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開


“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等待梧桐落葉時,主人送我入冷宮。”這則謎語詠的正是扇子。扇子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與扇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在我國文化的百花園里,扇子散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扇子起初并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用來彰顯身份與地位的。古代皇帝、后妃及達官貴人出行時,多以成雙的儀仗扇來表示高貴的社會地位。身份大小、官位高低,看扇即見分曉。古代文人墨客無論走到哪里,都喜歡手握一把扇子,顯示自己高雅、有品位。
因“扇”與“善”諧音,故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上自貴族官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歡在房間里掛一幅大的扇面畫,或開一面扇形窗,祈禱善心、善行永駐,吉祥安康。
扇子還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諸葛亮手執鵝毛扇,運籌帷幄,扇子輕輕一搖,計上心來。周瑜在赤壁大戰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紀曉嵐搖扇吟詩作對,口吐蓮花。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故事情節也與扇子有關,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等;還有不少作品就是以扇子命名的,如《桃花扇》《買花扇》《檀香扇》等。
在古代戲劇中,扇子是一種常見的道具。閨中少女以扇遮面,表示嬌羞之態;小姐與情人約會,常以團扇半遮秋波,含情脈脈,風情萬種;英雄豪杰泰然揮扇,更添風流瀟灑;小丑持扇登場,滑稽可笑。
小小的扇子,在詩人筆下寄寓了豐富的情感。東晉桃葉的《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借扇子抒發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唐代李嶠的《扇》:“翟羽舊傳名,蒲葵價不輕。花芳不滿面,羅薄詎障聲。御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同心如可贈,持表合歡情。”一把小扇竟是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寄托了少男少女對愛情的美好追求。唐寅的《秋風紈扇圖》:“秋扇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垂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表達了憤世嫉俗的心情,鞭撻了當時世態炎涼的作繭之人。元末小說家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里白勝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揭露了封建社會苦樂不均、貧富懸殊的尖銳矛盾,道出了農夫不堪痛苦的心聲,寄寓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用秋扇比喻棄婦。漢代宮廷女詩人班婕妤失寵于漢武帝時,寫下了《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人以扇作喻,道出了宮廷婦女悲慘的命運,怨情綿綿,感人至深。唐代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詩人將團扇與失寵的宮女聯系在一起,委婉含蓄地表現了宮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