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保群 鞏杰



縱觀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歷程,表現中國西部地區人文故事的電影題材屢見不鮮,但這些帶著西部元素的早期中國電影并沒有形成一種類型電影的氣候。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評論家鐘惦棐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國“西部片”這個概念,并對其做出了自己的構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西部片”的大量制作與發行,逐漸形成了以西安電影制片廠為主要依托、以鐘惦棐的中國“西部片”概念為理論指導、以導演吳天明為開拓者的中國西部電影鮮明的影像風格和特色表達,引起了海內外觀眾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屢獲國際電影節大獎(見表1)。
中國西部電影往往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中國西部地區人民的辛苦耕作、游牧生活或各類相關實踐活動,展現西部特有的草原、高原、戈壁、荒漠之景,在世界影壇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在國際傳播視域下研究中國西部電影的海外接受情況,對于深入探討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問題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此之中,《圖雅的婚事》作為中國西部電影的典型,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影片不僅摘得2007年第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且獲得了不俗的海外受眾評分、口碑評價及海外票房成績等,其成功經驗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一、普世性的電影主題,符合國際視野的審美期待
《圖雅的婚事》由王全安執導,余男、巴特爾、森格等主演。除余男之外,其他主演演員均為當地牧民,甚至影片中的人物名字就是這些演員的真實姓名。影片于2007年3月22日在中國上映,主線圍繞蒙古族婦女圖雅的生活展開。圖雅的丈夫巴特爾因為打井導致雙腿殘疾,圖雅一人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卻導致腰部嚴重受損。迫于生計,圖雅與巴特爾離婚,但并沒有因此離開殘疾的丈夫,反而帶著前夫、孩子去相親。許多草原漢子都希望娶到圖雅,但她嫁人的必要條件就是新丈夫必須贍養前夫巴特爾。這部影片反映了內蒙古地區貧困、缺水、生存條件惡劣的狀況,以及圖雅忠于丈夫忠于婚姻、不向命運低頭的不屈精神。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了“審美期待視野”[1]這一概念,認為受眾在接受文化產品之前,對于一部作品是具有期待視野的,這與受眾對相似類型作品的熟識度和現實生活的實踐經歷有關。中國西部電影要想一步步走向世界、在海外傳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考慮滿足國際受眾的期待視野,參照全人類共同的情感表達和心理認同,挖掘世界各地共通的情感母題,如親情、友情、愛情、恩情、家庭、友誼等。這些元素在《圖雅的婚事》中均有體現,影片中內蒙古草原的沙漠化以及現代社會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都在用鏡頭語言探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微妙平衡。同時,圖雅與丈夫巴特爾的親情羈絆,與鄰居森格互相幫助的恩情紐帶也是能夠跨越時空、跨越文化直擊心靈的內容與主題,符合國際視野的審美期待,容易引起海外觀眾的共鳴。共鳴的產生固然與該影片獲得第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最高獎項榮譽有一定的關聯,同時也與歐洲擁有類似的游牧傳統,以及同樣對于女性視角的關注和重視息息相關。影片中加入的蒙古族歌舞樂曲,以及當地結婚的民俗音樂,與劇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突顯了影片所具有的普世性主題,符合海外觀眾的審美期待,客觀促進了其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
二、國際化的商業發行,助推影片票房攀升
基于IMDB票房榜上的中國西部電影票房及評分情況統計,《圖雅的婚事》位列中國西部電影海外票房第一,它與許多中國其他西部電影相比,優勢明顯。大部分中國西部電影無法進入正式的海外發行渠道,雖好評不斷卻并未擁有票房記錄。前文列出的十部國際獲獎的中國西部電影,其海外票房均難以超越《圖雅的婚事》,甚至其中五部電影沒有海外票房記錄。《圖雅的婚事》全球總票房為2,476,766美元,全美票房為88,148美元,占比3.6%;亞洲票房為211,887美元,占比8.6%;歐洲票房為2,176,740美元,占比87.8%,在全球票房里占比最高(見圖1)。
從中國西部電影《圖雅的婚事》的成功傳播案例來看,要想在海外票房上獲得較高的商業利益,首先要占據優秀的海外發行資源,順利進入影片國際發行渠道,然后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同時也要保證影片質量,在國際影展和國際電影節中亮相才能夠吸引更多的海外觀眾。《圖雅的婚事》在國際化商業發行上沒有貪多求全,而是將投放市場主要瞄準歐洲地區,這一決策使該影片能夠在一眾中國西部電影中取得票房上的勝利,也啟示我們在以后的中國西部電影發行階段,要考慮到影片內核與受眾所處的文化圈層的契合程度,再認真考慮重點應該投放的市場。中國電影產業作為一個文化產業,要想茁壯發展就離不開健康精準的海外發行模式的支持和配合。縱觀全球電影產業,世界上各大電影公司如美國華納影業、迪士尼電影公司、環球影業公司,都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尖端的電影制作水平、全產業鏈的商業推廣能力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IP,并在世界各地保持著絕對的主導優勢和話語統治權。中國西部電影要走向世界,推廣到海外,也要打造好屬于中國西部電影的IP。但在那之前,我們應該學習借鑒西方實力雄厚的電影公司的發展之路,參考他們的先進理念與商業傳播法則,不斷融入世界影視競爭新格局。新世紀以來,包括中國西部電影在內的中國影業逐漸瞄準國際電影市場,努力做到全球化的電影運作,與海外制作發行公司進行交流與合作,邀請國際化的創作人員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影星加盟。這種嘗試可以促使中國電影一步步走向國際化的軌道,也使中國西部電影在更大的舞臺上被世界看見進而認知和接受。
三、跨文化的影片敘事策略,減少“文化折扣”②
觀眾的電影審美心理與他所在的地域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接近程度有關。中國西部電影要想進一步獲得跨文化傳播的成功,減少“文化折扣”,必要條件是要獲得觀眾的認同,創作者必須考慮觀眾可接受范圍之內的敘事手法,盡量找尋他們所熟悉的表達手段。基于對海外觀眾調研發現,《圖雅的婚事》的鏡頭敘事是成功的,故事講述是能夠為海外觀眾所理解和接受的。大部分評論對《圖雅的婚事》持肯定態度并認為這部影片值得獲得第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該影片在IMDB、Rotten tomato、Metacritic等影評網站上,評論中出現最多的是“半紀錄片”“女性主義”“蒙古族”“異國情調”“風景壯闊”等關鍵詞,并有評論指出“因為主角是少數民族婦女以及半紀錄片式的風格吸引了國外受眾的注意”③(見圖2)。
《圖雅的婚事》能夠得到大部分海外觀眾的認可和肯定,與其跨文化敘事的成功策略息息相關。從敘事手法上來看,首先是半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吸引和打動了觀眾。評論認為:“這部電影作為半紀錄片,通過紀實性的拍攝手法和略帶戲劇化的敘事手段,讓觀眾了解到內蒙古和中國西部落后地區艱苦生活的客觀現實,這種現實主義題材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吸引力。”①同時在海外觀眾看來:“這是一部將女性作為主要敘述對象的電影,沒有特技搏斗,沒有血腥殺戮,有的只是一個蒙古族女人想要帶著家人生存下去的平凡故事,影片暗含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圖雅對殘疾丈夫和孩子們持久的愛構成了影片主題,這種有關家庭與家人的題材電影最令人動容。”②
其次是加以景觀意象作為敘事故事時的輔助,“遼闊的戈壁草原景象是電影中另一個‘演員,盡管有灌木叢的草原和高聳的山脈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來說是嚴酷的,但呈現在銀幕上,則令人嘆為觀止,成為整部影片的調味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③德國傳統媒體評論此片時,“詩意的”“動人的”是出現最多的高頻辭藻——“影片詩意般的畫面和掌握得恰到好處的悲喜劇因素交相輝映,襯托出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女性頑強的意志;與此同時,高超卓越的攝影技術為展現影片風情大為增色,著實動人。”[2]
最后是女性角色的深入刻畫引起了觀眾共鳴。中西方學者對于中國西部電影的研究有顯著不同,西方學者更加注重中國西部電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如學者李樺(Hua Li)的研究重點就放在了《圖雅的婚事》中性別角色的置換,“因為圖雅的丈夫巴特爾打井受傷,圖雅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勞力工作也落在了她的身上。這種對女性角色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探討,反而是美國西部電影所缺失的。對于美國西部電影來說,女性角色只不過是男性牛仔形象的一個襯托,但是在中國西部電影中卻成為影片中的靈魂人物以及故事所圍繞的核心。”④另有海外影評寫道:“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自己,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對比一下內蒙古地區和美國的生活狀況,內蒙古的女人們需要做很多我以前從未嘗試過的工作。她們極度缺乏水資源,交通也很差。圖雅的婚姻顯示了她們的生活態度,在這部電影里,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母親、妻子和一個熱情的人。”⑤正是因為影片這種敘事手法的層層疊用才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產生共情,使海外觀眾感受到影片鏡頭敘事想要抒發的情感。
當然,有觀眾提到了這部影片中的敘事手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即使是飲酒習慣都被詳細地處理,他們為什么不讓演員說蒙古族母語呢?”⑥還有評論批評道:“這部電影似乎把對圖雅的追求當作一個借口,來展示這個地區美麗的風景、傳統文化(尤其是圖雅再婚的婚宴場景),以及典型的蒙古族服裝、儀式和音樂。它確實漂亮有趣,但更像是一部旅游指南紀錄片,而不像是一部現代中國電影藝術作品。”⑦許多人所詬病的“節奏慢”“莊重”和“戲劇化”,也從一個側面為中國電影的敘事表達提供了值得反思的面向。
在一些海外觀眾看來,包括《圖雅的婚事》在內的一些中國西部電影、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由于與受眾所處的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太過刻意地將當地的人文風情和民俗情況展現在電影中,從而割裂了電影劇情也極大干擾了海外觀眾的觀影體驗。因此,在以后的中國西部電影的敘事過程中,要將文化傳播的相關內容融入劇情之中,作為劇情的輔助和調味料,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風景宣傳。同時,考慮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相互轉換和一定的解釋,如此才能夠將中國西部電影的核心思想準確而充分地傳播,從而盡可能減少“文化貼現”現象的發生。
結語
《圖雅的婚事》作為中國西部電影的代表,在國際獲獎、海外票房與評分及口碑評價等方面所呈現出的海外接受特征極具研究價值和啟示意義。影片劇情跌宕起伏,以紀錄片的敘事手法,不僅做到了畫面、音樂、人文景觀等微觀層面上的把控,同時還深入探討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女性角色的成長等海外學界感興趣的問題,使影片的海外影響力持續至今。影片在海外傳播中的成功經驗,如普適性主題的選取、跨文化的敘事策略和國際化的發行手段等,都具有可延續和仿效性,值得參考借鑒。
不可否認,許多中國影片和文化產品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陷入了自我他者化的文化誤區。單純為了追求票房利益,實現市場最大化價值,取悅海外觀眾,對于中國文化與社會現實的表達過度夸大,以呈現“奇觀化”的效果博得關注。這樣的做法長期下來非常不利于中國影業的發展和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因此,中國西部電影在走向世界舞臺時不需要再去迎合這種“奇觀化”的想象臆造表達,而是要努力用融通中外的鏡頭語言和敘事方式,講述真正屬于中華文化和中國現實的本土故事。
張藝謀的《一秒鐘》將視線重新拉回了中國西部,回到了那個物資質匱乏但精神文化卻無比閃耀的年代。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與電影的不解之緣和深深羈絆,真實再現了西部沙漠風沙漫天的生態場景,同時嘗試以國際化的發行模式對影片進行海外推廣宣發。《一秒鐘》再度燃起了國際影界對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西部電影的關注和熱情,為新生代西部電影制作與發行的國際化推廣做出了良好示范。
參考文獻:
[1]漢斯·羅伯特·姚斯.審美經驗和美學解釋學[M].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2]張陶,梁文.柏林送給中國新年最好的禮物——德國媒體看《圖雅的婚事》捧得金熊獎[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0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