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瑤燁 陳圓圓
湖北美術學院
蘇州園林源起于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時期,園林各朝各代都在不斷發展演變。在明清達到了園林的鼎盛時期,僅蘇州古城就存有200多處私家園林。兩千多年來,蘇州造園家們運用巧妙的營造手法,在建筑四周有限的空間里,通過疊山理水,種植花草樹木的方式,建造出完整的園林式建筑,同時收集大量的書畫、雕塑、家具、奇珍異寶等物件,發展出了一大批猶如中國山水畫般的園林。
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它巧妙地運用手法使得有限的空間里形成變化莫測的景色,而在整體布局上卻以小而精取勝,與國外園林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它是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于一體,是一座極具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中國瑰寶。
環境心理學是一種研究環境、心理與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的心理學說。有研究表明,人對于圖像記憶會更加敏感,周圍地理環境信息會被儲存在記憶中,且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環境心理學家凱文林指出,對于城市認知圖具有五個特征,分別是道路、邊緣、交叉口、地標和區域。道路是連接兩處地點之間的通行路,例如橋、馬路等;邊是地形的邊界線,例如海岸線;交叉口是幾條道路的交匯處,例如十字路口;地標是核心功能或明顯特征的特定對象,如紀念碑;區域是按特殊意義或功能劃分的地區,如商業區等。
空間句法是一系列的研究空間和社會之間的相關理論和技術。其中心思想是,空間并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背景,而是社會經濟活動行為中的一部分。空間句法作為一種闡述建筑和城市空間之間的布局新理論,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將空間進行分割和劃分,從而分析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空間句法中的連接性、整合性、深度值、集中性等指標可以反映不同的空間特征。
蘇州古典園林常見的建筑形式有廳、堂、軒、館、樓、閣、榭、舫、廳、廊等。蘇州古典園林的園主多數都向往著隱居安樂的生活,這使得園內的各個空間都有著不同的功能,或遠觀或近賞,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依托。拙政園的建筑類型多種多樣,形式別具一格,是其它蘇州古典園林所無法企及的。
廳堂,通常具有接待朋友、客人等功能,例如遠香堂、玉蘭堂;館,既能接待客人又能在此宴請,例如玲瓏館;樓,可高瞻遠矚,例如見山樓;軒,能帶來視覺上不一樣的體驗,可以作為“引景”的建筑,例如聽雨軒、倚玉軒同樣命名都歸屬于軒但是境界上卻各有千秋,聽雨軒能觀賞到庭院內細微之處,雨天時聽雨滴拍打在芭蕉葉上,此時此景甚為靜謐,而倚玉軒濱臨水岸,縱目四望,一覽無余;舫,供人們設宴款待貴賓、游玩觀賞水景,香洲舫在建筑造型、空間組合上仿制畫舫,傳遞著游船畫舫格調;亭,建造于山頂或水岸,造型簡潔,具有停歇和觀賞的功能,例如雪香云蔚亭、北山亭、綠漪亭、倚虹亭、別有洞天半亭等;廊,將連接園林內各個空間,一邊通透,另一邊可沿著山巒起伏而建造,如見山樓爬山廊,亦可立于水面之上而建造,如小飛虹廊橋;塢是供園主憩息、閱讀、繪畫、觀賞的空間,而海棠春塢盡管稱作塢,實際和聽雨軒相仿。
蘇州古典園林在限定的范圍內進行規劃設計,不光要包含大批滿足功能需求的建筑物,同時將修建自然山水與四周的建筑物融為一體,這其中含有一定的沖突性。而在拙政園中由于園林的占地面積相對廣,不會因為空間的不足受到限制,且有大量的使用面積可以用來修筑各類迥異的造型和滿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園林建筑。
拙政園的建筑多數分布在南部,大部分建筑設為室第,滿足園主的日常生活需要。其中以庭園功能為主要代表的枇杷園、聽雨軒、海棠春塢等分別坐落于中部園區的東南和西南方向。而見山樓、香洲舫、雪香云蔚亭等建筑造型輕盈精巧,融合四面的山水后形成新景觀。更加巧妙的在于見山樓與爬山廊重合,產生了強調邊界的效果,使整個中部園區的空間感更加均衡了。
拙政園中部園區中,最突出的兩個空間分別是位于南邊的遠香堂景區和位于北邊的一池三山景區,遙相呼應;而三個相對次要的空間分別位于東南方向的枇杷園景區、西南方向的小飛虹景區、西北方向的見山樓景區;另外在東北和東部角落都有設置了兩處點景。這樣,以主要空間為核心,次要空間和點景圍繞著核心布局,使得拙政園中部園區的整體動態平衡。
而在拙政園的各個景區中,主次要兩者空間也是均衡關系,相輔相成。
在枇杷園景區中,主要空間是玲瓏堂、聽雨軒以及海棠春塢三個建筑單體為主以圍合的構成手法形成的新整體,而次要空間是嘉寶亭和倚虹亭以及依附于這幾個主體建筑的附近空間,次要空間所處于位置都是面對主要空間的。
在遠香堂景區中,主要空間是整個中園主體建筑物遠香堂,而次要空間是附近的山石和三開間的倚玉軒。
在小飛虹景區中,主要空間是小滄浪與四周的水體融合所形成的新空間,次要空間是周圍一圈的假山,這里不遠處的玉蘭堂、香洲坊也相對作為次要空間。
在見山樓景區中,主要空間理所應當的是作為此景區中的主體建筑見山樓,次要空間是四周的山石和池水兩側。
在一池三山景區中,主要空間是中園北側的標志性建筑雪香云蔚亭,同時也位于園中的最大島,次要空間是視線范圍內相互面對面的荷風四面亭以及北山亭所在小島。
1.連接度
連接度反映了空間的滲透性,通過連接度的變化可以營造出一個園內路徑宛延的變化、但視覺上需要運用一些造景手法來實現空間延伸的效果,例如框景、借景等手法。盡管在人行空間中有障礙,卻在視覺上得到了延伸,達到隔斷卻又似未斷的空間效果。其中造景的關鍵點是通過對于植物、假山、建筑等要素的大小及造型的掌握。在拙政園內部具有假山、建筑等構成元素對視覺上形成了一道相對的屏障,所以增添了整體的空間層次。拙政園整體空間和視線都有著從中心向四周滲透的走向,而四周的空間同時也向附近更微小的次空間滲透,達到空間的疏密變化、層層滲透。例如在拙政園中連接度相對于高的道路為玉蘭堂、遠香堂附近,這些分別都是處于園林中心南北兩側的鄰水的小道,追溯其原因是或水體或疊山的隔斷作用從而使得步行可達性降低了。
2.整合度
整合度反映了空間中整體與個體之間的相關程度,整合度過于高或者過于低都會影響到園林整體景色。通過對于同等規模的園林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園林整體的整合度分布較均衡、差異值較小,會使得空間效果變化較小從而缺少層次感。由此可見,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園林整體空間的規模,在一個可控制的較大起伏范圍內調節整合度,運用藏景、障景、隔景等造園手法,以此擴寬觀景者的視野范圍和增加園內景觀的層次感。
園林中心是整個拙政園內整合度相對而言較高的景區,從觀景的層面上來看位于拙政園中心的水池是園林中讓游客放眼望去就會注意到的地方。恰好事實上,因為水域分布較開闊,并且沒有任何視覺上的障景,而大多數的小景觀賞點也環繞著水域配置,這些觀賞點一方面是觀賞者所處位置,同時也是被觀賞的位置,頗有“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意思。所有視線交匯且處于水域中心最高的位置,這個點會將成為視覺中心點。
荷風四面亭、遠香堂、見山樓這三個景點都分別處于園林中心水池的南北兩邊,也是眾多游客參觀較多的景點。因為這些景點不僅僅是對于水域的點景建筑,同時也是游客的觀賞點,另一方面也靠近園林的入口和邊境,所以這三個景點的參觀率高。
3.深度值
深度值是在有限可抵達的空間界限內可以創造出視線的聚集與滲透,例如拙政園中利用漏窗和門洞的“引景”作用,與此同時加大道路的蜿蜒曲折變化,從而使景觀伴隨著空間的變化逐漸凸顯,增加整體園林的層次感。在園林建筑中的門窗可以使得視覺上達到貫穿,從而形成隔斷卻又似未斷的造景效果,這些漏窗、門洞同時也起到框景的作用。但是例如拙政園的出入口和玉蘭堂,在深度值方面這兩處的視線范圍要比可抵達范圍高,是由于建筑垣墻以及結構構件形成了視覺上的屏障,從而阻礙了視線。
拙政園以水域作為整個園林的構圖中心,通過曲徑、橋廊等交通空間,對于整體空間進行分隔與組合,通過建筑、山水、道路和其它構成元素組織成相互聯系的空間體系。同時運用橫縱向的分割方法對于整個園林空間進行分隔,更好地詮釋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空間特性。
拙政園利用主次空間相互配置,運用借景、障景等多種造景方式完成園區內部各個空間的互通。
事物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作為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出色代表拙政園,本文采用蘇州的拙政園作為研究對象,對當中的空間關系分析具有全面的概括性。而經過對拙政園的空間分析探索,本來充滿神秘性、繁雜的景象都可以被歸納總結成一種清晰明了的脈絡,它們都源于中國傳統設計理念,不斷經過歷史長河后演變而來的。
中國當代的園林從復古到崇洋、從古典到現代風格建設延續,但是并沒有產生具有中國現代園林的獨特風格和特征,在園林設計中普遍存在剽竊仿制、生搬硬套。古代的造園家都能另辟蹊徑,因地制宜,今日的我們更理當從近現代的空間組合及設計理念中探尋現代林的指引方向。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營造方式及手法在實踐的規劃設計中得以運用,對于中國古典園林的傳承創新以及現代園林設計都有著廣泛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