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俊 王莉
摘要:新型冠狀肺炎與艾滋病同為傳染病,初期臨床表現均為輕型,隨著病情的逐步發展,最終均可危及生命,二者同屬于中醫之“瘟疫”的范疇,病因病機及各自分期治療方面,又可出現各自的異同點。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艾滋病中醫病因、病機及防治異同進行分析,探索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新思路。
關鍵詞:COVID-19;艾滋病中醫分型;治療;預防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7-0096-03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逐漸向世界各地蔓延,目前尚無徹底治愈的方法,現推廣使用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聯合療法,有效的控制了病毒復制,使艾滋病演變成了一種慢性疾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傳播中極易發生變異,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兩種疾病同為傳染性疾病,在中醫中均屬于“疫病”范疇,根據中醫異病同治的觀點,且新冠疫情中醫藥治療效果令人矚目,對比兩病的中醫病因、病機及防治異同進行分析,為中醫藥治療艾滋病另辟蹊徑。
1 現代醫學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艾滋病的認識
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VID-19)在武漢首次出現,并呈蔓延式發展,經過多方研究已證實它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到目前為止,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其中,最新報道指出新冠肺炎中無癥狀感染者也能成為傳染源,其主要傳播途徑為經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它傳染性極強,人群普遍性易感,潛伏期1~14 d,多為3~7 d[1-2],發病早期主要以發熱、干咳癥狀為主,后期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
艾滋?。╝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因為人體在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會導致免疫缺陷,并發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和腫瘤,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其中以免疫系統損害和機會性感染為主要特征,它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經血液、性和母嬰垂直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可短至少于1 a,長達15 a,平均5~7 a,早期可出現發熱、頭痛、關節酸痛等流感樣癥狀,而后進入很長時間的無癥狀感染期,最后合并并發癥,導致極度虛弱、器官衰竭以及呈惡病質狀態,最終死亡。
2 傳統醫學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艾滋病的認識
2.1 基礎理論 在傳統的中醫學中,既沒有“艾滋病”,也沒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根據其兩病病邪性質特點,查閱明代《溫疫論》中“疫者感天地之疬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可以將兩者歸類于中醫的“疫”,雖同屬于“疫”病范疇,但各自具有其致病特點及分期;清代名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到:溫病者,有風溫、溫熱、瘟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特點和性質,可以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劃屬于中醫的“瘟疫”范疇,其中病因為感受外界疫戾之氣,病位在肺,基本的病機特點為“濕、毒、瘀、閉”[3]。根據最新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1]中,將新冠肺炎劃分為醫學觀察期及臨床治療期,其中臨床治療期又分為初期、中期、重癥期、恢復期四個階段。同樣,艾滋病也可以分期,我國 2004 年衛生部發布的《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臨床技術方案》,將艾滋病分為:急性 HIV 感染期、無癥狀 HIV 感染期(潛伏期)和艾滋病期三期,因其急性感染期持續時間較短,大多數患者因癥狀輕微而不能引起患者足夠重視,故直接進入到相對時間較長的無癥狀感染期,無癥狀期不經過治療,伴隨著免疫系統的進一步破壞,最后出現一系列并發癥進入艾滋病期,經過國家抗病毒治療面的不斷鋪開,現存活患者大多數處于艾滋病無癥狀感染期。
2.2 病因病機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指南中,新冠肺炎初期中醫證候以寒濕郁肺為主,治療原則以解肌達邪,祛寒化濕為主;中期中醫證候以疫毒閉肺為主,治療原則以清肺解毒、化濁開閉為主;重癥期中醫證候以內閉外脫為主,治療原則以開竅固脫為主,恢復期中醫證候以肺脾氣虛為主,治療原則以益氣健脾補肺為主。相對比之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5年頒布的《艾滋病中醫藥臨床治療技術方案》對艾滋病各型的辨證論治為:(1)急性感染期:中醫證候多以邪氣犯衛,衛表失固為主,治療原則是盡快將外邪透出,消除急性感染期的癥狀。(2)潛伏期:此期患者中醫證候多以氣血兩虧、肝郁氣滯、痰熱內擾等證型為主,治療原則上以補益氣血,化痰解郁為主。(3)發病期:此期中醫證候多以痰熱壅肺、肺腎不足、氣虛血淤、肝經濕蘊、氣郁痰阻、脾腎虧虛、腎陰虧涸等為主,治療原則是治標與固本并行,以達到減少機會性感染,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對比兩病的分期治療,可以發現兩病初期均表現為外邪犯衛,衛表失固,然后疾病入里,各自表現出不同的證候走向。新冠肺炎因其發病部位主要在肺,故疾病中期主要表現為邪氣郁肺,而艾滋病在此期多為無癥狀感染期,無癥狀感染期并非絕對性的無癥狀期,傳統中醫學認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人體身體內部出現了問題,必然會在外在的中醫四診上體現出來,而艾滋病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系統性疾病,此時疾病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體,根據患者的中醫四診資料進行辨證,可分析出此期艾滋病患者的證候,不僅僅局限于肺部,其他臟腑也可表現出相應證候;而二者均有一個共性特點,兩病均在最后走向疾病的正邪斗爭激烈階段,順證者疾病俞后良好,逆證者最終步入死亡。另一方面,從中醫治療上看,兩者均遵循了中醫“正氣為本、順勢療疾”的核心思想,匡扶正氣以抵御外界邪氣,但在各自分期治療中,又根據證型走向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其愈后病情的好壞,也與病情走向的兇險成正比關系。
2.3 治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艾滋病盡管病因、分期不同,但治療原則上無外乎“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因為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當中,實際上是人體的正氣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斗爭此消彼長的一個過程,如果正氣充沛,日趨強大,邪氣則日漸衰退,代表正盛邪退,疾病愈后良好。反之,若邪氣漸盛而正氣偏衰,正氣無力與邪氣相抗爭,則疾病愈后不佳,甚至死亡。因此得知,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固護人體正氣當乃重中之重。然而正氣自何處而來,一是秉承先天之氣,二是來自后天之氣。先天之氣秉承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后天之氣由日常所食用的水谷精微化生和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氧氣合成,而先天之精是固定不變的,故而人體正氣衰盛關鍵取決于-后天之氣的充盛與否,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護衛正氣也就相當于在護衛脾胃。根據此理論可以貫穿于兩病的中醫治療中:楊建等[4]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位在肺,而肺病可以從脾論治,此觀點并非分裂了各臟腑之間的聯系,而是以脾為治療切入點,肺脾同治,以達到治療冠狀肺炎的目的;另一方面來看,自古中醫藥就運用于治療疫病,在同疫病不斷磨合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并自成一套特色治療理論,在SARS 等其他大型傳染病的治療經驗總結中發現中醫藥在緩解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獨占鰲頭,優勢彰顯,其治療中對脾胃的治療尤為關鍵,反觀對新冠肺炎的中醫治療,也可考慮從脾入手分期辨證論治[5];李曉鳳等[6]分析了新冠肺炎屬外感病邪,隸屬瘟疫,五行屬木疫,實乃人體感受風熱性質的癘氣所致,因此具很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木疫,其性質屬風熱。而其“濕”乃屬太陰內傷,然濕飲停聚于內,外染風熱毒疫,肝木乘機克制脾土,脾因虛而致運化無權,故而濕邪蘊內而生,故在新冠肺炎的中醫治療中,首應堅持清熱和化濕并行,此時加強脾胃的護衛也是至關重要。而在艾滋病中醫治療方面,咸慶飛[7]認為中醫藥在治療艾滋病的優勢方面,體現于能較好地改善其臨床癥狀,促進其免疫重建[8];田原等[9]認為,艾滋病在中醫治療中,應運用益氣養陰、扶正祛邪、標本同治、補攻兼施的方法,而中醫認為脾和免疫關系最為密切,可以將脾作為艾滋病中醫治療的重點;孫俊[10]選取月經失調的 HIV/AIDS 患者 141 例,提取了證候要素,歸納出艾滋病患者癥狀體征分布特點主要癥狀以乏力、自汗、盜汗、惡心、氣短等脾虛癥狀為主,治療上也可著重考慮從脾入手;由此看來,在中醫治療方面,新冠肺炎和艾滋病可以從脾胃論治找到相似之處。
3 預防
新冠肺炎和艾滋病同為傳染病,傳染病的核心理念是“治療為主,防治結合”,古時候人們就很注重“防”,唐代大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說到古人為醫者,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把疾病劃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葉天士在 《溫熱論》中也強調 “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他認為運用“透、泄”可以防止疾病內陷,并給體內邪氣留以出路;治未病理念發展至今天,已靈活且廣泛地運用在現代疾病當中,張燕[11]等認為治未病理念延續至今,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四個方面,普通人群預防可以采取存正氣、避邪氣的方法;而處于醫學觀察期、高危人群則需要采取主動出擊,遏制萌芽狀態的預防策略;對于那些已經患新冠肺炎的人群,應積極配合治療以減輕癥狀、縮短病程、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那些治愈出院的病人則應注意調養生息,防止疾病再次復發。樊高薇[12]等認為,新冠狀病毒在治療的重點上,應遵循首重祛邪、重視護正、防傳變近的原則。相對于艾滋病而言,治未病的理念在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方面也獨顯優勢,隨著近年來研究發現,艾滋病無癥狀感染期被大多數學者認定為艾滋病治療的黃金切入點,并提出HIV無癥狀感染期,是艾滋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認為中醫藥的治療,應重視對無癥狀 HIV 感染期的早期干預[13],此期積極采取中醫治療手段,可以大大降低艾滋病的發病時間,使艾滋病患者可以長期帶病生存;王丹妮等[14]對 65 例無癥狀 HIV 感染者,予扶正排毒片Ⅱ號進行治療觀察,發現該中藥可在治療中,可顯著改善患者的一些癥狀體征,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這也是中醫藥早期干預治療無癥狀 HIV 感染者存在客觀依據,也深刻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理念。
4 小結
中醫藥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是我國治療疾病的特色傳統醫學,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的豐富經驗結晶,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可預知的傳染性疾病將繼續與人類做斗爭,中醫藥在治療傳染性疾病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雖目前尚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從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治療中,中醫治療已經彰顯其特色優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艾滋病的中醫治療也從中受到啟發,在艾滋病患者的早期進行中醫特色治療手段進行干預,重視顧護脾胃,留得一分胃氣,便為艾滋病患者留得一分生機。通過此次疫情,國家也會逐漸重視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平臺,將傳統的中醫理論,運用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到更大的作用,以此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病死率[15],相信艾滋病的存活率也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40(2):136-137.
[2]靳英輝,蔡林,程真順,等.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建議指南(標準版)[J].解放軍醫學雜志,2020,45(1):3-4.
[3]王玉光,齊文升,馬家駒,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臨床特征與辨證治療初探[J].中醫雜志,2020,61(4):281-282.
[4]楊健,柏玉涵,時昭紅,等.從脾論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可行性分析[J].天津中醫藥,2020(9):994-998.
[5]CHEN Z NAKAMURA T.Statistical evidence for the usefuln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ARS[J/OL].Phytother Res2004,18(7);592-594.
[6]李曉鳳,杜武勛.基于五運六氣理論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幾點思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0,38(3):14-15.
[7]咸慶飛,劉穎,楊巧麗.中醫從脾論治艾滋病[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1):372-373.
[8]苗明三,張玉林,楊亞蕾.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思路[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6):1-3.
[9]田原,王莉,田春洪.國醫大師張震論艾滋病的中醫病機與治療[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1):2-3.
[10]孫俊,賀錚錚,李韋.141例合并月經失調的HIV/AIDS患者中醫證候分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8,39(12):23-25.
[11]張燕.從中醫“治未病”理論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醫預防[J].中醫藥信息,2020,37(2):6-8.
[12]樊高薇,張小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中醫病因病機及預防治療概述[J].陜西中醫,2020,41(5):571-572.
[13]郭會軍,王丹妮,劉學偉.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應重視對無癥狀HIV 感染期的早期干預.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7):17.
[14]王丹妮,郭會軍,劉華偉,等.扶正排毒Ⅱ方治療無癥狀HIV 感染者65例療效觀察.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3):385.
[15]康興霞.中醫藥防治新發傳染病疫情簡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3(12):43-44.
(收稿日期:2021-05-17)
基金項目:云南省應用基礎計劃青年項目(2017FD177)
第一作者簡介:高文俊(1989-),女,醫師,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