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通過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從而實現從發現美到創造美的轉變。小學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黃金時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分析小學美術教育的教學特點,闡述小學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創造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小學美術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策略,探究小學美術教育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意義。
(一)美術課堂的單一性
目前,小學美術教育仍然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不利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創作。傳統的課堂模式缺少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即以示范演示為授課方式,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學習美術理論及提升繪畫技能,但學生的作品卻千篇一律,缺少靈魂。并且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容易局限于教材固定的目標任務,不能很好地適用于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二)教師固化的思維
教師是否擁有創造精神會直接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若教師創造意識薄弱,美術課堂則僅僅滿足繪畫技能的傳授和練習,教學內容也會單一且乏味,無法激發學生參與美術課堂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然,也有部分小學美術教師想要打破這一格局,但由于教學方式的固化和慣性的思維習慣,教師不知該如何創新和改善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
(三)美術活動的局限性
現階段,小學美術教育的課外活動較少,即便有也大多局限于校園內部,且活動范圍、活動質量都無法得到保障。由于美術教育活動局限于校園內部,學生無法開闊眼界,開發思維,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一)豐富課堂——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創造欲望是創造的原動力,只有激起學生的創造欲望,才能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創造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1.游戲表演,激發興趣。教師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例如一年級下冊《出殼了》這一課,教師可以用視頻展示小雞出殼的全過程,并向學生提問:“假如你是一只小雞,你將怎樣從蛋殼里慢慢出來呢?”然后讓學生上臺表演小雞出殼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其他同學不同的表演,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畫出小雞出殼的全過程。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畫出各種不同形象且不同動態的小雞,生動有趣。
2.故事啟迪,激發想象。故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例如一年級下冊《船》這一課,教師通過給學生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歷時最久的海上航行。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內容讓學生想象鄭和在海上的經歷、駕駛船只的類型及海上的場景,并讓學生將想象的畫面繪畫出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范畫留白,鼓勵填補。留白就是給學生留有創造的余地,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對畫面空白處進行添畫。例如三年級下冊《人物與環境》這一課,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中的兩組人物姿態,讓學生添加適當的背景,以及改變服裝和人物方向,豐富畫面內容。課本中的其中一組人物是半蹲著的男孩和跳起的男孩,有的學生為人物穿上了排球隊服,周邊配上了比賽的場景,有記分牌、裁判、排球網、其他隊員等,畫面十分豐富;有的學生為人物穿上了輪滑鞋,周圍添加了歡呼的同伴,營造出了熱鬧的場景;還有的學生添加了掛在樹上的風箏,起跳的人物是想要去摘風箏,讓畫面充滿了故事性等等。這種充滿創造性的課程,利用添畫的教學方式,通過留白鼓勵學生大膽創作,補充畫面內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創造的熱情。
(二)重視引導——發散學生多種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尋找多種答案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尋求多重渠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特性。發散性思維可以讓教師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展開聯想,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以圖形引導發散性思維。幾何圖形是將具體形象高度集中概括后產生的圖像,它可以使繪畫簡單化,適合低年齡學段的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幾何圖形為發散點,啟發學生由某個圖形聯想具有共同特征的其他物象,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將這些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教師畫出一個圓,詢問學生:“它像什么?”學生根據“像什么”這條線索思考,會得出很多答案,如地球、太陽、月亮、月餅、西瓜、橙子等。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提問:“你可以在這個圓上添加一些圖形使它變成什么嗎?”從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豐富的畫面。
2.以實物組合引導發散性思維。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植物、食物等材料,讓學生對材料進行組合創造,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創作美術作品。例如三年級下冊《有趣的蛋殼》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蛋殼原有的形狀基礎上,發散思維,運用卡紙等生活中的各種材料裝飾蛋殼,從而創造出各種具體物象。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創造力的培養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點,它需要和其他能力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共同提升的效果,而觀察力和想象力正是創造力的前提和基礎。小學美術教材內容豐富,主要由四個板塊構成: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每一個板塊都包含了豐富有趣的課程內容,為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提供了平臺。
6~12歲兒童的好奇心較強,但意志力薄弱,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而美術課堂豐富有趣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欣賞圖片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在學會觀察的同時發揮想象力,促使學生的想象從模糊的輪廓形象向能完整、清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學生經常會出現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即對于同一幅畫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圖畫不像文字,文字描述事物時會將事物固化在一個形象之中,而圖畫尤其是抽象畫,學生并不能確定畫面中呈現的是何種事物,更是難以理解畫作想要表達的思想。于是學生在嘗試理解圖畫的過程,已經是在對圖畫進行二次創作了。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通過聯系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豐富多樣的美術教學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飛機,他們認識很多不同種類的飛機,并了解飛機的基本特征。教師讓學生設計屬于自己的飛機時,學生們的情緒都非常高漲,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畫在紙上,最后全班學生畫出了功能多樣、色彩豐富、形態各異的飛機,提高了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
小學美術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創造力時,應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發展,轉變傳統美術教育的觀念,不斷探索實踐新的美術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高新區姜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