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聰
2 型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類型,該病的發病率較高,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2 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當患者長時間處于高血糖水平時,會出現許多癥狀,例如眼底病變、視力下降甚至是腦梗死等,控制血糖平衡非常關鍵[1]。臨床治療2 型糖尿病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藥或注射長效胰島素的方法,為探究長效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2 型糖尿病的效果,本院于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展開如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 收治的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或意識障礙;哺乳或妊娠期婦女;藥物過敏。將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5 例。A 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5~49 歲,平均年齡(37.36±4.12)歲;病程0.6~13.0 年,平均病程(4.47±2.85)年。B 組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4~51 歲,平均年齡(37.42±4.56)歲;病程0.7~12.0 年,平均病程(4.48±2.5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 比性。
1.2 方法 A 組使用長效胰島素治療,在每晚臨睡前為患者注射長效胰島素,選擇在腹部穿刺,初始注射劑量控制在8~10 U 之間,之后按照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適當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
B 組采用長效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長效胰島素的使用和A 組相同,同時口服二甲雙胍(北京利齡恒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560),3 次/d,250 mg/次,在用藥的同時為患者采取運動干預和飲食干預,直到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2]。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治療效果、低血糖發生情況。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空腹血糖水平<6.4 mmol/L,且餐后2 h 血糖水平 <7.8 mmol/L;有效:空腹血糖水平為6.4~7.8 mmol/L,且餐后2 h 血糖為7.8~11.0 mmol/L;無效:血糖水平和臨床癥狀無改善[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 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B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高于A 組的84.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比較 A 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為11.11%(5/45),B 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為4.44%(2/4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B 組患者明顯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A 組治療后比較,bP<0.05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誘發2 型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血脂異常、高血壓之外,一些環境因素也會導致2 型糖尿病的發生,如肥胖和高熱量飲食等[4]。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習慣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每天活動量不足引起肥胖,而肥胖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5]。一般來說,2 型糖尿病高發于年齡>35 歲的群體中,機體中的胰島素水平偏低,導致血糖濃度升高。臨床主要通過注射長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進行治療[6]。據資料顯示,我國的糖尿病患者將近1.14 億,位居世界的首位,而且有90%以上的患者為2 型糖尿病[7]。
長效胰島素降糖效果良好,而且藥效作用時間比較長,在患者每晚臨睡之前注射長效胰島素可以滿足患者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降糖效果理想。在為患者注射胰島素時,應留意避免穿刺同一個部位,避免發生脂肪肥大的情況[8]。胰島素分為很多種,血糖控制的效果各不相同,如果頻繁使用,很難保證24 h 內患者的血糖處于標準水平,由于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存在,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糖或體重增加的問題,由于治療的周期較長,一些患者的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的效果[9]。為保證2 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最好可以把長效胰島素治療和口服降糖藥結合使用。
本次研究中選用的二甲雙胍藥物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降糖藥,該藥物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10]。如果只應用降糖藥物治療,血糖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患者機體中血糖水平偏高,會加劇氧化應激反應,令活性氧產物和糖基化產物增多,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的損傷,有可能導致并發癥的出現[11]。采用二甲雙胍+長效胰島素的治療方式,可以發揮出良好的協同效果,減少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應用效果較為理 想[12]。
糖化血紅蛋白是評估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重要指標之一,若患者病情控制的情況不理想,機體中會生成較多的糖化血紅蛋白,這是由于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的產物,當機體的葡萄糖濃度高時,糖化血紅蛋白的數量也會明顯增多[13]。有學者指出,采用長效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的治療的方式,能夠降低患者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應用的安全性較好[14]。在本次研究中:B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高于A 組的84.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為11.11%,B 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為4.4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B 組患者空腹血糖(6.44± 0.52)mmol/L、餐后2 h 血糖(10.26±1.37)mmol/L、糖化血紅蛋白(5.46±1.16)%明顯低于A 組的(8.22± 0.68)mmol/L、(12.33±1.49)mmol/L、(8.98±2.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長效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采用長效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2 型糖尿病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血糖水平,且不增加低血糖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