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陶麗玲 王玨璇 溫偉波
摘要:我國人口眾多,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骨質疏松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高,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從不同地域骨質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體質傾向性、骨代謝標志物與中醫體質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及基于中醫“體質可調”理論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三方面對骨質疏松與中醫體質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為今后進行骨質疏松防治工作提供中醫理論依據,開展相關研究及臨床診療提供思路和數據參考。
關鍵詞:中醫體質;骨質疏松;骨代謝標志物;體質可調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7-0089-04
骨質疏松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和低骨量為其顯著特征,臨床常見于老年人,通常易導致骨脆性增加、骨強度降低,易發生骨折等[1]。研究發現近年來全球骨質疏松患者人數已高達10.2 億,預計2030 年將增長至13.6億,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骨質疏松患病率高達25%,人數約為1.4億,其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2]。骨質疏松患病率與年齡呈正比,男性及女性的骨質疏松患病率伴隨年齡的增長而均逐漸增加,男性患病率增長相對平緩,女性到達50歲后,患病率則明顯增高[3-6]。我國老年患者跌倒時多數并發有骨質疏松性骨折,給中老年群體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中醫認識骨質疏松的歷史由來已久,認為骨質疏松主要是由肝腎虧耗、脾胃虛弱、外邪、瘀血、久病不愈等病因病機引起[7-12]。《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到“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13]?!比祟惒饺胫欣夏暌院螅文I虧耗,腎陽虛衰,脾陽無法得到溫煦,脾運化水谷失司,化生氣血不足,氣虛行血無力,最終易出現氣滯血瘀,加上先天稟賦不足及后天調養失宜致經脈失養、骨枯髓減而發為骨痿[14]。近年來研究發現骨質疏松與中醫體質學說聯系密切,體質學說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人類的體質特征、體質類型及其相關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疾病變化的性質及預測疾病未來發展的趨勢,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說[15]。王琦教授認為,現代體質類型除平和質以外,還有陽虛質、血瘀質、氣虛質、痰濕質、氣郁質、濕熱質、陰虛質和特稟質8種偏頗體質[16-17]。研究表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與中醫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血瘀質等偏頗體質關系密切[18]。不同地域骨質疏松患者存在不同的體質傾向性,骨代謝標志物與中醫體質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通過調整中醫偏頗體質可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
1 不同地域骨質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體質傾向性
體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穩定的綜合固有特質,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綜合固有特質將決定個體對某些致病因子存在易感性及對某種病理過程存在傾向性。目前,國內已有一些骨質疏松患者體質傾向性的相關研究報道,不同地區的骨質疏松患者體質類型具有不同的傾向。有學者[19]通過對北京市城區3894名老年人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得出骨質疏松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是血瘀質、陽虛質的結論。范春蘭等[20]在上海某社區做的研究顯示骨量異常的發生與中醫體質類型密切相關,陰虛、陽虛、氣虛、血瘀體質易發生骨量異常。翟愛蓮等[21]在濟南市機關人員中做完調查后認為骨密度降低可能相關的中醫體質類型是陽虛質。李鸞等[22]認為陽虛質是長春地區最常見的骨質疏松體質類型,氣虛質及陰虛質次之。曹小青[23]通過對上海市浦東新區浦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540例骨質疏松患者研究后發現骨質疏松癥患者體質類型初期以血瘀質為主,后期以陽虛質和氣虛質為主。劉雷等[24]通過對北京市海淀區薊門里醫院300例骨質疏松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類研究表明:在9種中醫體質中,陰虛質與氣虛質人群骨質疏松發病率較高,說明體質類型與骨質疏松發病率存在密切的相關性。王朋潔等[25]通過對濟南市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53例絕經后骨密度降低患者研究認為陽虛質、血瘀質、陰虛質相對容易引發絕經后骨密度降低,其概率由高到低為陽虛質>血瘀質>陰虛質,陽虛質患者骨密度降低發生的概率最高。王艷等[26]通過以上海曙光醫院骨傷科門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后認為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中陽虛體質最常見,而痰濕質及氣虛質患者比較容易發生髖部骨折。白璧輝等[27]通過研究總結到華東及華北地區骨質疏松患者大多為氣虛型及陰虛型體質,而在西北及中南地區骨質疏松患者中,氣虛型與陽虛型體質則占據了大部分。曾昭洋等[28]對蘭州市城關區502例骨質疏松患者研究發現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氣郁質、血瘀質為最常見的體質類型。綜上所述,不同地區的骨質疏松人群體質傾向不同,但陽虛型體質、氣虛型體質、陰虛型體質以及血瘀型體質可能是不同地區骨質疏松患者共同的主要體質類型。
2 骨代謝標志物與中醫體質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
測定骨代謝標志物可有助于骨質疏松的早期發現,通過骨代謝標志物可以了解骨組織新陳代謝的情況、評價骨代謝狀態和預測骨折發生的風險。研究骨代謝標志物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對于早期發現不同體質人群可能易感的疾病及預測疾病未來發展的趨勢存在幫助[29]。梁惠陶等[30]認為不同體質人群的骨代謝標志物結果不同,結合體質研究發現痰濕質和氣虛質的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和β-膠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明顯高于其他體質,表明痰濕質和氣虛質出現高轉換狀態的概率更高,氣虛質和痰濕質的人群相比其他體質人群則應更需重視和預防骨質疏松。唐苗苗等[31]通過中醫體質辨識量表分別對骨質疏松、骨量減少及骨量正常的三組受試者進行評估,同時檢測受試者血清骨代謝指標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d Resistant Acid Phosphatse,TRACP)和骨堿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雌二醇(Estradiol,E2)及紅細胞膜脂肪酸水平后發現骨質疏松組痰濕體質檢出率及分值最高,痰濕體質分值與骨吸收指標TRACP呈明顯正相關關系,骨質疏松痰濕質患者更易出現骨紊亂病理特征。朱音等[32]認為骨質疏松偏頗體質患者中陽虛質明顯增多,陽虛質與血清肌酐水平存在相關性,陽虛質人群的肌酐水平低于非陽虛質人群,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也低于非陽虛質人群。楊立進等[33]認為骨質疏松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患者的骨鈣素(Osteocalcin,OC)、PINP及β-膠原降解產物(β-isomerized C-telopeptide,β-CTX)水平較其他體質類型高,非陽虛質人群的肌酐水平及25(OH)D水平均高于陽虛質人群。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患者的骨代謝標志物大多低于正常人群;其中陽虛質患者自身體內的血清肌酐和25(OH)D水平均低于非陽虛質人群;痰濕質患者更易出現骨代謝標志物紊亂。
3 基于中醫“體質可調”理論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
中醫向來注重中醫養生,有“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34]之說。根據王琦教授“體病相關論”和“體質可調論”[35],體質類型影響疾病的傾向性,通過干預可以調整體質偏頗。范琳燕[36]認為在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時,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為指導思想,根據“虛者補之”,針對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型,予以滋陰補腎、溫陽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飲食建議及治療,進而降低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郭楊等[37]認為臨床實踐中應牢牢把握中醫體質學說的基本內容,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出骨質疏松發病與病人體質之間的聯系,確定好調節體質的方法,基于體質的可調性,可以先從改善體質入手,進而改善骨質疏松患者個體的病理狀態,最終實現個體化診療。有學者[38]通過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1年的“鈣磷比例均衡的糖尿病飲食模式”管理以調整偏頗體質后發現該飲食模式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風險。鄧強等[39]采用體質調節法干預陽虛質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療效滿意,不僅可幫助調節患者偏頗體質、緩解腰背部疼痛、提高雌二醇水平,還可改善骨代謝、增加骨密度。通過早期體質辨識,可以在無癥狀人群中發現骨質疏松的“高危體質”,并對應高風險的骨質疏松信息,做到早篩查、早預警,通過體質調節,可以預防或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
4 小結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不僅危害患者健康,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消極的影響。不同地域的骨質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體質傾向性,但存在共同的體質傾向類型,骨代謝標志物與中醫體質也相互具有聯系,人的體質具有可調性,通過干預可以調整人的偏頗體質。分析骨質疏松與中醫體質、骨代謝標志物與中醫體質之間的關系,完善骨質疏松早期風險篩查預測手段,根據個人體質類型建立辨體防治方案,充分貫徹中醫“治未病”思想,這將對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和治療帶來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羅樹君,曾榮,胡資兵.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8):14-15.
[2]白璧輝,謝興文,李鼎鵬,等.骨質疏松癥發病因素及其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研究進展[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2019:270-271.
[3]韓亞軍,帖小佳,伊力哈木·托合提,等.中國中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7):1129-1134.
[4]羅令,孫曉峰,皮丕喆,等.近10年來我國中老年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的薈萃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8,24(11):1415-1420.
[5]柴波,馮皓宇,常強,等.中國各地區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病率及骨密度測量檢出率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20,26(9):792-796.
[6]賀麗英,孫蘊,要文娟,等.2010-2016年中國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患病率Meta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6,22(12):1590-1596.
[7]梁偉喬,鐘誠,李宇明.骨質疏松癥的中醫病因病機認識與治療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0,26(1):135-139.
[8]胡竹元,應瑛,方偉英,等.中醫體質類型與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0):892-894.
[9]孫益,童培建,肖魯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J].中醫雜志,2009,50(8):696-698.
[10]徐桂琴,王樹芬,鄒建華.古代文獻對骨質疏松癥病因病機的認識[J].中醫雜志,2008,(6):568-569.
[11]柳承希,任艷玲.古代文獻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7):2089-2092.
[12]譚清武.骨質疏松癥的中醫病因病機研究[J].中外醫療,2009,28(23):80-81.
[13]柴劍波譯.黃帝內經[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3-06.
[14]吳亞東.從“因虛致瘀”論治“骨痹病”、“骨萎病”的臨床研究[E].山東省日照市中醫醫院,2019.
[15]王琦,盛增秀.中醫體質學說[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15-32.
[16]李東,王琦.王琦教授基于“辨體論治”的三辨診療模式臨床應用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9):2332-2334.
[17]李永強,溫波,夏泉,等.中醫體質學的分類及體質與證的研究概況[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6):79-80.
[18]華誠峰,潘佩嬋,利結芳,等.老年骨質疏松癥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生活習慣的相關性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3):40-43.
[19]石勱,劉兆蘭,許美艷,等.北京城區老年人中醫體質與慢性病的關系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6,35(1):28-46.
[20]范春蘭,江長纓,顧聯斌.上海某社區老年人骨量異常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分析[J].上海醫藥,2019,40(12):39-42.
[21]翟愛蓮,鞏雅欣,孫雨菡,等.濟南市機關人員骨密度降低與中醫體質分型的相關性及中藥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9,17(2):137-139.
[22]李鸞,羅宗鍵,吳海龍,等.長春地區骨質疏松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骨代謝指標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22):5562-5564.
[23]曹小青.中老年人群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骨代謝指標關系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9,33(2):49-50.
[24]劉雷,塔拉,楊紅云,等.骨質疏松癥中醫體質與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附300例臨床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3,19(10):1099-1103.
[25]王朋潔,劉瑞芬,師偉,等.絕經后女性骨密度降低與中醫體質辨識的相關性[J].河北中醫,2015,37(5):657-659+665.
[26]王燕,郭海玲,吳玉云,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折風險與中醫體質相關性[J].河南中醫,2020,40(7):1038-1041.
[27]白璧輝,謝興文,李鼎鵬,等.近五年來中醫體質類型與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研究的現狀[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8,24(9):1229-1235.
[28]曾昭洋,胡文斌,魏學玲,等.中老年人群原發性骨質疏松中醫體質及辨證分型分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2):435-438.
[29]申浩,趙海燕,魏戌,等.骨代謝標志物在骨質疏松癥中醫藥診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7,23(10):1386-1390.
[30]梁惠陶,袁遠,譚清波,等.骨代謝標志物與中老年中醫體質人群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4571-4573.
[31]唐苗苗,趙丹,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與痰濕體質及紅細胞膜脂肪酸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12):865-867.
[32]朱音,王晶,李晨光,等.上海市社區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骨代謝指標的相關性[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9,25(2):178-182.
[33]楊立進,陳博來,林涌鵬,等.廣州市社區中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骨代謝指標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5(4):580-585.
[34]方旖旎,王琦,張國輝,等.中醫體質學在“治未病”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雜志,2020,61(7):581-585.
[35]王琦.以九體辨識為核心技術打造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版[J].天津中醫藥,2019,36(6):521-527.
[36]范琳燕.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辨證分型相關性研究[J].新中醫,2020,52(2):169-172.
[37]郭楊,馬勇,董維,等.骨質疏松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4):6211-6213.
[38]趙明月,高永紅.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對骨質疏松癥發生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20,22(2):47-49.
[39]鄧強,彭冉東,李中鋒,等.體質調節法干預陽虛質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0,27(4):18-22.
(收稿日期:2021-04-08)
基金項目:高層次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選拔專項-創新團隊項目(云人社通[2020]156號)
第一作者簡介:徐超(1994-),男,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
通信作者:溫偉波,Email:8509234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