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濱
玫瑰痤瘡(Rose acne)也稱酒渣鼻,是一種主要發生于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于30~50 歲的青壯年女性;患者臨床表現為面中部為主的一過性及持久性紅斑、毛細血管擴張、丘疹、膿皰。由于皮脂腺過度增生,一些病程較長的患者還可出現橙紅色的斑塊甚至鼻贅[1]。本文為分析外用超分子水楊酸治療玫瑰痤瘡的療效及并發癥影響,特就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以來收治的 52 例玫瑰痤瘡患者為研究對象,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 收治的52 例玫瑰痤瘡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0 例,年齡31~ 55 歲,平均年齡(42.82±4.87)歲;觀察組男17 例,女9 例,年齡30~54 歲,平均年齡(42.72±4.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016)》[2]的診斷指南。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②對藥物成分過敏;③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所有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多西環素片(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266,規格:0.1 g×100 片) 口服治療,100 mg/次,每12 小時口服1 次,觀察組采用多西環素片聯合外用超分子水楊酸[博任達生化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治療,具體用法:2%水楊酸面膜用于睡前清潔面部后,均勻涂抹面部,輕輕按摩 3 min,根據耐受情況保持15~30 min 后清水洗去。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丘疹、膿皰數量及臨床相關評分(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患者自評),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療效指數100%;顯效:療效指數75%~99%;好轉:療效指數50%~74%;無效:療效指數<50%(包括皮損無改善或皮損加重),療效指數=治療前后積分差值/治療前皮損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 總例數×100%。患者自評:患者在治療前、后對皮損進行自評,皮損消退0~25%為0分,消退26%~50%為1分,消退51%~75%為2 分,消退75%~100%為3 分[3,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46%(23/26),高于對照組的61.54%(16/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丘疹、膿皰數量及臨床相關評分比較 觀察組丘疹、膿皰數量(2.6±0.7)個少于對照組的(4.7± 2.1)個;紅斑評分(2.3±0.9)分低于對照組的(4.5± 1.6)分;毛細血管擴張評分(2.8±0.6)分低于對照組的(4.7±2.2)分;患者自評(1.8±0.5)分低于對照組的(5.2±2.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丘疹、膿皰數量及臨床相關評分比較()

表2 兩組丘疹、膿皰數量及臨床相關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出現2 例輕微瘙癢和刺激、5 例皮膚局部潮紅,均可耐受,沖洗后數分鐘內緩解。對照組出現患者出現2 例一過性頭暈,3 例胃腸道反應,均可耐受,自行緩解。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92(7/26),與對照組的19.2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玫瑰痤瘡是一種發生在面中部的一種紅斑、丘疹、膿皰型的皮膚病,以病變皮膚發生紅斑,毛細血管擴張為主要表現,是慢性炎癥性的皮膚病,發病率約為10%,初期癥狀為以鼻子為中心的面部會產生紅斑,在患者食用辛辣、油煎等熱量較高的食物時或者精神緊張后,紅斑就會表現的非常明顯[5]。目前認為該病與神經血管功能異常,皮膚屏障功能收損,微生物外界刺激,皮膚天然免疫功能異常等有關,治療上常系統應用抗生素,但存在耐藥及相關副作用風險,而通過使用外用藥配合面部護理,清粉刺、膿頭,暢通清潔皮膚腺導管,涂抹抗菌藥等以減少脂栓瘀阻,可有效控制炎癥,減少玫瑰痤瘡印及后遺疤痕的形成[2]。其他治療包括手術治療酒糟鼻,激光切割,風險較大且容易留下疤 痕[6]。中醫中藥外治法(如螨速康),清熱解毒、除風散結、祛腐生肌,針對紅血絲、膿皰效果顯著。
本文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46%(23/26),高于對照組的61.54%(16/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丘疹、膿皰數量少于對照組;紅斑評分低于對照組;毛細血管擴張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自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92(7/26),與對照組的19.2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外用2%超分子水楊酸的觀察組更能有效緩解玫瑰痤瘡患者丘疹,膿皰,紅斑及毛細血管擴張等癥狀。
相關實驗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外用超分子水楊酸能改善玫瑰痤瘡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為不能耐受口服藥物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療選擇;突出表現在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經皮水分流失量(TEWL)、油脂、表皮含水量、皮膚紋理、紅斑量有顯著改善[7]。外用2%水楊酸聯合30%水楊酸化學剝脫術具有良好耐受性,可改善丘疹膿皰型玫瑰痤瘡患者皮膚炎癥反應,緩解皮膚干燥癥狀,臨床上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突出表現在水楊酸側紅斑E 值、水楊酸側紅斑程度評分、7 周時評分下降程度、水楊酸側皮膚角質層上對比明顯[8]。2%水楊酸凝膠組在2、4、6 周時的有效率分別為5%、30%、60%,無明顯不良反應[9]。水楊酸組70.37%(38/54)優于窄譜光(DPL)組65.38%(34/52);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超分子水楊酸聯合窄譜強脈沖光治療玫瑰痤瘡的療效優于單獨使用超分子水楊酸及單獨使用窄譜強脈沖光治療,且安全性良好[10]。
水楊酸其作用機制表現為抗炎特性,使得其治療玫瑰痤瘡等敏感肌膚問題水楊酸具有親脂特性:具有粉刺的溶解作用,更容易深入毛孔深處,清除毛孔垃圾廣譜的殺菌作用:不僅殺滅細菌、還殺滅真菌,低濃度下還可形成皮膚的弱酸環境雙向調節角質;外用水楊酸具有暢通毛孔,清理毛孔積聚盛皮脂與角質,減低毛囊阻塞發炎,外用水楊酸可抑制戶外紫外線(UVB)誘導產生的炎癥反應。另外,外用低濃度水楊酸可以幫助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增加皮膚水合程度。由于水楊酸偏酸性,外用后可以降低角質層pH 值,從而抑制激肽釋放酶(KLK)的活性。以上特性均提示外用水楊酸對玫瑰痤瘡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玫瑰痤瘡患者應用外用超分子水楊酸治療效果確切,突出表現在提升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上,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