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綠林
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重視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進行探究,并提出相關培養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維能力
一、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除了要指引學生不斷進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還要對于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和發展。閱讀教學是對于思維的發展教學,培養學生具備思維能力,其重點是要對于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培養,讓學生的不同思維角度形成一個整體。
二、 在閱讀教學當中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閱讀當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在閱讀時要注意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為了保證教學內容足夠豐富,在對于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當中,就需要教師注意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比如說,在對于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課文《狼牙山五壯士》一文進行學習時,語文老師在課堂之上除了要注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外,還要讓學生對于文中發生的事情和主要人物進行深度的思考和解析,讓學生結合課外資料,嘗試著總結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還能夠讓學生對于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徹,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從而高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要提升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視
學生的表達能力對于學生的語文成績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能力,并且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夠直接反映出學生的閱讀能力怎么樣。因此,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對于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提升。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和閱讀當中教師一定要指引學生對于遇到的優美句子和詞匯進行積累,并且要在日常是實訓當中注意使用這些自己積累的優美詞句。
(三)重視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
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其主要的目標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全面發展,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更加的有效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時,必須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不同之處。因為個體能力發展水平不一致,所以學生的理解能力參差不齊無法達到同一高度。因而,在這種時候教師就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以達到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能夠有所提升。
(四)提升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感受指的就是對于外界事物變化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變化,感受力指的就是對于外界事物變化的敏感程度和心理活動產生的程度和方向。小學生在學習了一些文化知識之后,已經能夠依據教師的指引通過閱讀的方式來增加自身的知識儲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了。但是是否能夠理解自己掌握的這些知識,就要看學生的感受能力程度了。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例如,在教學當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反復閱讀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文章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對于所讀文章進行留白教學,讓學生根據作者文章中描述的內容進行想象,這樣就會讓學生對于文章有一個更深刻的領悟,除此之外還能夠形成自己對于這篇文章的看法,還能夠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得到提升。為了讓學生在閱讀教學當中能夠真正地讓自身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教師一定要在文章閱讀完成后指引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三、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增強學生對于語句的理解
小學語文作為學生語文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最重要階段,而小學語文閱讀的開展也是鍛煉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教師想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高效的培養,首先就是要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水平,而想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所提升就要培養學生的對于文章中語句的含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字詞在不同的語句環境當中想要表達的含義都有所不同,而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對于字詞的意思沒有較好的掌握,就導致小學生對于說出來的詞句理解較為容易,而到了書面當中對于一些用法特殊的詞句就很容易理解錯誤。所以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就應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首先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的閱讀學習過程當中要對于一些優美字詞進行積累,并且要明確其含義以及在句子中的用法;其次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對于一些比較基礎的語法要有一定的認識,還要對文章中一些比較經典的語句進行熟讀背誦,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強學生自身的語感。在文章當中作者經常會使用一些修辭手法,通過這些修辭方式來讓自己的文章表達看起來更加得生動多彩,而不是直白的敘述。這時,老師就到帶領學生對于文章中所用的修辭手法進行掌握,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于文章內容進行正確的理解。在學生可以對文章中的重點詞匯進行理解并運用時,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拓寬,在日后的閱讀當中也能夠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
例如,在對于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山雨》這篇文章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于文章進行通篇閱讀,對于文章所將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指引學生對于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辭手法進行分析,還可以對于學生進行提問,如:“為什么要在文章當中的這一部分使用這一修辭手法?”“通過作者對于春雨的描寫,你有什么樣的感受?”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自由地說出自己想到的答案,在表達完成后由教師對于這些內容進行匯總,讓學生結合其他同學的思想在對文章進行閱讀。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對于文章重點進行掌握,還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融合多方面的思想進行完善和豐富。
(二)指引學生把閱讀和思考二者相統一
閱讀不僅僅是對于文章的表面意思進行掌握,每一篇文章都是飽含作者的深刻思想內涵和真情實感的,這些情感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一次溝通,作者將文章作為載體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讀者。因此,在閱讀時,學生要不斷地對于文章進行深刻的思考,才能夠正確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和情感。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還要指引學生將自己的真實經歷或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閱讀當中,因此來對文章產生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