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平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落實在課堂實踐中,需要教師有文化的視野。針對以鄉土類事物為對象的文本,教師可以借助鄉土文化的視野來進行文本的解讀與教材的重組,學生學習這類文本時能夠理解鄉土文化,獲得鄉土文化的熏陶。
關鍵詞:鄉土文化;文本解讀;文化傳承與理解
統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一組以“一花一鳥總關情”為主題元素的文章。第三課是臺灣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原蘇教版四年級也收錄了這篇文章。一讀,發現同樣的作者,不同的改編。其中有一句是母親回應“我”纏著搖桂花時的話,發生了改變:蘇教版及原文中母親這樣說:“還早呢,沒開足,要不下來的。”統編教材中改成了“還早呢,花開的時間太短,要不下來的。”
看似變化不大,而且統編教材的表達似乎有助于學生理解。但這一點改變,筆者有不同想法:“沒開足”影響學生的理解嗎?在語境里,學生給出的答案會更豐富:桂花還沒有成熟,桂花還開得不完整,等等,遠比“花開的時間太短”形象。
方言的替換影響了這篇文章的鄉土文化的意脈。一個鄉村女人,用這樣書面化的表達,割裂的是她表達的方式,不符合人物的特點,不符合文章的表達。
從剛才的方言的改編的問題中,揭示我們需要以鄉土文化的視角審視改編是否妥帖,在解讀這類文本時,也應該有鄉土文化的視野。筆者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尋找文化的視野來關照這篇文章,發現這種視角對教師解讀、運用這類文本有積極的指導價值。翻閱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發現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就是以“純樸的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幅和諧的畫卷”作為單元導語,安排了涉及鄉村生活的詩詞文章。五年級的第一單元的三篇文章,也關注了鄉村中的事物。
鄉土文化中那些土的,俗的人事物情在琦君的《桂花雨》中又是怎樣的存在呢?以《桂花雨》為例,談一談鄉土文化視野下這類文本的解讀。
一、 土,卻不掉渣的花語
“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于她的兒女一般。……不但對人,他們對物也是‘熟悉的。”
鄉土生活中讓人難忘的就是那些時時觸摸,處處可見的事物。文中的桂花,作者熟悉的事物,陪伴了作者童年的鄉村歲月。桂花怎樣傳遞了作者熟悉的花語呢?
文章開篇“中秋節前后,正是故鄉桂花盛開的季節”是作者對桂花花語的詮釋:桂花意味著歸鄉團聚,意味著思鄉情愁。離開故土,身在臺灣的琦君開篇就定了桂花的意象,這種意象也因回憶而濃烈起來。
童年的“我”對桂花的迷戀,不因它笨拙而討厭,不因花小而停止對它的探索,反因花香而時時想起。花語用香氣傳遞,桂花的香氣就是故土的氣味。于是,聞到桂花香,就想起“前后幾十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想起“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比起梅花、木蘭花的雅致,桂花這樣的事物顯得土里吧唧的,卻是作者廝磨的事物,它傳遞出的故鄉熟悉的氣味,更是思念。
特殊的時節,熟悉的氣味,勾起作者不得不發的鄉思。并沒有因為土而被摒棄,并沒有因為熟悉而顯得無聊,卻因為土而典型,因為熟而引起共鳴。
同樣有鄉土文化特征的作品,都緊扣鄉村中熟悉的事物來傳遞鄉土文化。如,《落花生》,許地山有憑借著熟知的花生傳遞了做人的道理。《白鷺》,郭沫若憑借田間的白鷺詮釋鄉野的意趣。《鄉下人家》,用鄉下人家的美景描摹和諧自然的美。《清平樂·村居》用一戶百姓的尋常生活勾勒出鄉村生活的甜美。
二、 俗,仍難忘記的花事
“一個老農看見螞蟻在搬家了,會忙著去田里開溝,他熟悉螞蟻搬家的意義。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
對桂花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細細讀來,都是生活的積累。
《桂花雨》中的母親的花事再尋常不過了,作者一一記錄。你能讀到母親擔心臺風對桂花的影響,亦如老農擔心天災對糧食的收成,是母親對桂花的珍惜;你能讀到母親把尋常的桂花當成禮物,送給鄰里親朋,是母親對鄰里關系的理解;你能讀到母親熟知故土的氣候,搶收桂花,是母親對桂花的熟悉;你能讀到用桂花制成各種美味;你就能讀到桂花融入故鄉村落尋常生活的一個個片段。
文中“我”的花事,尋常亦有趣。“我”的趣事不過是“纏”“幫”“搖”“喊”。尋常卻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故土給予“我”永難忘記的花事,也給讀者帶來了質樸美好的童年畫面。細小的桂花,經人工搖曳,紛紛揚揚墜入泥土時,似乎在讀者面前出現了一幅雨灑飄香、淡淡如煙的美好景象。每讀到這個段落,筆者想讓孩子們就閉上眼睛聽聽老師范讀,用心去感受花落在周遭,落在頭上,落在身上,落在鼻尖,清香四溢的感受。再配著輕柔的音樂,學生們也就沉醉其間,尋找那一場奇特的桂花雨。
每到桂花時節,作者就能經歷這樣的桂花雨。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鄉村生活是一種節律,往復交替。有鄉村生活經歷的人,似乎有著自己的節奏,這一切雖俗,卻也熟得不需要原則,到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桂花成為生活的部分,也會因花事而傳遞出情感的秘密,這個部分也將與那份鄉情難以割舍。
趣讀花事,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對家鄉念念不忘的緣由;讀透花事,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母親對家鄉思念之情。
鄉土類文本,抓住那些尋常的俗事,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那些清晰可感的體驗,無不給學生以文化的吸引。
三、 土,卻不曾改的鄉音
“在這種社會里,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里,走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