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李子萍 范麗進
隨著企業在經濟和社會中作用的日益增強,企業的責任問題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持有“利益至上”觀點的學者認為,企業唯一的責任就是創造利潤,應當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1];而持有“可持續發展”觀點的學者則認為,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應當注重社會責任[2]。圍繞上述兩種觀點,企業是否應當突出社會責任成為討論的焦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否有助于經濟績效的提升成為關注重點。有學者研究指出,企業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因果影響關系,Esteban-Sanchez et al[3]通過比較企業社會績效變化與財務績效變化的關系指出,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呈現同方向的變化趨勢,企業社會績效越高,當期財務績效也越高,特別是下一期的財務績效與上一期企業社會績效呈現同比例變化關系。也有學者研究指出,企業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具有負向因果影響關系,Luffarelli et al[4]通過比較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指出,企業履行社會績效會占用企業的部分資源,導致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資源變少,難以有效提高企業經營規模,且生產經營效率降低,最終不利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還有學者研究指出,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不存在顯著的影響關系,Liu et al[5]通過分析企業的慈善行為發現,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出現了“社會成本悖論”現象,企業的慈善捐贈對社會績效的影響存在不一致現狀,并且與財務績效不存在顯著關聯。
盡管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影響關系研究沒有形成一致結論,但企業應當注重社會責任履行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正如“社會影響學說”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會影響企業外部形象,進而導致相應的財務結果,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其社會績效提升能夠降低企業的聲譽風險和財務風險,從而提高財務績效;另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其社會績效提升能夠降低企業的隱性成本,降低總成本水平,從而提高財務績效。隨著“社會影響學說”影響力的增大,政策界和實踐界側重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學者們也從不同視角出發驗證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但主要研究側重于上市公司的分析。不同類型企業、不同地區企業和不同國家企業的比較分析,以及不同測量方法的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應用,鮮有學者立足于跨國公司視角分析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關系。
基于上述研究空白,本研究將區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比較分析企業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關系。
本研究主要是比較分析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鑒于企業財務績效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有必要引入相關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構建分析模型如下:
Y=α+βXi+λWi+ε
其中:Y為因變量,即企業財務績效;Xi為自變量,即企業社會績效;Wi為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財務杠桿、企業成長性;ɑ、β、λ為系數,ε為殘差項。
1.因變量
參考已有研究成果,企業財務績效的計量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基于會計的計量、基于市場的計量和感性計量三類。基于會計的計量和基于市場的計量最為常見。基于會計的計量方法主要有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收益率、利潤增長率和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最為常見;基于市場的計量方法主要有托賓 Q 值、每股市價和股價升值,托賓Q值最為常見。因此,本研究采用凈資產收益率和托賓 Q 值衡量企業財務績效。
2.自變量
參考相關研究成果,企業社會績效的計量方法大致可以分為責任承諾法、信息披露法、行為評估法和聲譽評級法四類。責任承諾法側重于企業對外公開承諾的社會責任原則和價值觀,信息披露法側重于企業面向公眾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行為評估法側重于定性方法評估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聲譽評級法側重于評級機構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聲譽指標,其中,聲譽評級法最優。本研究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采用聲譽評級法評估企業的政府責任績效、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供應商責任績效以及環境責任績效,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政府責任績效+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供應商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6。
3.控制變量
已有研究表明,企業績效還會受到企業規模、財務杠桿、企業成長性等因素的影響。第一,企業規模越大,公司治理結構越完善,從事社會責任活動的能力越強,社會責任的表現越好,企業經營績效也越高。第二,企業財務杠桿越大,企業的財務風險越大,面臨的償債壓力更大,企業經營活動受約束力越強,經營績效受到的影響越大。第三,企業成長性越大,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越高,則企業財務績效越高。
綜上,各變量定義、符號以及計算公式見表1。

表1 變量說明
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和財務績效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應該區分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又因為中國本土企業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存在不同表現,本研究的樣本企業選擇將區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種類型。鑒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主要統計和分析中國國有企業100強、中國民營企業100強、中國外資企業100強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最終選擇樣本為100強中國國有企業、100強中國民營企業和100強外資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2020年《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補充數據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財務績效和控制變量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CSMAR系列數據庫 ,補充數據為企業財務報告。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樣本國有企業政府責任績效CSPG、社區責任績效CSPS、員工責任績效CSPL、消費者責任績效CSPC、供應商責任績效CSPD、環境責任績效CSPE與企業托賓Q值TQ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214、0.5478、0.5369、0.5718、0.5110、0.6213,均為正,且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企業政府責任績效、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供應商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均與企業市場績效正相關。樣本國有企業政府責任績效CSPG、社區責任績效CSPS、員工責任績效CSPL、消費者責任績效CSPC、供應商責任績效CSPD、環境責任績效CSPE與企業凈資產收益率ROE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147、0.5589、0.5249、0.6004、0.5127、0.6327,均為正,且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企業政府責任績效、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供應商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均與企業會計績效正相關。可見,國有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正相關,其中政府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

表2 相關性分析(國有企業)
同理,得到以下結論:
民營企業的政府責任績效、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供應商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與企業市場績效、會計績效均呈現正相關關系,即民營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正相關,其中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
外資企業的政府責任績效、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供應商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與企業市場績效、會計績效均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外資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正相關,其中供應商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續表3
如表3所示:關于企業社會績效CSP與企業市場績效TQ的回歸結果,VIF值介于1.2077~1.4119之間,均小于2,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調整后的R2值為0.719,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為71.9%,解釋力強;F值為100.144,且在0.01的水平顯著,模型通過F檢驗。回歸結果有效,社會績效CSP變量的相關系數為0.2142,且在0.01的水平顯著。關于企業社會績效CSP與企業會計績效ROE的回歸結果,VIF值介于1.0061~1.1484之間,均小于2,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調整后的R2值為0.804,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為80.4%,解釋力強;F值為98.178,且在0.01的水平顯著,模型通過F檢驗。回歸結果有效,社會績效CSP變量的相關系數為0.3518,且在0.01的水平顯著。可見,國有企業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

表3 回歸分析(國有企業)
同理,得到以下結論:民營企業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外資企業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比較三類企業的相關系數發現,對于企業市場績效而言,國有企業社會績效的影響程度最高,民營企業次之,外資企業最低;對于企業會計績效而言,外資企業社會績效的影響程度最高,民營企業次之,國有企業最低。
通過比較國有企業100強、民營企業100強和外資企業100強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關系發現,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社會績效對財務績效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就企業社會責任維度而言,國有企業的政府責任績效、環境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民營企業的社區責任績效、員工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外資企業的供應商責任績效、消費者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程度最高。就財務績效維度而言,國有企業社會績效對企業市場績效的影響程度最高,民營企業次之,外資企業最低;外資企業社會績效對企業會計績效的影響程度最高,民營企業次之,國有企業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