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立華
首先感謝短篇小說雜志又刊登了我的拙作《葛叔家的紅毛豬》。之所以說是又刊登了我的小說,是因為貴刊在2003年第8期發表過我的《逃》,2004年第2期發表過我的《會泡兒》……
編輯老師要我寫的這篇創作談,說實話,談不上創作談,只能說是說說這么多年來我在寫小說中的一些體會。可能好多寫短篇小說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往往冥思苦想的一篇小說,不但創作過程費勁、時間長,而且投了好幾年也沒有發表。而那些寫完一投就發表的作品,基本都是靈機一動寫得順寫得快的作品。究其原因,因為這些作品的題材、人物、故事都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
就拿《會泡兒》來說。那些年,我有一個在某鎮政府辦公室當主任的中學同學,三天兩頭的,他要替這個書記那個鎮長的到區里開各種的會議,有時候一個上午要同時替兩位甚至三位領導參加不同的會議。先到一個會場,大概領會了會議精神后再到另一個會場,回去一匯報齊活。那些年,不管區里開什么會議,中午必有飯局,而且還有禮品。有一天我靈機一動,突然想到這個同學一個會場一個會場地串,就像水泡兒一樣的各處冒。靈機一動,我就想到了《會泡兒》這篇小說,很快就寫完了,寄給貴刊后,很快就發表了。
再說《葛叔家的紅毛豬》。這是我的“鄉村往事系列”中的一篇。我生在京郊農村長在京郊農村,對農村生活是十分熟悉的。20世紀70年代的農村,家家都養豬。養得好,年底能長二百來斤。養得不好,年底不到一百斤。養得好的,遭人忌妒。養得不好的,遭人看不起。典型的氣人有笑人無。因為寫“鄉村往事系列”,就想到有的長到五十斤左右的黑豬,突然會變成一身棕紅的毛且光吃不長,幾個月后就會自然死去。想起有的老人說紅毛豬的肚子里長有特別值錢的朱砂,就根據這個點,構思了這篇鞭撻人類劣根性的《葛叔家的紅毛豬》。
以上兩篇小說,都是根據生活中的點滴有感而發寫成的,而且寫得順寫得快。
既然是短篇小說,就不要寫得太長,我認為最好控制在八千字以內為佳。《會泡兒》不到六千字,《葛叔家的紅毛豬》不到八千字。還要有一個好的故事,大凡好的短篇小說,都有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而故事,一定要為人物服務,誰都清楚,小說是寫人的藝術。而更關鍵的是,一定要有一個讓讀者回味、深思的結尾。可以這么說,一篇短篇小說的質量如何,結尾至關重要。
《會泡兒》的結尾,是主人公將會議精神傳達錯位而釀成了大錯,而釀成大錯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葛叔家的紅毛豬》的結尾,我故意設置了一個懸疑,一個其實是人們自擾的懸疑。
以上是我所謂的創作談。不妥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和寫作朋友指出。
再次感謝短篇小說雜志社和各位編輯老師對我的厚愛。
責任編輯/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