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 程瑤燁
湖北美術學院
從先秦起,模件化工藝思想在漢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以及建筑上就已廣泛運用,工匠們通過總結生產工序中的共同特性,產生勞動分工和標準化制作,提高生產效率,通過變形與置換構件,實現產品的多樣性。這種思想與東亞藝術史家雷德侯的模件化理論研究相契合,《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一書中提出中國藝術具有一種共同特征,即創建了模件體系,利用模件的特性,完成了大規模且豐富多樣的生產。雷德侯的相關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啟發,在研究兵馬俑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兵馬俑的身體部件顯現出模件體系的特征,頭部,手部,軀體、足部等身體部件是預制好的,并且有后期拼接的痕跡,有限的模件重復組裝,不斷生成新單元,這些都體現了兵馬俑的制造過程中有模件化工藝思想的指導。
雷德侯提出:“以標準化的零件組裝物品的生產體系。零件可以大量預制,并且能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迅速裝配在一起,從而用有限的常備構件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雷德侯認為中國古人之所以能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高效率地創造了數量龐大的藝術品,是借助了模件體系。
模件體系是模件化工藝思想的外部載體,它是在模件思想的指導下,由獨立的模件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具有靈活高效的特點,更換部分模件即可形成新的單元。雷德侯將漢字模件體系的由簡到繁分為五個層面:元素,模件,單元,序列,總集。模件具有獨立性,可置換性,重復性,預制性,組合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為模件體系所追求的目標服務,為模件體系的高效運轉提供了基礎。
秦兵馬俑在雕塑藝術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秦兵馬俑規模宏大,三座兵馬俑坑,出土兵馬俑8000余件,形成兵馬俑系統。歷經塑型、燒制、繪彩三大工序,制造過程中秦兵馬俑的規范化生產,顯現出明顯的模件化思想特征。秦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與純粹作為欣賞作用的藝術品不同,有功能方面的要求,秦始皇希望在死后的世界也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拱衛在其身邊,因此兵馬俑在制作時必須滿足高效率且足夠真實這兩個目標。
1.就地取材
兵馬俑在制作時使用的原料為黃土,取材于驪山,有三點原因,一是中國人自新石器時代就開始制陶,制陶經驗豐富;二是為了還原真實的地下大軍,陶制品相對于石頭更加容易塑造,相對木制品更加容易保存;三是陶土可以就近從驪山獲得,可以減少運輸原料的麻煩。
2.分工合作
秦兵馬俑的制作是在井然有序,統一規劃的流程中生產出來的。在制作過程中,采取了以工匠為群組形式的生產模式,每個工師帶十余個徒弟,分開制作兵馬俑身上的各個部件。兵馬俑制作中采取分工制作可以從兵俑和馬俑身上留下的工匠姓名找到證明,物勒工名制度不僅對監控兵馬俑質量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工匠的姓名,為后人研究當時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幫助。
3.預制部件
秦兵馬俑數量龐大,為了真實性,將兵俑按照真人比例制作,其平均身高1.8米,高的甚至有兩米,陶馬身長2米,高1.72米。如果采用一體成型的制法,工程難度大,制成的俑損毀率也高,大大降低了效率,這顯然不符合要求。采取預制模件的方法,用模具預制了俑頭、俑手、軀體、足踏板、五官和胡子等部件,模件的數量,質量等都可以控制。模件分開制作,生產中,模件制作和組裝可以同步進行,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減小了制作兵馬俑的難度,保證了兵馬俑的質量。
秦兵馬俑的類型多種多樣,著鎧甲穿輕裝的步兵、站立和跪射的射手、騎兵與戰馬、還有戰車的御手、軍吏和指揮官等,秦兵馬俑的生產狀況表明了秦兵馬俑具有明顯的層次性。這種層次性體現在秦兵馬俑的構成中并不是簡單的部件隨意拼接,而是以部件為起點,遵循模件化工藝思想的構建過程。上文中已經簡單提到過,模件體系分為五個層面:元素,模件,單元,序列,總集,下文將對應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模件體系進行分析。
1.元素的生成
兵馬俑的五官,手指等對應于模件體系中元素,在制作部分時通常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提前預制,采用模具做好后,組裝起來,另一種是手塑,在模具制成的粗胎上進行加工。如:耳朵、胡須、發辮、發卡、手指、鎧甲甲片、鎧甲甲釘、聯甲線等都是利用模塑制作而成。那些齊整的甲衣鱗片,是將預制好的一塊塊泥片,半干后用泥漿粘貼組合,而一些更為精細的如將軍俑鱗片的鎖甲環扣等則都是壓模完成的,模塑出的小部件既規整又富有秩序感,省時又省工。
每個站立的武士俑重量在150公斤到200公斤左右,一般是由七部分組成,即足踏板、雙足、外衣下的雙腿,軀干、雙臂,雙手和頭部。高達數百公斤的兵馬俑自然不可能一體成型,分開制造是必然的。使用標準化的模件,分開制造,最后再組裝,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兵馬俑構成俑身體各部分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模件,為數不多且極為有限。秦俑的俑頭、俑手、軀體、甲帶和甲丁、足踏板等部件具有互換性,三類足踏板、兩種腳、三種鞋、兩種腿、八種軀干和兩種鎧甲,每一類又可以各細分為三種類型。變化最豐富的是俑頭的部分,模件組合形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兵馬俑面部的多樣化。兵馬俑的面形基本可以分為八種甲、目、由、國、風、田、申、用”等八種基本形式,這也使得千人千面,但兵馬俑的風格仍然統一。
2.新單元的實現
模件的置換實現秦兵馬俑新單元的有效方法。兵馬俑的模件之間互換,形成不同形態的新單元。在模件的置換過程中,同姿態的兵馬俑之間,共享著大部分相同的模件,將其余小部分模件進行置換,得到不同的兵馬俑,這種在相同兵種之間的置換成為“同類異模置換”。除了模件的置換外,模件的增殖也是形成兵馬俑不同形態的方法之一。運用在兵馬俑上主要是模件尺寸的增大,如兵馬俑的軀體有瘦弱的、高大的。這就是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增加模件尺度,實現兵馬俑多樣化的方法。
3.序列與總集
在兵馬俑模件體系中,所使用的常備模件、模件組合以及形成的單元都極為有限,但是通過置換,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壯景,以有限的模件數量實現了以少馭多的功能。模件化的存在使得兵馬俑以少量模件形成豐富的樣式,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風格的統一。通過模件的組合、置換與增殖,秦兵馬俑的新單元得以實現,而單元又是秦兵馬俑模件體系中序列與總集的基礎。一定數量的單元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序列,一個序列可以達到特定的功能目的。如兵馬俑的一號坑是以步兵為主、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大型軍陣;二號坑是由戰車方陣、騎兵陣、弩兵陣和車、步、騎混合方陣;三號坑則為指揮機構。所有的序列進行集合,就形成了秦始皇的地下大軍。
當下由于市場化的介入,旅游市場上的工藝品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一些工藝品采用大機械化生產,雖然價格低廉但粗制濫造,這些工藝品采用機械化大批量的單調重復,這使得市場上的工藝品的多樣性和藝術性受到限制,呈現出千人一面的現象。一些手工藝人的作品則受效率和成本限制,雖然具有個性但無法大批量的生產。在此,解決這個問題可以依據模件化工藝思想,采用模件體系的生產方法,選取基本元素,構成常備的模件,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進行,從而豐富產品樣式,實現產品的多樣性,拓寬需求對象。模件化工藝思想對于工藝品設計與生產有以下啟示:
(1)手工與機械并存。旅游市場的工藝品成本有限,為了降低成本,可以把造型模塊在工廠預制,再通過手工藝人加工,對于工藝的可控性強。古人使用模件體系所制造的產品,或許現在的技術早已可以達到,但現在的產品藝術追求上卻不如古人所生產的(這里僅討論面向大眾的機械化工藝產品,而不是收藏品)。對兵馬俑模件系統的分析可以得出,模件體系制造的產品能做到高質量,高品質。因此在對傳統工藝品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采取手工與機械的共存。
(2)因地制宜,綠色生產。旅游市場上的工藝品大多依照當地特色,且中國傳統工藝品都是“就地取材,量才為用,就材加工”的,材料往往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環保”就成為了傳統工藝品的另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特質。在生產工藝品時,完全可以融入現在的環保經濟大潮,因地制宜的傳承,發展中國傳統工藝制品。這樣既可以推動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又可以發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低碳產業,一舉多得。
(3)設計開放,標準生產。目前有些傳統的工藝品在現代社會,由于文化變遷,已經失去本來的實用功能,僅作為欣賞品,其外在形式,又不被年輕人所接受。因此發揮模件體系的開放性,引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也是傳統工藝品發展的一條路徑。在設計中建立標準化的設計準則,建構模件的標準化接口,使得模件之間的置換更加通暢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得內部少量的模件建構更加多的形態,從而降低成本。
自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化的普及加快了生產物品的效率,降低了生產的成本,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裕,但大批量生產也帶來一些弊端,冰冷的機械生產,千篇一律的復制,也使得人們對沒有感情的機械化產品產生厭煩。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在注重功能的同時,開始追求個性化,差異化。出于精神需求,有人情味,有情感,有個性的產品更加受人們的喜愛。大規模定制的理念應運而生,模件化工藝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設計方法追求高效,高質量的生產,這樣既保證了企業的利益,也滿足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值得我們探究。回溯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工匠對于模件化工藝的運用十分廣泛,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模件化工藝思想涉及各個領域,工匠們制造出的青銅器裝飾,秦兵馬俑,瓷器,印刷術等都具有模件化的特征。其中兵馬俑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研究兵馬俑的模件體系,探究其背后的模件化工藝思想,一方面可以作為個案豐富和深化模件化理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指導實踐,為當今的工藝品生產與設計提供借鑒方法,開拓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