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北京時間5月29日上午9點30分,“柯布共同福祉獎”在美國克萊蒙頒獎。這是世界范圍的生態哲學領域和生態文明領域的最高獎項。今年的獲獎者是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
“把獎頒發給他,是我的榮幸”
這一獎項是以世界著名后現代哲學家、生態經濟學家、有“西方綠色GDP之父”之稱的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博士名字命名的,每年在“美國克萊蒙生態文明國際論壇”舉辦期間頒獎。設立此獎的宗旨是,獎勵世界范圍內為推動生態文明和增進人類和自然共同福祉做出杰出貢獻的生態環保人士。迄今為止,已有12位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生態環保人士獲此殊榮。
96歲高齡的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創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博士精神矍鑠。他評價說,中國教授俞孔堅師法自然,將水化威脅為友的做法極富智慧。他賦予生態城市運動和生態景觀運動的真正的意義,在于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柯布共同福祉獎”頒發給他,是我們的榮幸。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菲利普·克萊頓在頒獎辭中說:我們將2021年“柯布共同福祉獎”頒發給俞孔堅先生,以表彰他對生態文明建設和世界范圍的建設性后現代運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作為一名極富創造性的生態建筑家,通過創造性地整合中國天人合一的優秀傳統智慧和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俞孔堅先生創造了一種既環境友好又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這種新的生態景觀模式有助于我們找回我們在自然中本真的位置,恢復我們與自然和他人的親密連結紐帶。他的洞見和創造性的設計使我們看到了生態文明的希望。
美國生態文明國際聯盟主任杰伊·邁克丹尼爾博士評價說,當看到俞教授設計的“青山綠水間的紅飄帶”,我就知道與極端的生態主義者不同,他是把眾生、把地方人民、把地方社區共同體裝在心里的。他是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即生態文明的層面上在運思,所追求的顯然是人與自然的創造性的和諧。這一思路深得建設性后現代的精髓,極富啟迪!
他提出的建議,被中共十八大報告采納
俞孔堅教授是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創始人、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他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華,在北京林業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后,1995年獲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他2013年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被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聯合授予“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被國務院僑辦授予“首屆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杰出創業獎”。2016年,他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20年,他獲得看IFLA世界景觀學與風景園林終身成就獎—杰里科爵士獎。
1997年俞孔堅回國后,首創生態安全格局和逆向規劃方法,用以協調生態保護和城市建設矛盾。他提出“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等建議被國務院采納并寫入中共十八大報告等國家文件中,成果支撐了國務院《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等4項重要法規的制定,理論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全國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及北京、廣州、深圳等大量的城市規劃中。
他提出城市建設需要一場“大腳革命”,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系統構建了“海綿城市”理論與方法,探索用生態學原理和景觀設計學的方法進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設水韌性城市、進行生態水凈化和工業廢棄地的生態修復。
他領導的團隊實驗設計了一系列可復制的工程范例,并應用于1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的1000多個城市生態修復工程的設計之中。他完成的大量建成項目以生態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享譽國際,曾13度獲全美景觀設計獎,5次世界建筑節全球最佳景觀獎,3次國際建筑獎 ,2次美國建筑獎,并獲ULI(美國城市土地學會)全球杰出獎和第十屆中國美展金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有20多個作品被收入歐美國大學專業教材。
俞孔堅積極在景觀設計中融入生態文明思想。他把城市與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倡導“大腳美學”,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的“土人理念”。他的理論研究、教學及實踐,促進了景觀設計師成為國家正式認定的職業,并推動了景觀設計學科在中國的確立。
據了解,俞孔堅60多次被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等國際大型會議邀請作為大會的主旨演講人。在世界建筑獎等重大賽事中出任評委。國際知名專家及主流媒體對其作品的獨立評論達1000 多篇次。
俞孔堅被住建部、自然資源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等聘為專家顧問。他創辦《景觀設計學》并任主編。曾任一些重要學報、刊物的特約主編或編委。他現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及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專業委員會主任,還擔任住建部海綿城市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他獲獎的意義,超出了學術的界限
獲獎后的俞孔堅教授說,生態文明意味著我們需要對以往一切工業文明的成果重新評估,在懷疑中尋找新的、基于自然的出路。他在線上發表了《拯救地球:生存的藝術》演講,向30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態文明研究者和一線建設者們展示了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念與設計思想。
俞孔堅教授獲獎消息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些專家紛紛發表評論闡述自己的看法。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治河認為,俞孔堅教授獲得“柯布共同福祉獎”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純粹的景觀設計界。既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生態人的驕傲。從早期的北京市河流工程化抵制行動,到全國性的海綿城市運動,再到用美的設計助力鄉村振興,20余年來俞孔堅一直砥礪前行,堅持不懈地跋涉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道上,心血灑下,終結碩果。他創造性地熔中國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于一爐的生態設計,可以看作是建設性后現代的落地模式。他對世界范圍的建設性后現代運動做出了杰出貢獻,是名至實歸的。他的“最小干預”的生態設計也可以看作是第二次啟蒙的產物。這是一種心懷他者的設計,一種心里有人的厚道設計。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項目主任樊美筠認為,俞孔堅教授的獲獎對生態美學界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他使人們看到美的重要性。美,特別是生態美在工業文明中一直沒有擺脫被排擠被放逐的命運。工業文明所帶來的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以及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與它對美特別是生態美的打壓和放逐不無關系。作為超越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格外鐘情美與自然美,將美看作是自己的重要組成部分。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過程哲學的當代奠基者懷特海也說,宇宙的目的就是創生美。俞教授的大腳美學是一種生態文明的美學,它不僅通過人的創造性為我們揭示了天地之大美,而且對于克服現代社會對農民和鄉村的歧視,建設美麗鄉村,最終在現實層面消解當代中國的城鄉對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生態項目主任、丁字灣生態農業合作社發起人于思群說:俞孔堅先生的設計,總是人與自然之間,一場含情而又投契的對談;在自然、人和永恒神性面前,他有一種干凈的創造性:謙和、承納,并總能找到適當的方式把它落實到現實中:他用站在野草叢中的方式致敬野草,以鼓舞勞動的態度歌頌人民,并回到源頭去確認了我們這個民族沉實而遼闊的“大農夫氣質”;他以自己的所言所行,一筆一劃地鋪墊著一種負責任、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一種基于生存智慧的有感情的美學,一種仁厚而又自由的人文精神:辨風雨意,體蒼生情,知天地心。
此前這一重大獎項的獲得者是: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曉義;耶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瑪麗·塔克;著名生態農業學家、后現代農業先驅迪安·弗羅伊登柏格;加拿大幸福經濟學家馬克·安尼爾斯基;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長、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劉宗超;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國際生態文明聯盟主席杰伊·邁克丹尼爾;生態經濟學奠基人赫爾曼·達利;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土地的“中國第一農民”安金磊;畢生推動中西文化深度交流、最先在美國主流大學開設氣功課的克萊蒙研究生大學和克萊蒙培澤學院的斯諾伊思教授;中國著名生態文學批評家魯樞元教授;全球零污染運動推動者、馬來西亞著名環保領袖溫秀枝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