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維新,徐上軍,陳 文,袁 航,廖漢玉
(1.石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北 石首 434400;2.石首市原種場,湖北 石首 434400;
3.石首市農田建設中心,湖北 石首 434400)
石首地處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結合部,是中國麋鹿之鄉、中國江豚之鄉、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油菜(Brassica napusL.)是石首市農業優勢產業之一,石首市2016年被湖北省政府認定為35個縣(市、區)級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之一。1991—2000年,石首市開展了華油雜系列品種制種;1998—2002年,石首市在湖北省率先實施了油菜統一供種;1998年、1999年石首市農業局分別獲得農業部油菜“豐收計劃”二等獎、一等獎;2002年,石首市被授予全國“雙低”油菜生產大市;2003年農業部授予石首市“全國油菜大縣”稱號;2009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門多年承擔省部級油菜高產創建、產業工程及保護區建設項目,并連續10年開展油菜統一供種。2016—2018年石首市主推油菜綠色高效技術“345”模式,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受油菜產業政策、菜子油國儲政策調整的影響,石首油菜產業發展陷入低谷。2019年后,石首市連續實施湖北省油菜輪作試點項目,油菜生產出現回升。本研究對石首市油菜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困境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制定油菜產業政策提供借鑒。
石首市多年持續開展油菜統一供種,基本實現優質、雙低,具體生產面積及產量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2014—2020年,石首市油菜生產面積、總產量呈先升高后急劇下降的趨勢,2018年油菜生產面積最小、總產量最低,后均有恢復性增長;油菜單產持續小幅增長。

表1 石首市油菜生產面積及產量情況
油菜是石首市春收的主要來源,一直以來是全年農業生產投入的重要保障[1]。據石首市農業農村局入戶調查,具體產值效益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近3年來,生產成本有小幅下降,產值有小幅增長,純利潤呈穩步上升趨勢。

表2 產值效益情況 (單位:元/hm2)
據石首市農業農村局統計,石首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9年夏收油菜規模在2.00 hm2以上的種植面積為1 333 hm2,占全市油菜種植面積的9.5%;規模在3.33 hm2以上的種植戶平均單產為2 250 kg/hm2,規模在6.67 hm2以上的種植戶平均單產為2100kg/hm2。與小農戶相比,生產大戶往往單產偏低,主要原因是技術與管理措施不精細,種植水平不均衡[2]。
據農機推廣部門調查,2019年石首市油菜機械化綜合作業率為59.3%,其中機耕、機播、機收作業率分別為92%、10%、66%。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2 124臺、旋耕機具4 030臺;油菜直播機具126臺套;聯合收割機保有量1 874臺,其中油菜收割機149臺。石首市現有糧食烘干機設備37臺套,但都不能用于油菜子烘干,擁有年產1 000 t以下小型油脂加工企業128家,從業人員384人,年加工能力12.3萬t。
2019年、2020年油菜子市場收購價格繼續上漲。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在石首市設有一個儲備庫,委托石首市鑫飛達油業有限公司、湖北遐邇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收購油菜子。石首市油菜子收購以“油販子”上門收購為主,再交售到民營企業。據統計,2017年石首市油脂加工企業收購油菜子2 271 t,2018年收購油菜子4 000 t,2019年收購油菜子7 000 t。
石首市高度重視油菜產業發展,利用產油大縣獎勵資金實施全市油菜統一供種,保障了油菜種植面積和品種優質化。農業部門積極爭取上級部門項目支持,開展油菜高產創建、產業工程及保護區等項目建設,在油菜集成技術推廣、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實踐,推動了油菜產業向綠色、高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
2009—2014年,為保護農民利益,保證食用油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促進食用油產業持續發展,國家連續6年在油菜子主產區啟動了臨時存儲菜子油收購政策,收購價格從2009年的3.7元/kg逐年提高到5.1元/kg,石首市農民種油積極性大大提高,油脂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受菜子油國儲政策調控的巨大影響,加上油菜子托市收購價取消、加工成本較高與食用油市場價格較低,2015年以來龍頭企業收購加工基本處于停滯狀況或倒閉,少數油脂加工企業以代加工為主。
2015年,27家油脂加工企業完成產值9.3億元,占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數的6.82%(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396家)。全市油脂加工企業分布情況為:團山寺鎮、筆架山辦事處各5家,桃花山鎮、調關鎮、高基廟鎮各3家,大垸鎮、高陵鎮各2家,新廠鎮、橫溝市鎮、東升鎮、南口鎮各1家。2009—2014年,石首市規模油脂加工企業分別在高基廟鎮、高陵鎮、大垸鎮、新廠鎮、東升鎮等鄉鎮村簽訂了油菜訂單生產合同,以高于市場價格5%保底收購基地農戶優質油菜子,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石首市規模油脂加工及存儲企業5家,分別為石首市鑫飛達油業有限公司、湖北遐邇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石首市健純油脂有限公司、湖北調弦糧油有限公司及中央儲備糧荊州直屬庫石首油庫,日處理油菜子能力可達920 t。目前規模油脂加工基本處于停產狀態。
目前,石首市作坊式油廠128家,主要就近開展油菜子加工(兌換)和零售業務,解決了周邊食用油供應,同時解決了400多人的就業問題。小作坊油脂企業在微利中謀生存,年加工總量1.5萬t左右。
2015年后,受國家取消油菜子臨時收儲政策和國際食用油價格大幅下滑等諸多因素影響,臨時存儲油脂庫庫存壓力加大,全市食用油脂存儲油罐容量6.8萬t,儲存國家臨時存儲油3.8萬t,每年需財政補貼450萬元左右。現階段沒有油脂國儲任務。
近年來,石首市在上級部門指導下開展油菜花海、一菜兩用等油菜多功能開發。2018年秋冬播期間,在湖北省油菜辦公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漢大學支持下,石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團山寺鎮過脈嶺村、桃花山鎮李花山村建設油菜花海2個,示范展示效果良好,特別是過脈嶺村油菜花海反映“石首青山綠水、國寶麋鹿親情、長江大保護”三大主題,社會影響較大。
一方面,受進口菜子和國際市場低價影響,石首市油菜子收購價格經歷持續低位時期,低于農民生產預期;另一方面,國家取消臨時儲備政策,導致石首市油脂企業大多虧損嚴重,加工轉化能力不強,挫傷了農民的油菜生產積極性。目前許多農民種植油菜的目的就是供自己食用或饋贈親友。
秋播期間高溫干旱、冬發期間低溫陰雨寡照、春季花期倒春寒、結莢成熟期陰雨等不利因素導致油菜長勢差、病蟲害重、千粒重和出油率下降,對油菜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難以穩產,影響增收。
石首市地處國家長江流域油菜生產保護區,有針對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小、水平低,大部分田塊抗旱、排漬、灌溉能力差,農田路網不全,特別是水田排漬能力更弱,全程機械化條件欠缺[3]。
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影響綠色高效關鍵技術措施落實,造成生產水平整體偏低、發展不平衡。
菜子油市場競爭激烈,本土企業設備差、工藝落后,開展加工及精深加工難度大,產業利益聯結不緊,產業發展合力不夠,新產品、新工藝研發能力弱,產業開發艱難[4]。
抓牢國家支持長江中下游油菜發展政策機遇,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油菜生產、加工等產業化項目建設,建強優質油菜生產保護區。加大優質油菜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力壯大石首市油菜產業。出臺地方政策,重點向油菜統一供種、全程機械化服務、品牌建設傾斜,完善石首市油產業體系[5]。
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鞏固油菜優勢生產區,突出開發冬閑田,積極開展油菜多功能示范,穩步擴大油菜生產面積,實現應種盡種,將石首市建設成為長江流域知名油菜生產大縣。
依托科研院所,以高出油率、高油酸為突破口,搶抓彎道超越的發展機遇,與一流科研平臺聯手,站在科技制高點,打造基地優、健康油、品質高的特色油菜產業,實現石首市油菜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建設“一懂兩愛”農技隊伍,完善農技推廣體系,以油菜“345”綠色高效模式為重點,篩選應用特色優質油菜品種,開展全程機械化攻關,集成并示范推廣油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
扶持培育生產、加工、服務等環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6]。突出支持加工企業發展,創新與生產基地和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努力實現雙贏。開發油菜肥用、飼用、花用、蜜用等多功能,向精深加工發展,延伸產業鏈條[7]。依托市級金融、農業投資平臺,打造石首市高品質油菜品牌,加強宣傳營銷,形成明顯增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