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的傳承需要以人作為載體。對于非遺舞蹈來講,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積極探索非遺舞蹈的傳承路徑,是對非遺舞蹈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能為非遺舞蹈的發展奠定基礎。
目前,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程度較高,不僅從制度上進行了完善,而且還從法律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同時也進一步加強的宣傳力度,激發了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但從非遺舞蹈的傳承實際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舞蹈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能夠長期傳承,但是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缺乏完善的傳承體系。即使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法律法規更加注重對非遺舞蹈的保護,而缺乏對傳承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僅能減緩人們遺忘非遺舞蹈的速度,而難以實現對非遺舞蹈的有效傳承。例如,針對某些傳統舞蹈的保護,雖然已經立項,并且通過保存相關資料的形式加以保護,但是僅局限于資料的保護,缺乏有效的傳承,使得這些傳統舞蹈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
非遺舞蹈的傳承人普遍年齡較大,甚至有的非遺舞蹈已經沒有傳承人,根據我國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人名單來看,非遺舞蹈的傳承人主要集中在65-70歲之間。由此可見,非遺舞蹈傳承人的年齡較大,其無論在精力方面還是在體力方面,均存在明顯的不足,這對非遺舞蹈的傳承必然會帶來不利影響。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經驗和藝術造詣等均十分豐富,但是創造力不足,推廣能力不強,進而會給非遺舞蹈的傳承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涉及到大量的管理工作,要由專業的管理人才負責,既要懂管理,也要懂舞蹈,同時還要掌握先進性信息技術,這樣才能將非遺舞蹈相關的影像和文字資料進行歸類保管。但是目前這種高素質的綜合型管理人才比較缺乏,一方面是因為地區的工作條件差,薪資待遇不完善,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是管理人才儲備不足。人才的不足,必然會對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一些珍貴的資料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應抓住這一契機,將非遺舞蹈融入到群眾文化生活之中,這樣既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也有助于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揚,同時也能起到有效的宣傳作用。但目前針對非遺舞蹈方面的活動開展的數量較少,難以產生有效的影響力,存在著宣傳力度不足的問題。
非遺舞蹈傳承需要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持,舞蹈文化的持續積累需要有強烈的傳承意識做保障。因思想認識不足所導致的傳承意識薄弱問題需要受到足夠重視,非遺舞蹈傳承具有很強的文化韻味,但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和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里,人們很難主動意識到非遺舞蹈傳承的重要性,主流文化已深深烙印在大眾心底,忽視了傳統文化在國家和民族發展過程中所處于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非遺舞蹈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還是有著積極促進的,但需要我們能夠將其置于經濟發展地位之上。
非遺舞蹈是一個集文化、知識、表演于一體的、龐大的藝術體系,傳承非遺舞蹈,需要均衡地滲透進體系的每一處環節。但在實際傳承中卻發現,各地區會有選擇性地去發展和傳承非遺舞蹈,并且會有意識地將其與地方經濟聯系在一起。比如那些選擇藝術表演傳承方式的地區,他們通常會在比較重要的商業活動中設置非遺舞蹈表演,意在刺激當地經濟發展,對于表演質量不會提出過高要求。而對于從演者來說,只要在活動開始前一兩個月,甚至更短時間精心準備一番,便可順利完成演出任務。
首先,為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對非遺舞蹈傳承人保障制度建設的重視程度,可以將非遺舞蹈傳承人支援事業內容績效評價體系之中,并作為重要的考評依據。其次,要將代表傳承人特別申請金納入到行政部門財政預算之中,同時還要對非遺舞蹈傳承人的表演以及其他方面的傳承活動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持,比如減免稅收等。在傳承人保障機制下,能夠激發傳承人的經濟性,使其享有繼承資金,并且享有相關活動的扶持和補助等。對傳承人的扶持,可以擴大傳承人群體,調整傳承人群體的結構,為非遺舞蹈的傳承奠定基礎。
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是非遺舞蹈傳承的主體,同時還要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非遺舞蹈的傳承中來。地方文化館應大力開展非遺舞蹈的宣傳,通過傳統舞蹈進社區等形式,將非遺舞蹈融入到群眾文化生活之中,使非遺舞蹈更多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之中,讓群眾更多地了解非遺舞蹈,并使其對非遺舞蹈產生興趣。這是實現非遺舞蹈保護和有效傳承的重要措施,同時也能將人民群眾打造成非遺舞蹈保護和傳承的主體。
針對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構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是推進非遺舞蹈傳承工作效果的重要舉措。可以將民間藝人、傳承人以及相關的專家等引入到非遺舞蹈保護人才隊伍之中,只有更多的人才參與其中,才能對非遺舞蹈起到更加有效地保護作用,才能促進非遺舞蹈的傳承。除此之外,還要注重理論研究人才以及表演人才的培養,并積極開展非遺舞蹈表演活動,以活動的形式起到鍛煉人才以及加強宣傳的作用。例如,組織非遺舞蹈比賽,鼓勵相關人才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能力,并實現對非遺舞蹈的宣傳,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傳承非遺舞蹈文化需要得到青年學生的支持,借助校園途徑傳播非遺舞蹈文化,以及培養優秀和有責任感的傳承者,被視為一種高效的傳承方式。各地方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傳播基地的作用,將非遺舞蹈列進教育大綱,開設相應內容的課程,并定期舉辦非遺舞蹈活動,從而實現文化傳承目的。
數字化新媒體的發展不僅幫助不同地區的人交流不受限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上,也不會受到地區的限制,在非現實的空間也能感受到當地的文化和特色。建立數字化數據庫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護和管理不同地區的非遺舞蹈和其衍生的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其次是用這種方式讓不同民族的人感受文化的力量,同時也讓從不了解該地區的人民可以更多的了解和欣賞到其他地區的民族文化,也方便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學習舞蹈,保證了非遺舞蹈傳承的同時增強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后是可以售賣獨特的有關非遺舞蹈的文化創意設計給有興趣的觀眾,推動非遺舞蹈文化創意經濟方面發展。
傳承非遺舞蹈文化,發揚非遺舞蹈傳承精神,需要各地方政府給予大力支持。走訪非遺舞蹈傳承人,收集傳承人們的傳承事跡,并借助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傳播出去,是宣傳非遺舞蹈的有效手段。地方電視臺可考慮成立非遺舞蹈文化專欄,打造專業性節目品牌,并在每日黃金時段進行播放,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了解我國非遺舞蹈文化,增強他們的傳承意識。
非遺舞蹈的傳承不僅僅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相關的民間團體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積極構建政府與民間團體相結合的社會形勢,為非遺舞蹈的傳承奠定基礎。以往主要通過民間自發開展非遺舞蹈的傳習活動,并由文化部門進行指導,但是這種傳習活動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應積極引導更加廣泛的社會參與,加強文化館、區域文化活動中心等非遺舞蹈傳習場所的建設,充分發揮傳習場所的優勢和作用,推廣和普及非遺舞蹈,讓非遺舞蹈真正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之中,增強人民群眾參與的熱情,這樣才能使非遺舞蹈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實現非遺舞蹈的傳承與保護。除此之外,還要充分發揮非遺舞蹈團體的作用,大力開展非遺舞蹈宣傳表演活動,積極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體系。
相較于文字以及圖片信息,數字化信息的儲存更加便利,并且信息更具保真性,能夠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方便條件。借助數字化信息的這些優勢,可以實現非遺舞蹈的有效傳承。以往非遺舞蹈的傳承方式多為“口傳身授”,但是這種方式過于傳統,很容易導致優秀的非遺舞蹈藝術失傳。而借助新媒體,則可以完整的記錄下非遺舞蹈的相關動作,同時也能將舞蹈的配樂一同記錄下來,學習者可以借助新媒體觀看舞蹈動作,并結合配樂進行學習,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應不斷提升非遺舞蹈傳承的數字化水平,將非遺舞蹈的表演轉變為數字化影響資料,將非遺舞蹈方面的文字記錄轉換為電子書,并借助新媒體進行更加廣泛的傳播。借助新媒體可以使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播擺脫地域的限制,實現更大范圍的推廣宣傳,這樣一來,身處不同地區的人們均可以感受到非遺舞蹈的魅力。為此,可以構建非遺舞蹈數字化數據庫,借助數據庫可以讓非遺舞蹈文化的影響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不僅國內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均可以欣賞到非遺舞蹈,而且還可以為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提供支持。除此之外,還要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用戶群體廣泛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和優勢,大力推廣和宣傳非遺舞蹈文化,向受眾推送相關內容,提升非遺舞蹈文化宣傳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例如,可以借助微信群,將對非遺舞蹈感興趣的人們集中在一起,通過微信群宣傳相關知識,以及人們進行相互交流等,這些都能為非遺舞蹈的傳承提供有力的支持。新媒體是非遺舞蹈傳承的重要路徑,因此要認識到新媒體的作用,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提升非遺舞蹈傳承的效果。
非遺舞蹈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彰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形式。因此要高度重視非遺舞蹈的傳承,要結合非遺舞蹈傳承的現狀,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傳承路徑,解決傳承過程中遇到困難與挑戰,加強對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宣傳,將人民群眾打造成為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