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臺《指導意見》的背景意義何在,在國土綠化工作中如何充分體現科學性,“十四五”期間在科學綠化方面有哪些重要工作?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
記者:請您談談出臺《指導意見》有哪些重要意義。
關志鷗: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綠化高度重視,近年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科學綠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明確要求。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擺布,要做好頂層設計,要綜合治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舉。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指導意見》,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實處,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第一,這是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通過持續開展國土綠化,我國林草資源總量持續快速增加,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目前,全國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已經基本綠化,繼續增加林草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在哪種”“種什么”“怎么種”“怎么管”等問題日益突出。同時,我國林草資源質量普遍不高,需要通過加強撫育經營增強生態功能。《指導意見》按照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從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方面對科學綠化進行了系統謀劃。其中明確提出,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合理利用水資源,科學選擇綠化樹種草種,鞏固提升綠化質量和成效。這些要求對于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這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當前,有的國土綠化工程項目缺乏系統觀念,依然是就林說林、就草說草,建設任務單一,缺乏綜合治理措施,影響了治理成效。《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合理布局綠化空間,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科學恢復林草植被,構建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這是國土綠化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增強生態保護修復的系統性協同性有效性。
第三,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增加林草碳匯,是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向全世界莊嚴承諾,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要求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實現這樣的增長目標,就必須通過存量增量并重、數量質量統一,因地制宜開展科學綠化,持續增加森林面積,穩步提高森林質量,著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優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
第四,這是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土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雖然我國森林資源連續30多年持續增長,但總體上仍然缺林少綠,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出臺《指導意見》,就是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體現一棒接一棒、一代又一代接續推進國土綠化的堅定決心,進而全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記者:推進科學綠化應重點把握好哪些方面?
關志鷗:國土綠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又要充分考慮經濟條件,還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開展林草植被建設。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節約優先、量力而行,節儉務實開展國土綠化。堅決反對“大樹進城”等違背科學規律和急功近利的行為,堅決反對脫離實際、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搞綠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二要科學編制綠化規劃。依據“國土三調”成果和國土空間規劃,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適宜性等因素,科學劃定和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合理確定綠化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科學編制并認真實施國土綠化相關規劃。統籌生態建設和耕地保護,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嚴禁開山造地、填湖填海綠化。
三要講求科學方法。堅持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科學恢復林草植被。因地制宜確定綠化方式,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合理配置。合理選擇綠化樹種草種,積極采用鄉土樹種營造混交林,提高鄉土珍貴樹種比例,審慎使用外來樹種草種。穩步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加大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退化草原恢復力度,保護自然植被的原真性完整性。
四要強化資源保護管理。全面推行林長制,落實各級林長保護發展林草資源的目標責任,強化監督獎懲。建立完善綠化后期養護管護制度,實行綠化用地和綠化成果落地上圖、入庫管理。創新開展資源監測評價,提升國土綠化狀況監測管理信息化水平。強化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嚴厲打擊非法侵占、破壞林草資源的違法行為。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基礎能力建設,提升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災害防控能力。
五要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國土綠化投融資體制機制,保持國土綠化政府投入的持續性,鼓勵實行差異化的補助政策,支持引導營造混交林和灌木林。完善科學綠化的土地支持政策,鼓勵各類社會主體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和生態保護修復,探索支持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增加公園綠地的用地激勵機制。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森林采伐管理政策。
記者:“十四五”期間,林草部門在科學綠化方面將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關志鷗:“十四五”時期,各級林草部門將把貫徹落實《指導意見》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周密安排部署,全力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國土綠化新格局。以科學綠化理念為指導,編制實施“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國土綠化規劃綱要,明確國土綠化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其中,南部、東部、中部地區在鞏固現有綠化成果基礎上,以調結構、提質量為主,著力開展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西部、北部地區堅持數量質量并重,以增綠擴綠為主,充分利用適宜綠化空間,加大林草植被恢復力度。
二是優化營造林任務結構。充分利用“國土三調”成果,對綠化空間進行科學測算分析,因地制宜確定目標任務,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向量質并重、質量優先轉變。從2021年起,科學確定全國營造林任務總量,適當降低人工造林比重,加大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復比重,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加大灌草比重。全面實行造林綠化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精細化管理。
三是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依托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國家“雙重”規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針對重點區域突出生態問題,科學確定一批重點工程,著力加強“三北”等生態脆弱區保護修復。按照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退耕地類和范圍,穩步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
四是開展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結合落實“十四五”規劃,在山東、河南等省開展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組織實施一批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同時,豐富拓展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建立健全各級各類義務植樹基地,方便適齡公民以不同方式履行植樹義務。
五是著力提升綠化質量。制定國土綠化成效評價辦法,修訂造林、農田防護林、草原圍欄建設等技術標準,組織制定主要鄉土樹種草種名錄,嚴把造林綠化種苗質量關。加強森林經營,優化森林結構,精準提升森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