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美術課程實施的新路徑
——以《苗族銀飾》單元課程實踐為例
□ 朱穎麗
【摘? ?要】立足于美術核心素養的新要求,結合學校民族團結特色教育及學校生源學情的新需求,教師創設了以民族特色為主題的美術課程內容。實踐證明,通過單元化的美術課程、多路徑的美術課堂和多維度的美術評價,能夠不斷優化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民族特色;美術課程;美育;民族團結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孕育了風格各異的民族藝術。無論是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還是從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出發,民族藝術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就現行的中小學美術教材而言,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相關內容所占比例較少,僅有的教學內容也大多停留于表面,且重理論輕實踐,重技法輕情感。學生對少數民族美術的欣賞和理解難以深入。因此,如何將民族美術特色有效融于學生的美術學習,是一個教學難點。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能力,規劃單元化的美術課程,創設多路徑的教學模式,實施多維度的課程評價,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本文以苗族龍船節學習板塊中的《苗族銀飾》單元課程的開發及實踐為例,探討民族文化與美術課程的融合方式。
一、基于教學點,衍生單元化的美術課程
民族特色美術課程有別于傳統美術教材內容,它立足于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鮮明的生活性與真實性。三步交融法從一個教學生長點出發,由此衍生出單元化課程,其內容的編排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一)確定生長點,思考課程內容
教師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有關于民族特色的課程資源,多角度、多維度地思考構建課程框架的方法。最終,教師決定以民族節日為基點,抓住少數民族最具特色的點進行拓展。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因此,教師從苗族的美食、服飾、建筑、樂器等方面入手,廣泛收集資料,巧制思維導圖(如圖1),選取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長點進行教學。

(二)尋找立足點,編排單元課程
苗族有著獨特的銀飾文化,與之相關的知識點較多,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分板塊、分步驟地進行教學。教師設計了四個課程,讓學生從文化理解的角度了解苗族銀飾。第一課時是《可愛的苗族姑娘》,旨在讓學生觀察分析苗族銀飾造型;第二課時是《走進手工作坊》,旨在讓學生探究銀飾紋樣;第三課時是《我們也是小工匠》,旨在讓學生了解銀飾工藝;第四課時是《銀飾創意我在行》,旨在引導學生進行銀飾文創設計。該課程以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為目標進行編排(如圖2),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進行判斷和文化理解。

(三)建構知識點,設計單課內容
教師結合原有的教材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點,讓學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以《苗族銀飾》單元課程中的第三課時《我們也是小工匠》為例,教師以浙美版六年級上冊《金銀器》為基礎,拓展相關知識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金銀器的制作工藝、裝飾手法和紋樣寓意。課堂上,師生共同探究美術的表現形式,采用黑色黏土裝飾銀飾造型,用常見的材料進行填充,再用銀色噴漆進行噴色,最后呈現出具有創意的苗族銀飾美術作品(如圖3)。

二、基于實踐點,創設多路徑的美術課堂
民族特色美術課程遵循美術核心素養的要求,以“重實踐、重感悟、重生成”為教學理念。教師利用多條路徑探索創新的開放性美術課堂,打破學校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創設多維形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自身的內驅力。教師應利用多種形式,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綜合學科知識,提升實踐能力
綜合課堂主張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將多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在第一課時《可愛的苗族姑娘》中,教師讓學生以5人為一組的形式進行學習。5名學生綜合民族團結德育課程中習得的苗族文化知識,并利用互聯網收集資料,再將其拍成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這一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效果明顯。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綜合德育和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實踐和操作,真正做到了“為我所用,為我所學”。
2.注重小組合作,提升課堂效率
合作是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學第三個課時《我們也是小工匠》時,教師根據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對學生進行分組,盡量保證每組的綜合水平相差不多。在制作前,小組成員先合作討論銀飾的造型及裝飾,再領取各自的任務。教師利用多媒體集中解決小組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集中展示小組的創新點,實現優勢互補,達到班級合作的最佳狀態。教學片段如下。
師:你們討論好了嗎?準備做哪個苗族銀飾?
生1:我們要做的是頭飾,頭飾由銀角和銀帽組成。
師:在這節課上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生2:銀飾上的紋樣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老人家戴鳳凰,少女戴鮮艷的花朵、小草,少婦戴牡丹花,等等。
師:那你們選擇的這個頭飾是給誰戴的?你們準備怎么做?怎么分工?
生3:我們做的是少女的頭飾,我是組長,我來做輪廓。小A做銀帽,她速度比較快,手也巧。小B做銀角。
生4:在做完銀飾的大致輪廓后,我們一起做裝飾的花卉。在做花卉的時候應該注意主次關系,我做大花卉,小A和小B做小花卉。然后再將做好的花卉組合安裝在銀飾上。
師:你們的分工很明確,真不錯。
3.立足公益活動,催生課堂生成
教師主張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傳播知識帶來的樂趣,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促進民族文化的情感生成。例如在社區民族團結宣傳活動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苗族銀飾等作品贈送給參與活動的家庭,并將自己學到的用黏土制作苗族銀飾的技法教給參加活動的人員,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宣傳民族團結的相關知識。這些公益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課堂生成,提升了學生的成就感。
(二)實行多方聯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
1.實物聯動,延長學生的感知時間
民族特色美術課程打破了學校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師將少數民族實物帶進課堂,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觸摸和制作過程。例如在《可愛的苗族姑娘》一課的初步感知環節中,教師采用苗族銀飾實物展示法,讓學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苗族銀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延長了學生對苗族銀飾的感知時間。
2.內外聯動,拓展學生的體驗空間
內外聯動是指校內外人員之間的聯動。例如在課前,教師可以采取“聘請苗族家長進課堂”的形式,讓學生觀察苗族飾物,傾聽家長的講解,進一步了解苗族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體驗空間,鼓勵學生走出學校,走進自然,體驗教育的生活性、實踐性。
3.師師聯動,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
聯動各科教師,實行多學科聯動教學也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以取長補短的方式完善課堂結構。例如在《走進手工作坊》一課中,美術教師請勞技教師來給學生講授傳統銀飾的制作技法與工藝、漢族銀飾和苗族銀飾制作工藝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等,美術教師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跳出了單一區間,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學生學得不亦樂乎。
(三)豐富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1.開設翻轉課堂,提升學習能力
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翻轉課堂變得切實可行。師生互換角色,有利于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課前,教師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等媒介了解苗族銀飾,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單,再將錄制好的苗族銀飾微課上傳至班級群內,供學生在課前學習。正式的課堂則是師生間和生生間互動的場所,學生在交流中探究苗族銀飾的制作工藝、紋樣寓意、歷史文化等,進而生成新的知識。教師則負責在課堂上答疑解惑,引導學生運用知識。
2.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復習能力
學生的思維就像一根根模型線條,而學生梳理知識的過程就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思維導圖作為支架,能夠輔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建立知識結構,提高自主復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單元課程后,有的學生從銀飾的種類、紋樣、特點等角度對課程進行回顧,有的學生從銀飾文化、作用等角度進行梳理,還有的學生以老、中、少所穿戴的銀飾的差異角度進行歸納。學生多形式搭建知識框架,呈現的思維導圖也是風格各異、豐富多彩(如圖4)。

3.組織進館學習,提升感知能力
場館學習是現代教育的一種新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展示廳是學生學習少數民族美術課程的主陣地。該場館的環境與少數民族特色課程的氛圍和意境都十分契合,能夠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知力。
三、基于應用點,實現多維度的美術評價
指向核心素養的美術評價要求教師改變單一的課堂評價、作品評價。因此,教師根據教學應用需求,打造全新的評價機制,并尋求更多切實可行的評價方式。
(一)“網絡+專欄”的精品展示評價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學校的網站、微信公眾號上設置專欄進行作品展示、投票等。筆者所在的學校和某App合作,一起舉辦了線上的書畫展。在教師和家長的轉發下,該線上書畫展極大地宣傳了蘊藏著民族團結內涵的特色美術課程。
(二)“義賣+演講”的公益展示評價
學生在參與義賣活動的過程中,既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又能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例如六一兒童節,學生將制作的少數民族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并與貧困的少數民族家庭進行對接,將義賣所得的善款捐贈給他們,或為這些家庭的學生提供一些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
(三)“特色+精品”的活動展示評價
師生借助學校舉辦的各項特色活動,將民族特色美術課程中學生創作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每年的民族團結月,教師結合活動將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展覽,供學生、家長欣賞,使學生收獲成就感。這對民族團結的精神內涵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由此,學校的民族特色教育氛圍更加濃郁。
總之,民族特色美術課程以美術核心素養為引導。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將民族團結教育融于美術教學中,有利于營造民族特色教育的校園氛圍。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強化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讓學生體驗到不同民族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術教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2]錢初熹.融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的美術教育[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1).
[3]牟孝梅.遵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特色教學:“民族民間美術”課程的特色教學探索[J].中國民族美術,2018(1).
(浙江省海鹽縣橫港小學? ?3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