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心力衰竭即指于適量靜脈回流條件下,因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異常,心排血量缺乏難以維持組織代謝正常需求而引發的以循環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據有關數據調查發現[2],60 歲以上人群心力衰竭發病率>10%,病死率高達50%。近年來,跟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心力衰竭發病率顯著上升,且存在年輕化發展趨勢,目前已成為威脅國民身體健康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3]。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方式治療心力衰竭,其中較為常用的藥物包括正性肌力、利尿劑等,此類藥物在改善心功能、重塑心室方面均可發揮一定作用,并得到臨床的認可[4]。但有關文獻報道[5],常規藥物治療心力衰竭還存在一些局限性與不足。替米沙坦屬于血管緊張素II 受體抗結藥,在高危心血管、高血壓疾病治療方面可發揮顯著效果[6]。培哚普利屬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具有擴張血管之效,通常被臨床上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為驗證在心力衰竭治療中替米沙坦與培哚普利的協同作用效果,現對本院78 例心力衰竭患者展開研討,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 收治的78 例心力衰竭患者,以抓鬮法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39 例。常規組患者男女比為22∶17;年齡46~80 歲,平均年齡(61.89±6.04)歲;病程1~14 年,平均病程(5.74±2.7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0 例,Ⅲ級19 例,Ⅳ級10 例。研究組患者男女比為23∶16;年齡47~80 歲,平均年齡(61.92±6.03)歲;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5.76±3.0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0 例,Ⅲ級18 例,Ⅳ級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滿足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 版內相關標準[7];②臨床檢查、診斷、治療等數據完整;③能積極配合本次研究;④患者與家屬均了解且支持本次研究。
1.2.2 排除標準 ①由先天性心臟病而致心力衰竭;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缺陷者;③合并全身性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者;④基礎疾病控制不佳者;⑤處于病情加重期;⑥研究前2 周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⑦無法耐受研究藥物或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⑧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
1.3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施以基礎治療,包括使用正性肌力藥物、擴血管劑、利尿劑等,囑咐患者保持良好休息,控制其水分與鈉鹽的攝取量。常規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213)治療,以口服方式用藥,80 mg/d,頓服。研究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培哚普利[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382]治療,以口服方式用藥,4 mg/d,頓服。兩組均連續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后通過彩色超聲心電圖測定患者的CO、LVEF、LVESD、LVEDD,以評估患者心功能。②觀察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療效判定標準[8]:優:治療后,患者氣短、心悸等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心率恢復至正常,心功能改善 >2 級;良:治療后,臨床癥狀減輕,心率有所好轉,心功能改善1 級;差:均未達到以上2 項標準。優良率=優率+良率。③觀察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通過隨訪,統計兩組用藥期間所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瀉、頭暈或頭痛、惡心嘔吐等,以評估兩組用藥安全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CO、LVEF、LVESD、LVED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O、LVEF 水平均明顯高于常規組,LVESD、LVEDD 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注:與常規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常規組治療優13 例(33.33%),良16 例(41.03%),差10 例(25.64%),優良率為74.36%(29/39);研究組治療優17 例(43.59%),良20 例 (51.28%),差2 例(5.13%),優良率為94.87%(37/39);研究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03,P=0.012<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常規組出現腹瀉2 例(5.13%),頭暈或頭痛2 例(5.13%),惡心嘔吐3 例(7.69%),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95%(7/39);研究組出現腹瀉1 例(2.56%),頭暈或頭痛2 例(5.13%),惡心嘔吐2 例(5.13%),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82%(5/39);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94,P=0.530>0.05)。
心力衰竭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及致死率較高。該病具體表現為水腫、乏力、呼吸困難等,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累及循環系統功能損傷,影響肝腎、呼吸功能,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9]。據有關文獻報道[10],心力衰竭的5 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當,可見心力衰竭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危害極為嚴重。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心力衰竭治療工作的重視,不斷優化臨床治療方案,以改善該類患者預后。
既往臨床上主要采用擴血管、強心、利尿等常規藥物治療心力衰竭,經實踐證實,以上藥物盡管能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但難以有效降低該病死亡率,而且一旦病情加重,該類藥物并不能滿足臨床治療需求。孫飛龍等[11]研究中表示,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常規擴血管、強心等藥物雖可發揮一定作用,但在降低并發癥方面難以獲取理想效果。于雪[12]認為,擴血管、強心等常規藥物是治療心力衰竭必不可缺的基本治療藥物,但還應配以血管緊張素抑制劑,以強化臨床治療 效果。
替米沙坦是一種具有特異性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抗結劑,主要用于高血壓治療中。藥學實驗提示,該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適應證較為廣泛。在心力衰竭治療中,替米沙坦能通過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抑制,來阻止血管緊張素Ⅱ的合成,促進頸動脈擴張,降低肺動脈壓力和血管阻力,為心臟負荷、心室收縮與舒張末期內壓恢復提供良好環境,防控心室重構期間心肌肥厚的出現,提升LVEF 及CO 水平,從而實現心功能改善的最終目的。培哚普利屬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抑制藥,適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治療中。該藥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機理:通過對神經激素異常激活的抑制,促使心室重構逆轉,從而增加LVEF水平,降低心肌耗氧量,最終促使心功能的改善。此外,培哚普利還可減輕血管阻力,促進心臟血流的改善。因心力衰竭病因較為復雜,單獨用藥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故而,本研究對以上兩種藥物進行聯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CO、LVEF、LVESD、LVED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O、LVEF 水平均明顯高于常規組,LVESD、LVEDD 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優良率94.87%(37/39)高于常規組的74.36%(29/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03,P=0.012<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94,P=0.530>0.05)。這提示培哚普利與替米沙坦聯合療法能促使患者心功能的改善,能提升心力衰竭臨床治療工作質量,安全性值得信賴。
綜上所述,培哚普利聯合替米沙坦療法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較為突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