,其他學生可以追問及提出質疑,老師帶領全體學生評鑒“桑娜”的回答是否符合角色的性格、處境及感情。
【策略說明】
“心理獨白”讓學生了解桑娜的同理心和惻隱心,“良心胡同”透視了桑娜內心的掙扎,最后進行的“角色提問”是希望讓學生更深入探討人物行動背后的原因。學生有機會提出的問題包括:
(1)你家的生活已很拮據,為何你仍要抱孩子回來?你不怕生活更艱難,甚至會影響自己的孩子嗎?
(2)你的丈夫冒險出海捕魚,也是為了糊口,你卻在加重家庭負擔,你不怕被他責備嗎?如果他回來時責怪你,你會怎樣面對?
(3)多了兩個孩子,生活一定更艱難,你會怎樣解決生活問題呢?
(4)你認為這件事對你家有什么正面的意義呢?
前兩題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提出,從學生的回答可以讓教師了解其對角色性格特質的掌握。如果學生的表現大致理想的話,教師可以入戲,提出(3)和(4)兩題,把學習再往前推一步。這兩題已超越了文本的內容,目的是引導學生賦予事件以正面價值,不要只思考桑娜的犧牲,而是挖掘犧牲背后的意義,也借此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積極正向的人生態度。這種延伸思考的補白不只是價值思辨,更包含了創意思維的內涵。
在《窮人》一文的教學案例中,筆者放大了“桑娜發現西蒙死去,抱走孩子”這一情節,運用了“戲劇補白策略”。在這個情節中,作者寫的全都是外顯可見的環境和行為,是桑娜看到的、做出來的,就是沒寫她在想什么,這正好留下了一個可供挖掘的空間。而此刻桑娜內心的斗爭正是進行價值思辨的契機,教師把學生帶進她的心靈,經歷她的掙扎,體會她的善良,一方面加強對文本與人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同時帶出故事的深層信息—雖然貧窮的現實不容易改變,但人性的光輝可以為悲慘的現實帶來希望和溫暖。
很多文本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距離,“戲劇補白策略”可以拉近這個距離。戲劇讓學生超越時空與年齡界限,走進人物的經歷,體會生命的喜與悲,無論是對語文、思維、情意、品德,還是對生命,學生都會有所領會,學習和成長都會有增益。總的來說,“戲劇補白策略”是透過語文走進全人教育的有效路徑。
(作者單位:香港五邑鄒振猷學校)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