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珊 董丹
結腸癌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中的一種,占據常見惡性腫瘤疾病的前三位。近年來,我國結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占全球結腸癌發病率的第4 位[1]。結腸癌臨床癥狀不顯著,通常發現時已為晚期,治療難度大,治愈率低,難以根治。結腸癌肝轉移主要通過淋巴轉移,血行轉移以及種植性轉移等方式進行。目前,化療是控制病情、延長患者生命的有效方式[2]。但是隨著醫藥行業的迅速發展,市面上的化療配合藥物不斷增加,選擇有效的化療藥物優化化療效果是關鍵。而臨床研究顯示,經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可有效治療結腸癌肝轉移,臨床效果明顯。因此,本文對經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結腸癌肝轉移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112 例結腸癌伴有肝轉移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6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結腸癌伴有肝轉移臨床診斷標準;②無藥物過敏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免疫缺陷疾病,癌癥,肝炎或肝硬化,排除中途退出者。對照組男24 例,女32 例,年齡27~56 歲,平均年齡(38.15±6.29)歲。觀察組男21 例,女35 例,年齡26~69 歲,平均年齡(45.64±7.7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經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四川美大康佳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41,規格:100 ml∶0.1 g∶5.1 g 注射劑)治療,在單獨或聯合用藥時,將奧沙利鉑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 中(以便達到0.2 mg/ml 以上的濃度),行肝動脈灌注,沒有主要毒性出現時每間隔3 周(21 d)給藥1 次。聯合使用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規格:10 ml×5 支),按體表面積每天靜脈滴注300~500 mg/m2,連用3~5 d,時間不得超過6~8 h。連續給藥維持24 h。3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卡培他濱(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024,規格:0.5 g× 12 片)治療。在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的基礎上,餐后30 min 內用水吞服1250 mg/m2,早晚各1 次,2 次/d,治療2 周后停藥1 周。3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照《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癥狀全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無新病灶產生;有效:部分癥狀有所改善,腫瘤縮小面積≥50%,無新病灶產生;無效:病情穩定,無變化;惡化:病灶開始擴大,有新病灶產生,腫瘤持續擴大??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記錄患者治療后產生血小板減少、掉發、胃腸道反應、手足綜合癥等不良反應發生例數,評估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6%高于對照組的80.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7%低于對照組的26.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結腸癌具有發病率高、無典型癥狀、致病機制復雜的特點,早期難以有效診斷[3]。資料顯示,大部分結腸癌患者癥狀表現時已為晚期,治療效果差,生存率低,復發率高,疾病轉移率高[4]。尤其對于結腸癌伴有肝轉移患者來說,在原有結腸癌疾病的基礎上,伴隨肝轉移癥狀,治療過程更為復雜[5]。目前,臨床上常使用靜脈滴注聯合化療手段治療結腸癌肝轉移疾病,但這種方法副作用明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脫發、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6,7]。因此,本文研究經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結腸癌肝轉移疾病,就是為了降低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總有效率。
奧沙利鉑為新的鉑類抗瘤藥物的一種,亦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奧沙利鉑具有細胞毒作用。奧沙利鉑為單一對映結構體——順式-草酸(反式-1-1-1,2-DACH)鉑。資料顯示,奧沙利鉑在多種腫瘤模型系統,包括在人結直腸癌模型中,都表現出廣譜的體外細胞毒性及體內抗腫瘤活性作用。同時,體內外試驗亦證實奧沙利鉑對存在順鉑耐藥的腫瘤也有明顯療效。有研究指出,奧沙利鉑與氟尿嘧啶聯合應用時,可發揮協同細胞毒作用。臨床對于奧沙利鉑的作用機制,雖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奧沙利鉑可過產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進而形成鏈內和鏈間交聯,抑制DNA 合成,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和抗腫瘤活性。與其他抗腫瘤藥物相比,奧沙利鉑具有抗瘤譜廣、水溶性高、毒性低,副作用小的特點,使用后,可在短時間 (15 s)內與DNA 結合完成,還可激活信號傳導通路,致使腫瘤細胞凋亡。與鉑類抗腫瘤藥物相比,奧沙利鉑對DNA 的損傷能力更強,損傷速度更快,且與DNA 結合牢固,抗腫瘤效果好。但臨床用藥發現,奧沙利鉑劑量增加時,可引起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感覺神經異常、肢體活動異常等機體毒性反應,且遇強冷刺激時癥狀愈發嚴重。因此,臨床考慮對腫瘤患者應用聯合靜脈化療。
卡培他濱為口服治療藥,是新興的一種抗瘤藥物??ㄅ嗨麨I可以在體內轉變成氟尿嘧啶的抗代謝氟嘧啶脫氧核苷氨基甲酸酯類藥物,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和干擾RNA 和蛋白質合成。適用于紫杉醇和包括有蒽環類抗生素化療方案治療無效的晚期原發性或轉移性乳腺癌的進一步治療。主要用于晚期原發性或轉移性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和胃癌的治療。卡培他濱與奧沙利鉑聯合使用,可顯著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治療總有效率,促進患者生存質量全面改善,且安全性高,患者吸收率高,在臨床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6%高于對照組的80.4%,不良反應發生率10.7%低于對照組的26.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使用奧沙利鉑與卡培他濱,可緩解患者疾病特征表現,減輕患者痛苦,顯著提升治療有效率。同時,還能避免患者發生惡心、嘔吐、掉發、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有效規避常規治療手段的弊端,優化治療效果,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經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后,患者結腸癌伴有肝轉移癥狀顯著緩解甚至消失,可有效避免病情惡化,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高,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