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中 李君巖



摘要:目的 探討醒神開竅針刺法對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及對血清人體細胞分化抗原及吞咽障礙的影響。方法 選取腦梗死患者3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2組均給藥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傳統針刺治療,觀察組給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連續治療4周。采用NIHSS量表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定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比較2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血液黏度、血清CD40L水平、臨床療效的差異。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NIHSS評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血液黏度、血清CD40L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以上指標改善程度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者治療總有效率92.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梗死具有顯著療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吞咽障礙,其機制可能與醒腦開竅針刺人中、內關、完骨、風池、翳風等穴,可降低血清CD40L水平及CD40L表達,減輕其對血管內細胞的刺激,進而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損害;刺激迷走神經感覺纖維、運動神經元及吞咽中樞,使腦血管血液循環及大腦皮質腦干束傳導功能得到改善,促進吞咽功能恢復有關。
關鍵詞:醒神開竅針刺療法;腦梗死;神經功能;人體細胞分化抗原;吞咽障礙
中圖分類號:R743.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7-0065-04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中風,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1]。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的特點。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2]。資料顯示,70%的腦梗死患者預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又以吞咽障礙最為常見[3]。吞咽障礙可能造成患者飲水、進食時誤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進而可能導致窒息甚至死亡。針刺療法是臨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手段,研究顯示其對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臨床癥狀及運動功能等方面具有顯著療效[4]。近年來相關報道主要集中在康復訓練及理療設備對腦梗死患者吞咽障礙的改善方面,但關于針刺對吞咽障礙影響的報道較少[5]。血清CD40L是血清人體細胞分化抗原之一,在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6]。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醒神開竅針刺法治療腦梗死患者,觀察其對神經功能及吞咽障礙的影響,并探究其可能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3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對照組男81例,女69例;平均年齡(64.15±10.26)歲;平均病程(6.5±2.4)d;病變位置:基底節98例,腦葉39例,多發性及腦干梗死13例。觀察組男78例,女72例;平均年齡(63.38±10.61)歲;平均病程(6.8±2.3)d;病變位置:基底節99例,腦葉37例,多發性及腦干梗死14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幾病變位置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符合1995黏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指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7]。(2)經頭顱CT或MRI確診。(3)飲食時有嗆咳現象,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吞咽障礙。(4)神志清醒,生命體征穩定,能配合治療及研究。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嚴重臟器類功能障礙者。(2)有腦梗死病史。(3)神志不清,無法配合治療或研究。(4)因其他原因導致吞咽障礙者。
1.4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強心、利尿、抗血栓、降顱壓、擴張腦血管等常規西藥治療,對吞咽障礙嚴重者進行鼻飼。對照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常規針刺治療,選穴:曲池、水溝、合谷、內關、足三里、三陰交,手法: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1次/d,連續4周。觀察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醒神開竅針刺治療,選穴:主穴:人中、內關、三陰交,配穴:風池、翳風、完骨,具體方法:主穴:針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以患者眼球濕潤至流淚時為宜;針刺內關(兩側),直刺0.5~1寸,手法:捻轉提插結合瀉法,1 min;針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與皮膚45度斜刺1~1.5寸,以患者下肢抽動1~3次。配穴:針刺風池、翳風、完骨三穴,均向喉結方向進針2寸,手法:捻轉補法,1 min。以上諸穴,留針30 min,1次/d,連續4周。
1.5 觀察指標 (1)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NIH Stroke Scale,NHISS)量表對治療前后2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8]:評分范圍0~42分,分數越高,神經受損情況越嚴重。(2)吞咽障礙改善情況,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定患者吞咽障礙程度,具體方法是:囑患者端坐,自行飲下30mL溫開水,記錄所需時間和嗆咳情況。能順利1次將水咽下,無嗆咳為1級,記1分;分2次或2次以上飲完,無嗆咳為2級,記2分;能1次飲完,但又嗆咳為3級,記3分;分2次或2次以上飲完,但有嗆咳為4級,記4分;多次嗆咳且難以飲完為5級,記5分,分數越高,吞咽障礙程度越嚴重。(3)血液黏度:觀察2組治療前后血液黏度指標低切、高切記血漿黏度水平的差異。(4)比較2組治療前后血清CD40L水平的差異。(5)臨床療效。
1.6 療效標準[9] 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顯效:癥狀體征顯效好轉;有效:癥狀體征緩解;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1.7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HISS評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NHISS評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NHISS評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黏度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液黏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者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切高切黏度及血漿黏度等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血清CD40L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CD40L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D40L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者治療總有效率92.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吞咽動作為反射性動作,主要由舌下神經、迷走神經等支配相應的肌群完成,腦梗易造成舌下神經、迷走神經功能障礙,口唇、面頰肌、軟腭肌等出現麻痹,舌肌、咀嚼肌相互運動無法協調,進而發生吞咽障礙。吞咽障礙是腦梗死常見并發癥,研究顯示約51%~73%的腦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10]。腦梗死患者出現吞咽障礙后,產生呼吸道清除分泌物能力降低、支氣管壁彈性減弱及咳嗽反射乏力等癥狀,會導致患者吞咽時出現誤吸,嚴重者發展為吸入性肺炎,進而使患者對飲水、飲食產生恐懼,長期如此,使患者產生營養不良及生活質量低下,甚至導致患者窒息或死亡[11]。祖國醫學認為吞咽障礙是在正氣虧虛,肝、脾、腎虧虛的基礎上,產生風、火、痰、瘀,阻閉腦絡、舌本、咽喉,關竅阻閉,神氣失導而致[12]。本研究將重點研究其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吞咽障礙的影響,以期為腦梗死患者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醒腦開竅針刺法是由石學敏院士所創,專治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該針法以陰經或督脈選穴為主,臨床證實其在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肢體功能改善方面療效顯著[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NIHSS評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較治療前降低,差異顯著,表明兩種針刺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及吞咽障礙,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其中,觀察組NIHSS評分、吞咽障礙改善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醒神開竅針刺法治療腦梗死療效顯著,并能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吞咽障礙。本研究將人中、內關、三陰交作為主穴,其中針刺人中、內關可醒腦開竅、導氣調神,而針刺三陰交可滋陰補腎、健脾益胃。以風池、翳風;完骨為輔穴,三穴均為近腦腧穴,其中風池為治風要穴,歸屬膽經,針刺風池可潛陽熄風,清頭利竅;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穴,針刺翳風可祛風通絡,化痰散結;完骨為足少陽、足太陽經交會穴,針刺完骨可通調陽經之氣,起到學氣和順、脈絡通暢的作用[14-15]。諸穴同用,共湊濡養腦髓、豁痰散濁、利咽開竅之功。因此,可對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神經功能及吞咽障礙改善具有較好療效。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病理基礎,有研究認為,血液黏度過高是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16]。另有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由血液黏度增高所致的高凝血及較低的纖溶狀態與腦梗死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低切、高切及血漿黏度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血液黏度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表明醒腦開竅針刺法能有效降低腦梗死患者血液黏度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D40L水平顯著降低,且降低程度高于對照組,而血清CD40L又在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表明醒神開竅針刺法對于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吞咽障礙的改善可能與調節血清CD40L及血液黏度有關。其機制可能為:醒腦開竅針刺法可降低血清CD40L水平及CD40L表達,使CD40L對血管內細胞的刺激減輕,進而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損害,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得以改善;而醒腦開竅針刺人中、內關、完骨、風池、翳風等穴,可刺激迷走神經感覺纖維、運動神經元及吞咽中樞,使腦血管血液循環及大腦皮質腦干束傳導功能得到改善,促進吞咽功能恢復[18]。
綜上所述,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梗死具有顯著療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吞咽障礙,其機制可能與醒腦開竅針刺人中、內關、完骨、風池、翳風等穴,可降低血清CD40L水平及CD40L表達,減輕其對血管內細胞的刺激,進而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損害;刺激迷走神經感覺纖維、運動神經元及吞咽中樞,使腦血管血液循環及大腦皮質腦干束傳導功能得到改善,促進吞咽功能恢復有關。
參考文獻:
[1]孟曉旭,朱浩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19(2):444-447.
[2]Gupta A,Giambrone A E,Gialdini G,et al.Silent Brain Infarction and Risk of Future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troke,2016,47(3):719-725.
[3]曾麗紅,陳玉嬌,林佩霞.誘導性咳嗽聯合咽部冷刺激對急性腦梗死吞咽障礙的康復作用[J].河北醫藥,2016,38(24):3823-3825.
[4]馬金娜,王再嶺,寧麗娜,等.針刺結合頸部皮膚電刺激治療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針刺研究,2015,40(3):238-241.
[5]馬金娜,秦曉勇,王再嶺,等.針刺結合吞咽障礙治療儀治療腦出血后吞咽障礙[J].吉林中醫藥,2015,31(7):374-376.
[6]Lorente L,Martín M M,Ramos 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Soluble CD154 Level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5,16(6):12147-12158.
[7]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79.
[8]Montaner J,Alvarez-Sabín J.NIH stroke scale and its adaptation to Spanish[J].Neurología,2006,21(4):192.
[9]杜偉,龐長河,薛亞軻,等.美國神經重癥監護學會《大面積腦梗死治療指南(2015)》解讀[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6,15(1):2.
[10]李俊,劉群會.吞咽功能訓練聯合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5,30(4):279-279.
[11]陳堅.針刺預防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發生卒中相關性肺炎的療效[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2):55-58.
[12]馬會靖,張春紅,王東,等.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中醫證候分布特點及針刺治療[J].吉林中醫藥,2017,21(10):1066-1069.
[13]王鋒,郭爽.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手足三陰經推拿綜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5,18(5):601-602.
[14]鄭春燕.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攝食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觀察[J].山西中醫,2017,33(10):39-40.
[15]吳霞.醒腦開竅針法治療腦梗死后吞咽障礙30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5,16(3):147-148.
[16]唐石磊,高園林.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補陽還五湯對氣虛血瘀證急性腦梗死血液黏度及凝血因子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32(24):161-164.
[17]王瑾,柳江海,盧建國.血栓通對腦梗死患者纖溶凝血系統及血液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3):163-165.
[18]鄧行行,吳燦.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Vitalstim吞咽治療儀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7,32(3):466-469.
(收稿日期:2021-03-01)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醫學科技攻關計劃聯合共建項目(LHGJ20190980)
第一作者簡介:曹亞中(1986-),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康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