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AECOPD 患者的明確病因仍處于研究探索階段,相關研究發現環境因素(空氣污染、營養不足等)與個體易患因素(遺傳基因、氣道反應性增高等)是導致AECOPD 發病風險升高的兩大重要原因,在AECOPD風險管理中,上述因素可為提前預防相關疾病提供一定參考方向,進而降低其發病風險[1]。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均屬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范疇,其早期臨床表現特征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AECOPD 患者還會出現痰量增多、喘促氣短、胸悶喘促或疲乏消瘦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殘疾或死亡,因此針對患者不同發病情況及時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現行AECOPD 治療方案應從控制感染、改善血氧飽和度、擴張支氣管、抗炎與相關免疫抑制等方面綜合考慮[2,3]。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特布他林聯合丙酸氟替卡松對AECOPD 患者的具體恢復影響,以期進一步改善患者發病癥狀,提高其生理健康水平,現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在本院接受診療的106 例AECOPD 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 年修訂版)》[4]相關診斷標準確診AECOPD;②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全程知情;③臨床資料詳細完整。排除標準:①確診呼吸系統衰竭;②嚴重造血系統疾病或靶器官功能障礙;③確診嚴重惡性腫瘤疾病或全身性感染;④確診神經類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⑤治療藥物不耐受或過敏。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3 例;年齡42~76 歲,平均年齡(57.14±10.28)歲;病程3~ 10 年,平均病程(5.21±1.79)年;原發病類型:19 例慢性肺氣腫、20 例慢性支氣管炎、14 例支氣管哮喘。觀察組中男29 例,女24 例;年齡43~77 歲,平均年齡(57.93±10.19)歲;病程3~10 年,平均病程(5.03± 1.68)年;原發病類型:17 例慢性肺氣腫、19 例慢性支氣管炎、17 例支氣管哮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進行抗感染、吸氧、改善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基于上述常規治療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具體藥物: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氣霧劑(GlaxoSmithKline Australi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30190),方法:口腔吸入,500 μg/次,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特布他林治療,具體藥物: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用溶液(AstraZeneca AB,注冊證號H20140108),方法:霧化器霧化吸入,2 ml/次,3 次/d。兩組均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咳嗽咯痰、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等)基本消失,血氣分析指標與肺功能指標等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咳嗽咯痰、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等)明顯好轉,血氣分析指標與肺功能指標等明顯恢復;無效:病情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 FEV1、FVC、FEV1/FVC。③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包括PaCO2和PaO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n(%)]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O2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PaCO2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對比(,kPa)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對比(,kPa)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AECOPD 的主要發病特征為呼吸道出現持續性氣流阻塞,此發病特征與機體內相關炎癥反應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另外肺部疾病、致病菌感染、刺激性物質等會進一步誘發疾病病情加重,患者因呼吸衰竭而導致血氧供應不足,可能造成呼吸道永久性損傷、大腦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生命安全風險,因此需及時根據患者病變嚴重程度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4-6]。
卞慶平等[7]的研究表明,特布他林與相關糖皮質激素藥物可有效提高AECOPD 患者的恢復效率,保障血氧供應、止咳平喘等,為驗證特布他林聯合糖皮質激素在AECOPD 治療中的療效,本研究探討特布他林聯合丙酸氟替卡松在AECOPD 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在基礎治療一致條件下,聯合特布他林與丙酸氟替卡松治療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優于單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療的患者,表明特布他林聯合丙酸氟替卡松可有效緩解AECOPD 患者咳嗽咯痰、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提高療效。
在AECOPD 診治中,需對患者肺功能進行全程監測,肺功能檢查可對患者呼吸道通暢程度、肺容量、呼吸道病變、呼吸障礙原因、病變部位、病情嚴重程度、治療療效等進行詳細分析,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具體發病情況,精準給藥,還可根據患者恢復進程調整治療方案,保障治療效率。本研究發現,治療后兩組FEV1/FVC、FEV1、FVC、PaO2和PaCO2水平均明顯改善,說明兩種治療方案都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氣分析指標,這與丙酸氟替卡松在肺部發揮的強效抗炎作用有關,其結合糖皮質激素受體的活性較高,進而減少糖皮質激素受體刺激機體內部其他組織,緩解氣道高反應,消除哮喘癥狀(呼吸困難、喘促、咳嗽、胸悶等),改善肺功能,保障肺部內環境穩定[8];而觀察組各項肺通氣功能指標和血氣分析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在丙酸氟替卡松基礎上聯合特布他林,可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舒張患者病變支氣管,改善呼吸作用,提高相關肺功能指標活性,究其原因在于特布他林對氣道β2受體(分布于支氣管平滑肌)敏感性較高,發揮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作用,進而改善呼吸道通暢性,同時抑制內源性致痙攣因子分泌,降低水腫發生率,提高支氣管粘膜纖毛上皮細胞的廓清功能,促進肺功能恢復、血氣分析指標改善。
綜上所述,在AECOPD 患者治療過程中,聯合特布他林與丙酸氟替卡松治療可有效提高總有效率,改善肺功能和血氣分析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