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
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共有2000多項發明,并擁有其中1000多項發明的專利。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白熾燈就是他在1879年研制成功的,在此之后,愛迪生一直努力尋找可以延長白熾燈壽命的材料。在試驗了6000多種材料后,他終于研究出了一種叫碳化竹絲的材料,這使燈絲的壽命大大提高。此外,他還發明了配套的供電發電機。《紐約時報》稱贊他是“普降光明的人”。
愛迪生也與世博會有著很深的淵源,他的發明創造曾多次在世博會中展出,電燈毫無疑問是絕對的主角。1878年巴黎世博會,31歲的愛迪生就帶著技術還未完善的白熾燈參展,到了1881年巴黎電力博覽會和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愛迪生又展出了經過改良的白熾燈與配套的供電發電機。1915年10月21日,巴拿馬世博會專設了“愛迪生日”。

而白熾燈之所以能商業化、規模化的發展,世博會絕對是“功不可沒”的。1881年巴黎電力博覽會,愛迪生帶去了自己發明的重達27噸的供電發電機,這個“大家伙”可以同時為1200只電燈供電,一下子震動了整個歐洲。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都對愛迪生的工作臺贊嘆不已,他們第一次覺得神秘的“電”居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當時參觀展覽的有一位叫拉特諾的德國人,他當場就代表德國政府把愛迪生的那些發明專利買下來,不久就組建了德國愛迪生通用電器公司。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和比利時也出現了類似經營電燈生產和配電系統的商業公司,電燈照亮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角落。
這兩個發明案例只是世博會發明史上的滄海一粟。各屆世博會中還展示了哪些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發明創造呢?請你去探索一番吧。
1878年6月30日,巴黎全城張燈結彩,正在舉行世博會的慶祝活動。當時,印象派畫家莫奈正準備離開巴黎,臨別前夕,他在陽臺上看到了這一熱鬧的節日慶典。他被萬人歡呼、紅白藍三色旗迎風作響的場景所打動,于是拿出畫板,記錄下了這一瞬間的印象,于是就有了《蒙特戈依街道-巴黎1878年6月30日節日》和《圣德尼街的節日》這兩幅印象派杰作。
而另一位印象派畫家馬奈也為巴黎世博會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記錄,他繪制了畫作《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成為當時巴黎社會的一個縮影。
到了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主辦方更是設置了一間專門的展廳,來展示印象派代表人物的畫作,連法國總統也慕名而來。


在世博會的歷史上,想參展的畫家不勝枚舉,但真正能入選的畫家屈指可數,美國畫家惠斯勒就是其中一位幸運兒。在1900年巴黎世博會上,惠斯勒的多幅作品入選,并榮獲繪畫和蝕刻畫金獎。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和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還為惠斯勒的作品設立了專館。
惠斯勒的肖像畫最負盛名,他畫的母親肖像《灰與黑的協奏曲》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肖像畫之一。這幅畫的畫面非常簡潔:一位老婦人穿著樸素的長裙坐在椅子上,她雙手放在膝蓋上,腳下還踏著一個小凳子。整幅畫簡單明快的構圖和沉著雅致的色調表現出寧靜、莊重的氛圍,可以感受到畫家對母親的愛和尊敬。這幅畫在1933 年參加芝加哥世博會時就已經入藏盧浮宮博物館,足以證明它不一般的地位。


1937年,法國舉辦了一屆特別的世博會,當時正是“二戰”時期,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著名畫家畢加索接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為這屆世博會西班牙館創作了一幅裝飾畫。藝術史上的巨作《格爾尼卡》誕生了。
就在畢加索接受邀請前的幾個月,德國納粹空軍為試驗炸彈的威力,出動43架轟炸機,在畢加索的家鄉——西班牙一個僅有7000人的小城格爾尼卡進行了連續3小時的狂轟濫炸,小城被夷為平地,2000多名平民在轟炸中喪生。
這樣的行為讓畢加索悲憤交加,當他收到為世博會西班牙館作畫的邀請后,立刻決定要將格爾尼卡事件作為創作題材,讓全世界知道納粹的惡行,哀悼在戰爭中逝去的人們。
創作《格爾尼卡》時,畢加索已經快60歲了,但他廢寢忘食地創作,在繪制了25幅草圖后,《格爾尼卡》終于誕生。整幅畫作高3.49米,長7.76米,撐滿了畢加索的整個畫室。畫面上,一頭公牛漠然地站著,腳下是兩名婦女,一名已經死去,一名對著天空歇斯底里地喊叫;畫作中間是一匹倒在地上的馬,還有手握斷劍的衛士和仰面朝天、驚恐哭叫的嬰兒……整幅畫用立體主義手法描繪了強烈的痛苦、恐懼、悲哀和絕望,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畫作在世博會上一經展出就獲得了極大的反響,無數反戰人士受到鼓舞。隨著這幅畫在各地展出,轟炸事件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法西斯勢力感到惴惴不安,但迫于畢加索的國際聲望,他們并不敢加害于他。畢加索成為德國納粹最為痛恨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