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敏



摘 要:文章以參加教學片區舉辦的初中美術優質課評比活動為背景,結合個人教學實踐的體會,對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如何進行深度學習進行了策略實踐,具體策略是:理清線索,層層遞進——設計程序,步步深入——作業拓展,深化提高。文末,對教學實踐存在的不足進行了相關思考。
關鍵詞:欣賞教學;同課異構;提升深度
一、 背景描述
2019年4月,筆者所在的教學片區組織了初中美術優質課評比活動,活動分兩輪進行,第一輪說課比賽于4月4日進行。內容為浙美版“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內容。26位教師參與了說課評比。此輪比賽角逐出8位教師參加第二輪上課比賽。第二輪借班上課活動于4月16日展開。這次上課采用同課異構的形式,選取的上課內容是浙美版15冊第11課《流光溢彩》,屬于欣賞·評述領域。
在這次交流活動中,各位參賽者就自己如何備課、上課進行了細致的闡釋,對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進行了解釋,深入剖析了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叭绾翁嵘蕾p教學的深度”是很多教師和評委探討的主題,例如課堂教學的線索是否清晰,欣賞是否有層次,學生有否達到應有的欣賞深度等,10位評委教師也給出了可貴的意見和建議。例如評委指出有的課欣賞每件玻璃工藝都是“造型、色彩、線條”,看似很完整,其實缺乏針對性,因為每件作品都有它的獨特性,抓住一點深入評價就足夠。有的課堂一節課都是平鋪直敘,對每件作品的欣賞都是蜻蜓點水,缺乏深度。
作為參賽者,筆者有幸參與了此次活動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開放的心態探尋教學的多元價值和可能的發展空間。通過聽課、上課、思考、改進、課后反思,我對如何提升美術欣賞教學的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接下來談談筆者的一些想法做法,以求與同行共勉。
二、 提升初中美術欣賞教學深度的策略實施
剛接到通知說是上《流光溢彩》這一課,筆者有點懵了。用了三天的時間上網找圖片,找了400多張圖片。面對這一堆圖片,心里仍舊一團亂麻。仔細研究教材,仍舊找不到欣賞重點,不知道怎么取舍。玻璃工藝品好像沒有多少文化內涵可以深入挖掘,這節課沒法深入下去。本來找了十多張歐洲教堂的玻璃鑲嵌畫,想精選幾張光影比較美的,后來想想,光影是學生很容易就懂的東西,沒必要花時間在這上面。那么,這里的重點是什么呢?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來教堂?他們來教堂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來看那些玻璃鑲嵌畫嗎?圣經故事事實上是對自然生理的某種壓抑、舍棄、否定甚至摧殘,它實際走向洗滌心靈的宗教體驗,從審美層次上說,這就是悅志悅神。由此,筆者有了啟發,找到了欣賞的深度和層次。具體來說,筆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實踐。
(一)理清線索,層層遞進
一節課的線索很重要,有了清晰的線索學生會學得輕松高效。這節課的線索是走進藝術——欣賞藝術——創造藝術——藝術地生活。以下是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2. 引導欣賞,初步感受
3. 重點賞析,品味美感
(1)悅耳悅目
(2)悅心悅意
(3)悅志悅神
4. 小組合作,評述美化
(1)分組欣賞,品析美感要素
(2)加工美化,深化欣賞體驗
(3)交流評述,豐富審美經驗
(二)設計程序,步步深入
欣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欣賞美的魅力,同時要讓藝術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氣質與境界,從而促使每一名學生不斷提高審美情趣,為終身藝術、詩意地生活奠定基礎。
一節欣賞課,僅僅是泛泛的欣賞,學生容易疲勞,也學不到真正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審美的層次,想方設法讓學生具備欣賞的深度。針對這節課,我依據學情調整教材的呈現順序,由易到難進行欣賞,設計的欣賞線索是悅目——悅心——悅神。先是欣賞玻璃工藝品,感受造型、色彩、光影的美(悅目),這些方面學生容易理解。接著欣賞法國加萊《白地風景套料瓶》(悅心),然后欣賞歐洲教堂玻璃鑲嵌畫(洗滌心靈,悅志悅神)。
以下是這節課的欣賞步驟:
1. 作品對照,初步感受——悅目悅耳
作品對照:奇胡利的《彩瓶》(圖1)與意大利《花瓶》(圖2)比較。
先讓學生感受玻璃工藝的美。引導學生從造型處理、色彩融入、光影效果等方面分析玻璃藝術作品的特殊美感。說出“具體”美在哪里。引出“造型”“色彩”“光影”“悅目悅耳”。學生在作品對照中體會到兩幅作品在造型上一個繁復一個簡潔,在色彩上一個華麗一個清新,對造型、色彩關系的理解在作品對照中逐步深入。
2. 重點賞析,理解“意境”——悅心悅意
欣賞法國加萊《白地風景套料瓶》(19世紀末)(圖3)
加萊的這件作品上面草木繁茂、流水無限、堤岸相連,極具江南山水的意境。因此,這里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意境之美。引導學生理解“意境”。徜徉其中,人會覺得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感覺心曠神怡——由感官的“悅耳悅目”上升到“悅心悅意”。
意境美對七年級學生來說稍微有點深,筆者選擇了加萊的《白地風景套料瓶》,并給學生營造一種談話式的氛圍,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流露真實情感,說出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仔細地看,認真思考。在學生審視、討論、評述的基礎上,筆者播放專業人士對這件作品的評述:“該瓶為綠白雙層套色(色彩),器形舒斂有致(造型)。采用酸腐蝕和車刻相結合的方法(工藝技法)。呈現出遠、近、明、暗的透視效果。畫面中陽光明媚,巨樹參天,湖光山色,映帶左右,空間關系明朗,層次豐富,在咫尺間營造出春意盎然的田園風光( )”。( )里的內容是我添加進去的,最后一個( )筆者有意留給學生來填,學生可以依前面的內容推斷最后一個空格應該填什么。為了引導學生說出“意境”這個詞,筆者啟發學生思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描繪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了“意境”這個詞。在學生的課堂評述作業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真正理解了意境,并能夠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