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展翅飛向藍天的同時,一個陰影也就籠罩在人類的心頭,那就是空難。
1992年11月24日7時54分,一架由廣州飛往桂林的南方航空公司波音737飛機及機上的133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帶著對生命的渴望和未來的憧憬,撲向了大地的懷抱。
盡管桂林空難并不是中國航空史上死難最多的事件,但圍繞著它發生的一系列奇異現象,卻讓人們在14年后的今天,甚至更遙遠的將來,不僅一直無法釋懷,而且更加覺得撲朔迷離。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過去,做一次痛苦的回憶之旅,看看那個時刻究竟發生了什么讓人刻骨銘心的事情。
調查否決了多種猜測,迄今卻未能提供一種合理的解釋。桂林空難發生后,各種消息紛至沓來,但是有關部門卻對各種猜測一一予以否定。
猜測之一:飛機因素
據悉,桂林空難的失事飛機是波音737-300型客機,其基本數據如下——
全長:33.40米;
翼展:28.88米;
全高:11.13米;
基本重量:31 502千克;
載量:16 125千克;
燃油容量:20 104升;
發動機型號:CFM-3;
最小轉彎半徑:17.58米;
起飛場地長度:2027米;
著陸場地長度:1603米;
最大航程:4361千米。
該機1991年5月起交付使用,至失事日,共飛行了4100余小時,著陸3000余次。
由于波音飛機均有光纖導航設備等先進儀器,可以不靠飛行操縱而只憑模式安全抵達目的地。因此,就飛機本身而言,似乎不存在失控的原因。有專家認為,失控“可能是有爆炸物把飛機操縱系統破壞了”,“也可能是發動機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
在此,并不否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然而,這種“可能”會造成桂林空難中與眾不同的現象嗎?從技術分析上看,這是不可能的。
猜測之二:飛行員因素
因為飛行員駕駛、判斷有誤,也會造成飛機失控。遺憾的是,在飛行員身上沒有出現可以懷疑的地方。
猜測之三:機場因素
國務院授權的“11·24”空難事故調查組稱:在迄今的整個事故調查中,尚沒有發現桂林機場在通信導航、指揮調度、氣象保障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可以排除桂林機場在這場空難事故中的責任。
猜測之四:劫機因素
海外新聞媒體傳言失事飛機上曾發生過打斗。且不論此“傳言”從何得知,就算發生劫機事件,機組人員也有國際慣例可循。更何況,即便一時頭腦發熱,導致飛機失衡,也不至于失控墜毀,也不可能如此“驚心動魄”,1分鐘時間內下墜1000米。
猜測之五:氣象因素
飛機因為颶風、微暴等惡劣天氣而失事,在中外航空史上,也是不乏先例。所以,有民航專家推測失事飛機可能遇上強烈的雷擊而無法控制。然而,另一個官方消息又稱:當時天氣是好的,而且遇難之前,機組沒有任何天氣異常情況的報告。因此,“雷擊之說”顯然不能成立。
猜測之六:地形因素
有一種觀點認為,桂林機場“地形復雜些”。
還有人聯想到1982年4月26日有一架飛機在此附近失事,楊堤附近的馬嶺公路常有車禍,因此推測后山有“奇異的礦石或磁場”。
且不說一個地區10年發生一兩起飛機失事是否概率很大,也不論車禍即使在大小城鎮也是接二連三,單就常理而論,飛經此地的飛機日日夜夜豈止一架兩架,為何別的飛機不失事,獨獨這兩架飛機要受“磁力”影響而失控墜毀呢?
猜測之七:UFO因素
1992年11月8日,《桂林日報》的《耳聞目睹》專欄報道了10月31日晚桂林出現不明飛行物的新聞。于是,一些UFO研究團體和公眾把桂林空難和UFO聯系起來,甚至聯想到空軍飛行員曾經報告飛臨機場時發生過羅盤失靈等異常情況,所以認為桂林空難可能是外星人的“惡作劇”。
但是,某機構一權威人士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否定了這一沸沸揚揚的傳聞。結論是:桂林空難是不明飛行物破壞的可能性不大。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因為事后一直沒有進一步明確的報道,我們也不得而知。
在一個個猜測被有關部門否定之后,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黑匣子上面。黑匣子由兩部分組成,即飛行記錄器FDR和座艙交談記錄器CVR。
飛行記錄器和座艙交談記錄器都是高17.8厘米,寬12.7厘米,只不過前者長50.8厘米,后者僅33厘米長,重量在9.5千克~13.6千克之間。然而,這次桂林空難的黑匣子雖然在11月25日10時50分找到,但竟然“內外兩層均被撞開”,嚴重破損,送往上海破譯時也沒有查明真相。
于是,疑問出現了:
——如果是普通的飛機失事,為何尸骨無存?
這架飛機上的133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在飛機墜毀僅2小時后就到現場的武警桂林支隊、桂林市和陽朔縣的公安干警、桂林陸軍學院和181中心醫院的搶救人員在仔細、反復地搜尋后發現,現場沒有一具完整的尸體。不要說殘肢斷臂,迄今最完整的遺尸是一只手掌和一塊頭皮,這在飛機失事中是史無前例的。
——如果是普通的飛機失事,為何尾翼不見?
按照一般情況,飛機失事,其尾翼部分大都完好,這就是為什么要把黑匣子裝在尾翼減震架上的重要原因。
然而,桂林空難的波音飛機尾翼不翼而飛,其他大件殘骸也未發現。
——如果是普通的飛機失事,為何黑匣子破損嚴重?
黑匣子通常是了解空難何以發生的關鍵所在,因此對它的要求很苛刻,必須能夠承受高壓、高溫、重擊、強震、防水,甚至核爆炸。但是,桂林空難的黑匣子不僅壞了,而且破損嚴重,由此可見撞擊時或發生爆炸時的威力有多大!
桂林空難的疑惑真的無法解開了嗎?不,因為我們至少掌握了兩條線索。
一條來自UFO。
我們先來看當時的新聞報道——
10月31日晚,陽朔縣楊堤鄉部分群眾看到空中出現了一些奇異的光源。那些發光物是不明飛行物還是其他什么東西,他們至今還未弄明白。當晚他們一行五人看完《新聞聯播》后,到楊堤碼頭散步。19時40分左右,他們看見楊堤中學后一座大山上空有一橘紅色呈掃帚狀的光源在閃爍,估計其圓形部分的半徑為兩三米,其長度10米左右。開始他們以為是飛機,但細看則不像,且沒有聽見飛機的轟鳴聲。約兩三分鐘后,又有兩個相同的光源在閃爍。當時,在碼頭上見到這一景象的還有十多人。
在時間因素上,“10·31UFO”和“11·24”空難沒有直接的聯系。然而,根據UFO的資料顯示,重大事件的發生,往往與在此前后出現的UFO有關。第一,從歷史上看,UFO造成飛機失事的先例觸目驚心。世界各國軍用飛機、民航客機被UFO跟蹤、追逐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任何一個對UFO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報出一系列的數據。第二,當時——7時52分~7時54分,飛行員在干什么?前面說過,飛行員心理、生理俱佳,如果在飛行過程中遇到他熟悉的異常情況,似乎早就該與塔臺聯系了。現在,留下的兩分鐘的“空白”是怎么一回事呢?分析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是,異常情況突如其來,來不及做出反應;第二種可能是,起初并未察覺到有什么危險,一旦危險“真的”來臨,已沒有時間做出補救;第三種可能是,從頭到尾,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有什么意外、危險的存在。無論出現的是哪一種可能性,與UFO有什么關聯呢?讓我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吧!
一條來自黑匣子。
也是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我們可以獲知——
首先,上海的專家在竭力破譯黑匣子時,向公眾說明過“有用,但不完整”的破譯結果;其次,上海的傳媒披露,現場搜索人員還發現四段“很有價值”的數據帶。所以,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桂林空難并非神秘莫測,神奇的黑匣子依然是解開謎底的鑰匙。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不知道“不完整”但“有用”而且“很有價值”的黑匣子到底記錄了什么內容?我們也依然不知道為什么不公布“不完整”但“有用”而且“很有價值”的內容……
一連串的疑問,注定使桂林空難更加撲朔迷離。
也許有一天,那些長眠地下卻并不安寧的桂林空難亡靈會忍不住跳出來問一句:“黑匣子,你究竟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