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灸甲乙經》首次提出郄穴并詳細闡述了其定位、操作方法及主治病證,后世醫家多有應用于急癥及痛證的治療。而現代關于帶狀皰疹的治療,郄穴多用于緩解其后遺神經疼痛。通過郄穴的文獻描述及臨床應用情況,提出了郄穴用于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的治療思路。
關鍵詞:郄穴;帶狀皰疹;治療思路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7-0019-03
帶狀皰疹為臨床常見的疼痛性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主要表現為身體一側皮膚簇集樣水皰,伴有劇烈疼痛,若初期治療不妝,可出現后遺神經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關于帶狀皰疹的初期治療,中醫多采取針刺治療例如火針點劑、皰疹局部圍刺、夾脊穴等,但對于臨床中常用于治療痛癥、血癥的郄穴卻未得到足夠重視。本文從郄穴出發,淺析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治療思路。
1 關于郄穴
“郄”通“隙”,是空隙、間隙之意。郄穴多位于骨肉之間,是經氣深聚之處,有調經氣,理臟腑之用。“郄”最早見于《內經》,但并非指特定穴位,而是委中穴的別稱。晉朝皇甫謐所撰寫的《針灸甲乙經》才用“郄”為特定穴位命名,明確提出了郄穴總共16個,十二正經及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各1個,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只有胃經郄穴梁丘位于膝上。該書還詳細記載了郄穴的厘定位置、針刺方法、施灸方法及主治規律。
1.1 郄穴的文獻描述 見表1[1-2]。
從《針灸甲乙經》的原文描述來看,郄穴的主治規律有以下特點:(1)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是針灸治療臨床疾病的基本選穴原則,自然也適用于郄穴,例如養老穴治肩痛,溫溜穴治口齒痛,梁丘穴治乳痛、膝不能屈伸,外丘穴治胸脅榰滿,跗陽穴治樞股腨外廉骨痛。(2)治療本經臟腑病變。經脈“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聯系著臟腑與四肢百骸,因此,郄穴也常用于治療相應的臟腑病變,例如孔最穴治熱病,郄門穴治心痛,地機穴治腹中痛,水泉穴治月水不來而多閉。(3)根據原文描述,郄穴可用于治療癲狂、頭痛、喉痹不言、狂言見鬼、咳吐嘔血、崩中腹痛、肢體疼痛等各類急性病證。其中,陰經郄穴除筑賓穴、陽經郄穴除會宗穴外,均可治療疼痛。陰經郄穴中有4個穴位(陰郄、水泉、郄門、中都)提到了血證的治療,而陽經郄穴則無一提到血證。可見,郄穴治急癥毋庸置疑,痛證是其應用較多的疾病,而陽經郄穴多治外經痛證,陰經郄穴多治臟腑痛證,部分陰經郄穴還可用于血證的治療。這也是后世醫家提出“陽經郄穴多治痛,陰經郄穴多治血”的理論基礎。
1.2 郄穴的臨床運用
1.2.1 內科疾病 張愛林等[3]選取筑賓穴治療心絞痛,臨床癥狀及心電圖等均有改善;王北等[4]針刺陰郄穴即刻降壓效果明顯,且無明顯不良反應;郎福文[5]選取梁丘、地機、溫溜、養老治療急性胃扭轉,有效率超過九成;譚彩玲[6]運用手三陽經郄穴治療肩手綜合征較常規取穴在緩解疼痛、改善運動功能等方面療效顯著;孫遠征等[7]選取外丘、金門、會宗、養老治療枕神經痛療效明顯;吳思平等[8]選取手足三陽經郄穴治療無先兆型血管性頭痛,即時效果及遠期效果均高于西藥組。
1.2.2 骨傷科疾病 骨傷科疾病多以疼痛為主訴,故郄穴應用廣泛。急性疼痛方面,孫光華[9]選取患側肢體正經郄穴治療髖關節手術后急性疼痛,在鎮痛效果與西藥相當的情況下,副反應明顯下降;孫遠征等[10]選取郄穴配合腰部活動治療腰扭傷效果較常規取穴好;張保國等[11]選取郄穴及痛點針刺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效果顯著。慢性疼痛方面,郄穴多用于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骨性關節炎、足跟痛等癥,臨床療效頗佳[12-16]。
1.2.3 外科、皮膚科疾病 陳敏等[17]選取水泉、金門等穴位,運用電針治療腎絞痛,效果優于藥物止痛;彭偉等[18]通過分經辨證,選取郄穴治療疔瘡,效果顯著。另一方面,臨床上郄穴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多用以改善后遺神經痛,例如李磊、陸惠芳等[19-20]選取郄穴,運用電針或龍虎交戰手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總有效率與及時止痛效果均優于常規取穴治療。但臨床上對于郄穴在帶狀皰疹急性期的運用鮮有報道。
1.2.4 婦兒科疾病 王敏等[21]運用地機穴治療“婦人經事常改”,運用交信穴治療“女子少氣漏血”,運用水泉穴治療“月潮違限”等婦科疾病,療效甚佳。郄穴也常用于治療痛經,尤其是脾經郄穴地機穴,如宋曉琳等[22]以地機穴為主穴埋線治療氣滯血瘀型痛經,李蔚江等[23]選取地機穴單穴刺激以針刺或推拿治療原發性痛經,均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兒科疾病方面,林梅[24]運用推拿選取陰郄穴等穴位治療小兒驚悸,療效迅速。
1.2.5 其他應用 韋日輔等[25]選取郄穴對癌性疼痛進行治療,起效快,持續時間與藥物接近,效果較好;趙丹等[26]發現艾灸養老及陰郄穴可改善手部末梢循環,且養老穴效果優于陰郄穴;王淑敏[27]臨床運用針刺梁丘穴用以緩解胃鏡檢查中的不良反應。
2 關于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指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單側沿神經走向分布的群集樣水皰及伴發疼痛。中醫稱之為“蛇串瘡”,我國歷代醫家對此病多有描述:明代《瘍科準繩》中寫道:“或問繞腰生瘡,累累如珠,何如?曰是火帶瘡,亦名纏腰火丹。”明代《外科啟玄》稱此病為“蜘蛛瘡”,認為“此瘡生于皮膚間,與水窠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攢,亦能蔭開,可用苧麻在瘡上揉搓水出,即以苧麻燒灰為末,摻在瘡上即愈。”清代《外科大成》中描述此癥“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清代《醫宗金鑒》中提到此證“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諸多描述無不提示本病因火熱而起,生于營血之分,或因情志內傷,肝膽濕熱,或因脾虛失運,內外濕邪雜而致病,或因體弱血虛,氣滯血瘀。臨床上,本病急性期辨證以肝膽濕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證型常見[28],治療上多用龍膽瀉肝湯、除濕胃苓湯、血府逐瘀湯,針刺方面則多選取夾脊穴、阿是穴,多采用圍刺法。
3 小結
基于前文的論述,筆者對于臨床上帶狀皰疹急性期的常見證型——肝膽濕熱型與脾虛濕蘊型提出運用郄穴的治療方法:肝膽濕熱型選取中都、外丘、陽交,脾虛濕蘊型選取地機、梁丘、跗陽。其一,選取辨證對應臟腑所在經脈郄穴,一則可以調理臟腑功能,二則陽經郄穴治痛,陰經郄穴治血的穴位特性恰合了帶狀皰疹急性期的病因病機。其二,配合奇經八脈中陽蹺脈郄穴跗陽、陽維脈郄穴陽交。奇經八脈可以溝通十二正經,統攝氣血,協調陰陽,同時對十二正經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跗陽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卻屬陽蹺脈郄穴,陽交穴位于足少陽膽經,但屬陽維脈郄穴,陽維脈聯系調節六經陽氣,主管一身之表,太陽為三陽之首,受邪首當其沖,帶狀皰疹出發多位于后背正中,脊柱之旁,正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邪氣隨經脈由淺入深則病進,故配合此兩穴意在引邪外出,防邪深入。其三,帶狀皰疹發病初期病性多為實,“盛則瀉之”,采用捻轉瀉法,使邪隨之而泄,從而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綜上所述,從郄穴論治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是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及臨床基礎的。
參考文獻:
[1]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1.
[2]王鰈,石瑜,吳志明等.淺析《針灸甲乙經》之郄穴的價值[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38(1):14-17.
[3]張愛林,劉秀玲.筑賓穴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針灸,1998,13(3):151-152.
[4]王北,劉紅旭,錢璟等.針刺陰郄穴即刻降壓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1,10(5):268-269.
[5]郎福文.獨取郄穴治療急性胃扭轉26例[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4):80.
[6]譚彩玲,王嘯平,李磊.針刺郄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的臨床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
[7]孫遠征,王嘯平,李磊.針刺郄穴配合電針圍刺治療枕神經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7,36(1):45-47.
[8]吳思平,熊家軒.電針郄穴治療無先兆型血管性頭痛3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5,37(12):59-60.
[9]孫光華.電針郄穴對髖關節術后急性疼痛的影響[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10]孫遠征,張靜,李磊等.循經遠取動針法配合郄穴治療腰扭傷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11):1338-1340.
[11]張保國,王小迪,戴瑞美.針刺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29例[J].中國針灸,2010,30(4):352.
[12]李華,文蕾,黃學剛.順經刺手三陽經郄穴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6,44(9):100-101.
[13]王為鳳.巨刺郄穴配合推拿治療粘連期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2):110-112.
[14]侯建強.針刺郄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及對腰椎功能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7):39-42.
[15]金秋華,張靜,李磊等.溫針郄穴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疼痛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16]仝秀琪,趙立剛.針刺郄穴配合治療足跟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5):159.
[17]陳敏,李賽美.電針腎經膀胱經郄穴及相關募穴緩解腎絞痛的臨床觀察[J].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2012,22(1):7-12.
[18]彭偉,晏宜.針刺治療疔瘡58例[J].中國針灸,2005,25(9):602.
[19]李磊.電針郄穴結合圍刺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觀察[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6.
[20]陸惠芳,馬睿杰,韓德雄,等.郄穴行龍虎交戰配合電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7,36(1):41-44.
[21]王敏,王軼蓉.《百癥賦治療婦科疾病取穴配方特點淺析》[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6):462.
[22]宋曉琳,王洋,苗紀飛,等.郄穴為主埋線治療氣滯血瘀型痛經23例[J].光明中醫,2016,31(1):45-46.
[23]李蔚江,趙琛.針刺郄穴地機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2):817-818.
[24]林梅.推拿治療小兒驚悸1例[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241-242.
[25]韋日鋪,蔣云芳,李揚帆.電針合雷火灸對癌痛鎮痛作用及β-EP、PGE2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11):10-14.
[26]趙丹,張莉莉,趙佳佳等.艾灸養老穴對手部末梢微循環影響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9):2180-2182.
[27]王淑敏.針刺梁丘穴治療胃鏡檢查中不良反應54例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60-61.
[28]蔣黎黎.帶狀皰疹急性期中醫證素及舌象分布規律探討[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
(收稿日期:2021-01-14)
基金項目:深圳市福田區衛生公益性科研項目(FTWS2019028)
第一作者簡介:成靚(1988-),女,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