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煒
【摘? ?要】研學旅行是學校根據所在區域的特色、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的具體目標指向等,組織學生集體參加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活動。然而,當前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活動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對此,學校的管理者和活動組織者應科學、合理地設計活動的各個環節:在內容設計上應凸顯“多元性”,在過程設計中要彰顯體驗性,在活動評價設計上應采用“活頁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游中學,學中游”。
【關鍵詞】綜合實踐;研學旅行;設計;評價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國家旅游局在內的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刑岢鲆獙⒀袑W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起統籌考慮,“研學旅行”正式成為中小學生的一門研修課程。通過研學旅行活動,學生可以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提升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學課程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教育中通過游學鑄造人文精神以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一、“研學旅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自從各部委聯合發出《意見》后,各地中小學校圍繞研學旅行進行了各種探索和嘗試。那么,在各校紛紛與時俱進地開展短則一天,長則數日的研學旅行活動后,其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在對某區域內數所學校的研學旅行活動進行了解、分析后,筆者發現了三個比較共性的問題。
(一) 課程要素缺失
研學旅行不同于簡單的“游歷”,它應該從課程的角度出發,具備具體的課程目標、詳盡的課程計劃和有條理的組織形式,由此才能保證課程目標的達成。然而,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很多學校只是將原本的春游、秋游等活動改了個名稱,這些活動在整體上缺乏課程要素,導致其流于形式。如A校于3月下旬發布“研學旅行”活動方案,學校里的教師、學生都對活動充滿了期待,但活動結束后,師生普遍認為活動“沒新意”“和以前一樣”。對照本次“研學旅行”的活動方案和去年同期的春游方案,可以發現,除了標題、時間和指導思想不同之外,本次研學活動基本沒有發生變化。
(二) 體驗難以深入
有些學校已經有了課程的意識,有了引導學生通過旅行進行研學的想法與意愿,但由于缺乏對學生的深度了解和組織研學活動的經驗,學校組織的“研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如B校也于4月份開展了“研學旅行”活動,按照活動方案設計,本次研學的地點設在離學校77公里外的研學基地,并安排了水果基地參觀、米酒制作參觀、蝴蝶標本展覽參觀等具有一定科學性的內容。B校游學活動組織者力求讓學生能夠在“游”中“學”,從方案來看,該活動的研學味道已經比較濃厚。但根據隨隊教師對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可以發現,此次“研學旅行”的主要形式是學生排隊參觀,學生的“學”僅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淺表體驗層面,未能真正深入。
(三)實踐內容單一
調查發現,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時還存在實踐內容單一的問題。不少研學旅行以學校所在地或周邊區域的景點為目的地,研學的內容就是對這些景點做一定了解。從學習方式上看,這樣的研學旅行就是將校內學習知識的方法簡單地在校外重復運用,只是將學習學科知識換成了了解景點知識而已。實踐內容的單一性同樣導致“研學旅行”缺少實際的價值與意義。
《孫子兵法》云:“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币馑际钦f,任何事在行動之前都需要謀劃準確、周到,唯此才能成功。上述三類的研學旅行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組織者在活動設計時“謀”得不準確、不周到。由此可見,優質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對于整個研學活動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得到全體教師的關注。
二、“研學旅行”活動設計的指導策略
要想使研學旅行同普通意義上的旅行區別開來,更具“研學”的意味,需要組織者將“研學旅行”活動設計得準確而周到。具體可以從內容、過程、評價等三個方面入手。
(一)內容設計需凸顯多元性
研學旅行是一項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由于其特殊的組織形式,組織者可以在“游”的過程中融入多項內容,凸顯活動的多元性。如融入歷史、地理、科技、人文和愛國主義教育等多學科、跨學科的內容,融合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親身體驗、資料收集、集體活動、同伴互助、文字總結等多樣方式。
如某校為五年級的學生安排了以“氣象站探秘”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顒忧?,該校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豐富而有趣的研學旅行過程性學習項目。
一是社會考察項目。因為本次活動路途稍遠,學生需要乘坐公交車去氣象站。設計者結合這一現實狀況設計了請學生“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去目的地”的游學任務,并要求學生在去目的地的過程中進行考察,如觀察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的年齡、行為特點;與出租車司機聊天,了解其工作等。由此,學生在真實的活動場景中增強了對現實世界的體會,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體現了研學旅行的實踐性。
二是社會參與項目?;顒釉O計者在“氣象站探秘”研學旅行中設計了多個社會參與性的項目。如請學生采訪氣象站相關工作人員,并記錄采訪的過程;要求學生通過采訪了解氣象站的歷史、發展以及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內容等。這樣的任務能延伸與擴大學生的生活邊界,增強與自然、社會的聯系。
三是團隊合作項目。活動設計者在活動中設計了能夠體現團隊合作精神的任務。在“氣象站探秘”研學旅行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分成不同的小組,設計者為每個小組布置了需要團體協作才能完成的“氣象探秘”任務。這樣的任務需要學生自行在組內溝通并合作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得到了鍛煉。
多元內容的設計旨在指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合作、發現、探究。通過各個研學內容在活動過程中的滲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過程設計要彰顯體驗性
“研學旅行”中,“研學”是“旅行”的核心,“旅行”則是“研學”的基礎。沒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就不是研學旅行,而脫離體驗的研學旅行也將失去這項活動特有的意義。因此,讓學生充分進行體驗是開展研學旅行的核心要義。
如在“氣象站探秘”研學旅行中,教師發現學生對中國近百年來天氣變化的情況以及當地氣象歷史等介紹興趣并不大。而在氣象知識大闖關、5D電影等體驗項目中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無獨有偶,在“博物館探秘”的研學旅行中,教師同樣發現學生在參觀青瓷物件、聽取老手藝人講解制作方法后,并沒有止步于驚嘆青瓷的精美與神奇,而是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青瓷體驗”項目上。他們學著手藝人的樣子,在青瓷磨具前像模像樣地轉動土坯,眼神里充滿自己動手制作的渴望。
這些現象都在提醒設計者,應適當減少僅以看或聽為主的學習項目,增強研學旅行過程中具有體驗性與互動性的項目,讓學生更有獲得感。
(三)活動評價設計應采用“活頁式”
評價不僅意味著活動的結束,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活動的開始。在活動開始前,設計者就需要在設計具體活動內容的同時設計評價方式。因為研學旅行的內容是多元的,活動是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的,所以學生的收獲是極具個性的。因此,研學旅行的評價應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方式,采用“活頁式”的方式進行。主題活頁可以包括研學的基本信息和研學的過程記錄。評價主體可以自評、小組互評、師評、社會人員及研學機構輔導老師評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的內容涵蓋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表達的能力、團隊合作意識、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等多個要素。需要注意的是,評價應貫穿整個研學活動。教師應將活動過程中的參與與后期的總結展示結合起來,將文字描述與等級評價結合起來,讓每個參與研學的學生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學會自我評價,學會在未來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改進,不斷提升自我。
如果設計得當、精美,主題活頁就不再是枯燥的評價表,而是研學過程的紀念冊,可以成為學生日后對研學旅行的美好回憶。
總體而言,研學旅行既不是簡單地換一個場景學習,也不是沒有目標的游覽。它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補充,是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組織者做到“三思而后行”。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前,組織者要在方案設計中認真思內容、思過程、思評價??梢哉f,一份優質的研學方案,是讓學生真正實現“游中學,學中游”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9):16-18.
[2]李祥,郭楊.中小學研學旅行的風險及其規避[J].中小學管理,2017(8):30-32.
[3]羅浩.讓研學旅行成為真正的人生課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6):5.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 ?312300)