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華 林悅
(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上海 200233)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科技創新能力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是國家發展的關鍵點,也是各國的戰略核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發展逐步從技術模仿、消化和吸收轉向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的階段。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政府不斷出臺各項扶持政策,加大科技創新投資力度,但政府扶持力度終究有限。同時由于新產業、新技術具有輕資產、高風險、未來收益不確定的特點,使得原有的融資方式無法滿足要求。風險投資是把資金投向蘊藏著較大失敗危險的高新技術開發領域,期待成功后取得高資本收益,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實質是通過投資于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群,將其中成功的項目進行出售或上市,實現所有者權益的變現。這樣不僅能彌補失敗項目的損失,而且還可使投資者獲得高額回報。20世紀90年代美國硅谷引入風險投資,且獲得巨大成功,激起各國風險投資的熱潮。在此背景下,風險投資便作為創新發展的一種強有力的新興融資手段應勢而起,風險投資作為產業升級、企業創新的利器,正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存在于不同地理位置,區域技術創新便應運產生。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風險投資與區域技術創新聯系日益緊密。近年來,我國風險投資市場得到長足發展。數據顯示,2009—2019年風險投資額占全國投資總額比重平均達到85%,風險投資水平呈現過高態勢。風險投資金額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顯示出東部地區具有強勁的資本吸引能力,也反映了風險投資過于集中,區域分布不平衡,形成嚴重的資本兩極分化。
隨著近幾年中美貿易爭端越演越烈,特別是具有高科技特點的貿易爭端越發突出,而在美國約有90%左右的高技術企業都有風險投資背景,二戰后的美國,技術發明和創新的95%都來自這些有風險投資背景的企業。風險投資成為促進技術創新和商業化的有力神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特別是如何利用風險投資促進區域技術創新發展及效果問題,不僅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更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目前我國采用空間計量方式對風險投資與區域技術創新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研究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
1.技術創新擴散理論
1912年,熊彼特率先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概念,他認為應把創新作為一種類似勞動力、資本一樣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中,提出“技術創新的大面積或大規模應用即是技術創新擴散”的思想,此觀點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此后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指出“技術創新擴散”可以理解為技術創新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某種渠道在社會系統成員中進行傳播并被成員接受的過程。傅家驥在《技術創新學》一書中指出,技術創新擴散是對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是技術創新的模仿和學習過程。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不同學者在基于Bass模型進行技術創新擴散的定量化研究,從關注時間維度擴散向重視空間維度擴散的轉變。對影響技術創新擴散的程度,學者Belderbos(2006)提出,企業間形成的行業關系如競爭性、合作性、替代性等會影響技術創新擴散的進程;張曉軍等(2009)指出社會關系網絡密度對創新擴散的影響取決于消費者對傳媒網和社會關系網的依賴程度。一些學者研究發現技術擴散會導致產業聚集,技術外溢可能會對一個產業聚集的區域起到好的作用。
因此,技術創新擴散理論認為,技術創新擴散程度與距離和技術勢差有關,技術創新擴散引起產業的區域聚集,帶動企業間和地區間資源的流動,通過一定渠道在潛在使用者之間傳播和采用的過程,同時也拓寬了技術替代區域。
2.委托代理理論
最早在股份制公司中發現存在委托代理關系的是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也提出了委托代理關系的思想。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發現企業所有者兼經營者的做法存在極大弊端,提出委托代理理論,倡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權,而將經營權利讓渡。委托代理理論研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基于“經濟人理性”的假定,建立在非對稱信息博弈論基礎上的研究。羅斯提出現代意義上的委托代理理論:“如果當事人雙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決策權,則代理關系就隨之產生了”。當委托代理關系專業化時,就可能出現一種關系,即代理人由于相對優勢而代表委托人行動。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雙方目標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代理人有可能偏離委托人的目標,而委托人難以觀察并監督,就會出現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委托人利益的委托代理問題。委托代理理論是要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使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達成一種均衡。在這種均衡狀態下能盡量減少因雙方目標沖突所造成的損失,更好地滿足雙方的利益需求。現代學者在委托代理理論中提出了信息和風險的觀點,指出完善的信息可以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促進經濟效益;企業的未來發展不僅和企業成員的自身行為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環境。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與代理人根據雙方簽訂的顯性或者隱性契約,指定、雇傭某一代理人為某一委托人服務;同時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決策權利,委托人再根據代理人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對其支付相應的報酬。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學者研究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在學者Kortum和Lemer開展經驗研究之后,此類研究步入系統化。Kortum&Lerner(2000)以美國1965—1992年制造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專利產出函數多次分析得出,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有顯著正向效應。Romain和Potterie(2004)通過實證分析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得出風險投資與企業研發活動及其相似,對專利數量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作用甚至超過企業R&D活動效果。Hasan和Wang (2006)以美國勞動市場區域數據為樣本,研究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得出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正向作用的結論。Tang和Chyi(2008)利用臺灣地區制造業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揭示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與R&D投入和風險投資帶來的內部知識擴散呈顯著正相關。其他一些學者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具有較大的正面作用。
相對于國外學者對風險投資的研究,由于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起步晚,國內學者多數從規范分析的視角去論證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有關風險投資與區域技術創新兩者間關系的實證研究在近年得到更多關注。寸曉宏、盧啟程(2014)從復雜網絡理論的視角分析區域創新系統持續創新能力的來源,發現風險投資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馮照楨、溫軍、劉慶巖(2016)從風險投資規模和風險投資數量兩個角度對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的非線性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顯示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著門檻效應,存在非線性關系的理論假設。吳松強、宗峻麒(2015)通過考察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三大區域的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分析,得出當期風險投資對三大區域內的技術創新都產生負向促進效應的,三大區域的技術創新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最高的結論。從研究方法上,王婷(2016)基于Kortum和Lerner采用的創新生產函數,將風險投資對于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應分解為資本增加效應和創新效率提高效應,結果顯示中國的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資本增加效應,同時促進效應存在區域差異性。姚麗(2018)通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得出結果:研究地區風險投資之間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本地風險投資水平對本地和周邊地區的技術創新均具有影響;東、中、西部地區的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效果不同,從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作用效果分為促進作用和階段性抑制作用。張俊芳、郭永濟(2018)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風險投資對地方科技創新能力及經濟增長均已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且促進效應存在區域差異性。睢博(2018)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和顯著性水平均呈現“倒U型”趨勢,在后期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和顯著性水平開始出現減弱趨勢,甚至會轉變為抑制影響。張永凱、王婧婧(2019)基于2000—2017年我國30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利用Kortum和Lerner專利產出函數,實證得出風險投資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有正向促進作用,對我國東部地區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潘璐璐、孫陵霞(2019)通過我國1998—2017年數據,利用Johansen檢驗發現:風險投資、政府科技投入及區域技術創新存在協整關系,且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具有顯著滯后性,風險管理資本總額對專利申請授權量產生正向影響。吳亞芳(2020)將空間因素納入,對我國30個省份2007—2017年相關數據進行研究顯示:風險投資區域差異性大,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有溢出效應;對外開放水平對技術創新影響不大。林悅(2020)利用2008—2016年29個省份的相關數據,利用回歸模型分析發現:風險投資、政府支持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風險投資、政府支持交互作用與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顯著正相關,且交互作用要大于風險投資、政府支持的單獨作用;風險投資、政府支持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王欣欣(2021)基于2015—2019年各地區的省級面板數據研究顯示:風險投資和研發投入對綠色技術創新均有正向促進作用,且具有空間差異性;風險投資的正向促進作用高于研發投入,對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影響較強、中部地區相對較弱;研發投入對東部產生的積極影響較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相對較弱。張嶺、張田莉、張勝(2021)基于28個OECD國家樣本研究發現,風險投資不但可以降低技術不確定性,而且能提高對創新失敗風險的容忍度,提高創新績效;政府效率強化風險投資對創新績效的支持效應,政府監管弱化風險投資對創新績效的支持效應。
通過對現有文獻梳理發現,國內外眾多學者對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的關系進行了大量規范分析和實證研究。這些研究可以歸為三大類,即角度層面的研究、方法層面的研究以及作用層面的研究。學者從不同視角分析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此外,方法層面的研究主要從時間維度拓展到地理緯度來深度挖掘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關系的影響因素。對于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沒有得出明確的一致性結論。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具有顯著性相關性,且技術創新水平和風險投資資金水平同向變動;小部分研究表明兩者之間的正向影響并不顯著,反而會呈現負向關系。研究結論的差異性在于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文獻梳理反映出研究多集中在國家層面和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局限于風險投資、政府支持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近幾年以不同省份為對象的研究逐漸增加。以全國各省份為對象,實證研究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影響的主題不太多,而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單一的研究范圍不能給各地區發展提供指導意見。因此,本文以31個省份作為研究范圍,考察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為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本文研究創新點在于,目前,關于風險投資和區域技術創新之間關系的研究已逐步興起,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數學者選擇傳統的計量方法,以空間維度的視角對兩者之間影響關系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利用空間計量技術,構建空間和時間雙向固定的空間面板杜賓模型進行空間關系研究,通過建立兩種空間權重矩陣來考察風險投資對各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以及產生差異化的影響因素。
本文在已有相關研究理論梳理的基礎上,構建空間和時間雙向固定的空間面板杜賓模型,對我國31個省份的風險投資、研發投入等因素對區域技術創新產生的影響,以及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進行實證分析。在考察風險投資對全國各個地區技術創新的作用產生差異化的情況下,分析區域化差異的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建議。
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靠自有資金無法完成。風險投資通過資金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比,帶動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區域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
風險投資機構通常擁有專業的投資背景、豐富的實戰經驗、高水平的管理能力,較為準確的市場判斷力,在為企業提供資金的同時,也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指導意見,給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營造有利的環境。風險投資機構有充足的市場信息資源,可以為企業提供各類咨詢服務和各種信息及交流平臺,減少交易成本,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價值溢出和間接的社會資本,促進企業間的合作和集聚,共享最新的技術、知識和信息成果,形成積極的技術創新氛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區域的技術創新水平。技術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階段都會面臨不同風險,風險投資機構擁有豐富的行業和市場資源,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方式和渠道去識別和降低風險,能夠降低企業技術商業化不確定性,從而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程度。不同地區在經濟發展初期技術創新能力各不相同,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地區更容易吸引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是相互促進的,根據循環累積因果理論,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優勢越發明顯,吸引風險資本的能力就越強,區域技術創新水平就越高,與其他地區的風險投資和區域技術創新發展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研究發現,風險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產出的主要動因。風險投資在資本投入后所產生的增值服務(人力資源、監督創新、銷售渠道)對區域技術創新水平具有顯著作用,對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意義;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廣泛的差異市場資源能夠影響創新意識的提升和進一步發展。此外,研發費用、人力資本以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的技術創新也存在著互動的反饋關系。綜上所述,做出如下假設:
假設1:風險投資對區域創新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假設2:風險投資對各區域創新水平產生差異化影響。
本文采用2014—2019年全國31個省份的區域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風險投資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以及Wind數據庫。其中各個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來自國家統計局,R&D經費支出選取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各地區的生產總值源自Wind數據庫,風險投資金額來源Wind數據庫并借鑒《中國風險投資年鑒》。為消除原始數據的異方差和變量數量級上的差異,本文在實證研究中對所有解釋變量做了取自然對數的處理,實證過程通過stata軟件實現。
1.被解釋變量——技術創新水平
技術創新水平指標:梳理王婷(2016)、吳松強、宗峻麒(2015)、張俊芳、郭永濟(2018)等學者研究成果發現,專利數量、新產品銷售收入、技術產品市場成交額等都是衡量技術創新較為常用的指標,在上述指標之中最為常用的是專利數量,它能集中反映新技術、新工藝流程和新產品。本文選取各地區專利申請授權量作為技術創新水平指標。
2.解釋變量——風險投資水平
風險投資水平指標:風險投資是一種中長期的權益投資,可以提供資源和資金支持以及非資本增值服務,是影響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姚麗(2018)研究發現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活動具有正向貢獻,與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本文主要研究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所以選取風險投資金額作為風險投資水平指標。
3.控制變量
區域技術創新不僅和投入創新資源的產出效率有關,而且也技術創新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本文借鑒已有學者研究和國家區域技術創新環境的測量指標,選取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R&D投入水平:研發投入是影響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含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根據已有學者研究顯示,二者具有高度大多共線性,風險投資投入到企業中多數以研發費用的形式體現,因此用R&D費用作為R&D投入水平指標。
人力資本水平: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水平反映一個地區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勞動技能和學習應用和提升能力等綜合素質, 對技術創新活動影響極大。研發人員作為研發投入的重要因素,選取研發人員折合成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作為人力資本水平指標。
經濟發展水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技術創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關系。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經濟發展水平是技術創新的堅強后盾。GDP是國際公認最能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相關學者研究也是采用這一指標作為經濟發展水平度量指標。本文以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具體表示如表1。

表1 變量指標的選取及說明
本文構建空間和時間雙向固定的空間面板杜賓模型進行空間關系研究,模型表達式如下:

其中,Yt為t期各省份的技術創新水平構成的因變量向量,Xt是由核心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組成的解釋變量矩陣,W為空間權重矩陣,本文從地理關系和經濟關系兩個角度設計,地理關系的權重矩陣采用0-1鄰接矩陣,根據地理相鄰情況構建,地理上靠近的記為1,地理上不接壤的記為0;經濟矩陣使用兩地間的經濟指標GDP的差值來衡量,采用GDP差值的倒數表示權重;為服從正態分布假設的隨機擾動項,ρ為空間自回歸系數向量,為需要估計的系數向量,μ表示個體固定效應,tξ表示時間效應,α為模型常數項。
原始數據中,變量的標準差的差異較大,為消除異方差和變量數量級上的差異,本文在實證研究中對所有解釋變量做了取自然對數的處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經過處理后的數據均位于正常數值范圍內,并且均值與中位數較為接近,標準差數值較為合理,可以用于后續的實證分析,得到較為可靠的研究結果。
對技術創新水平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通過Moran’s I及其顯著性來判斷目標變量是否具有空間相關性。從表3可以看出各省份技術創新水平之間存在很強的空間相關關系,且技術創新水平存在明顯的空間正相關關系,意味著本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會隨著風險投資水平的情況發生同向變動。具體的檢驗量數值見下表。

表3 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s I及檢驗結果
首先對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普通面板回歸估計,然后對其進行空間關系LM檢驗和面板模型個體效應LR檢驗,計算得出的相關統計量結果如下:

表4 空間模型選擇形式檢驗
由LM檢驗結果可以認為模型被解釋變量和誤差項之間均存在交互效應,穩健的LMError和LM-Lag檢驗也證明空間滯后關系和空間誤差相關性存在的合理性。同時,由于空間和時間效應的LR檢驗均顯著,說明模型存在時間和空間的固定效應,hausman檢驗表明固定效應更加適合本模型研究。
本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靜態空間面板杜賓模型進行參數估計,空間關系采用鄰接矩陣和經濟矩陣分別進行研究分析,得到的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空間計量模型估計結果

注:1.檢驗量顯著性水平用*號表示,分別代表:*p<0.1;**p<0.05;***p<0.01。
根據表5的估計結果來看,空間面板模型在系數顯著性、模型擬合優度、對數似然值方面均優于非空間面板模型。分析空間計量模型所選的空間權重矩陣及兩種空間計量模型,其中鄰接矩陣下模型的擬合優度更高,且模型的對數似然函數最大,因此模型穩健性更好。分析影響區域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因素:在相同的空間權重矩陣作用下,風險投資、研發資本投資、人力資本、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影響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也不同。與王婷(2016)、吳松強、宗峻麒(2015)、張俊芳、郭永濟(2018)等研究結論一致,風險投資對于區域技術創新的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說明越高水平的風險投資金額能促進區域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假設1得到證實。風險投資為技術創新和成果市場化提供充足資金,緩解創新活動的資金壓力,降低了風險,促使研發人員和資金投入規模的加大,提升了區域技術創新的能力,促進科研成果市場化。風險投資還通過對創新過程進行監督管理,提供外部技術建議、管理經驗等一系列增值服務提高了區域技術創新的回報率。人力資本水平、經濟發展程度能夠促進區域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從促進作用程度來看,經濟發展其效果要明顯高于風險投資,原因在于經濟發展情況是一個地區各項事業有效開展的強大支撐和有力保障。經濟發展狀況越好,市場越活躍,技術創新活動的各種基礎設施條件越良好,越利于學習先進的技術、設備,并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更能推動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而風險投資資金的使用有可能運用到市場的開拓和運營等方面。研發費用對技術創新水平未產生顯著影響,可能是由于研發費用會更多地應用在研發的項目管理、研發人員管理等內部管理方面。
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劃分方法,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省市區;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省市區;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市區。
分析表6結果可以看出:各地區間的I_ln均為正值,說明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均具有正向作用,從效果程度及比較結果來看,中部地區效果最顯著,其次為東部地區,效果最不顯著的是西部地區,假設2得到證實。中部地區自國家正式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以來,緊抓崛起的機遇,大力發展經濟,風險投資行業也快速成長。隨著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步伐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區域的技術創新意識不斷提升,風險投資機構擴大了投資范圍、加大了投資規模,促使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快速發展,技術創新水平得到提升。東部地區沿海城市較多,地區經濟水平高,科學技術先進,聚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充足的資金供給以及技術支持。對于風險投資的引進和相關實施運行的制度較為完善,使得風險投資能夠發揮有效作用。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密集度低,偏向發展特殊農業,經濟發展落后、生產力水平低、地區競爭優勢小,技術創新水平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部地區和外界的交流渠道較少導致信息不對稱,難以吸引風險投資,進而對區域技術創新難以起到顯著的正向影響。

表6 三大地區空間溢出效應的估計結果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首先,風險投資在全國范圍內對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具有空間溢出效應,說明風險投資通過其投資網絡平臺給地區帶來的價值溢出和社會資本大于其提供的資金支持和增值服務,聯合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作用大于單個風險投資機構的貢獻。一個地區的風險投資除了可以影響本地區的技術創新之外,還能夠影響其周邊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其次,在一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上的研發人員、研發費用的投入,直接影響著區域技術創新程度。研發人員、研發費用和風險投資相結合才能形成區域技術創新產出。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該地區技術創新也起到直觀作用。因此,人力資本、地區生產總值以及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技術創新水平有所影響,產生有利效果。另外,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在我國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北京、上海和廣東風險投資活躍,成為技術創新的中心;沿海發達城市、省會城市,以及中部部分經濟比較發達地區,風險投資活動比較頻繁,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呈逐步增加趨勢,技術創新亦呈增長態勢。技術創新氛圍活躍、創新資源多集中在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環境較落后的西部地區風險投資較少,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風險投資對各區域的技術創新水平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化,區域技術創新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根據上述理論和實證分析,結合風險投資和區域技術創新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我國人均儲蓄量不斷增加,民間資本集中度明顯,建議引入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民間資本為主的風險投資模式,提高風險投資的穩健高效性。加強拓寬資本渠道;不斷完善創新技術,樹立風險投資者與技術創新者利益統一體的理念,提高技術創新和風險投資交易成功率。政府利用政策鼓勵設置風險投資基金,為風險投資機構搭建平臺,使更多的風險投資得到高效利用,將風險投資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為區域技術創新和風險投資機構解決后顧之憂。
第二,無論是風險投資還是技術創新,都需要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風險投資專業知識的人才,加大技術創新研發人員投入,需要發揮當地高校培養人才的優勢。同時利用住房、戶口、科研費用支持等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為風險投資和區域技術創新增加專業人才。完善引進人才制度,集聚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第三,從上述實證結果顯示,各地區風險投資水平和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發展極不均衡,北、上、廣地區無論是風險投資制度還是環境、投資金額都比其他區情況好很多,技術創新有明顯優勢。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環境差異也較大,擁有的資源也是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據地區差異選取不同的發展策略:
1.北、上、廣地區始終是風險投資和區域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為其他地區提供咨詢、技術指導和示范;同時北、上、廣接納風險投資額也終究是有限的,可以逐步將風險投資引導輻射到東中西部地區,加強地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引導風險投資到適合的地區和適應的產業,充分發揮風險投資的空間溢出效應。充分發揮金融資本市場現有的優勢,也不斷嘗試多層次的金融資本市場,完善金融市場制度,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資金服務,也為風險資本的安全退出提供合理的渠道。
2.東部地區多數都是沿海城市,由政府出面可以多和海外風險投資機構接洽,逐步吸引海外資金的進入。東部地區和上廣相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交通和信息網絡都成一體化,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市場環境可以承接上廣的風險投資轉移,來自上廣的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也最為直接。而東部地區也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借助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把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再次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從而促進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
3.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有些地區適合風險投資,有些地區不具備風險投資的市場環境。可以嘗試在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引入風險投資機制,政府出面邀請北、上、廣和東部地區風險投資成功企業或項目負責人來分享其成功經驗。結合當地的條件和現狀以及區域特色,請其為本地區一些項目風險投資進行指導。建立區域信息共享,借助外力發展區域技術創新。對不適合風險投資的地區。先從風險投資和技術創新意識方面不斷改變,政府增加科技支出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來吸引風險投資。同時要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西部地區技術創新帶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